唯有家风皓如月,方成苏门六君子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5 12:04 2

摘要:现在的家长和孩子常常互相埋怨,家长觉得孩子不好好学习,不争气,让家长丢脸,而孩子往往有时候也很犟,认为学的再好有什么用,你家长没有本事,你要是能挣钱,给我送到国外,再转一圈回来,啥学校不能进呢?有时候给家长也怼的哑口无言,为什么会这样呢,由于信息传播的发达,大

现在的家长和孩子常常互相埋怨,家长觉得孩子不好好学习,不争气,让家长丢脸,而孩子往往有时候也很犟,认为学的再好有什么用,你家长没有本事,你要是能挣钱,给我送到国外,再转一圈回来,啥学校不能进呢?有时候给家长也怼的哑口无言,为什么会这样呢,由于信息传播的发达,大家对社会阴暗面讲的多,虽然阴暗面不是主流,但对人影响很大,认为这个社会已经被有钱有势的人垄断了,没关系的人再努力也没啥用。

其实此言差矣,不管哪朝哪代,有钱有权的人都是没法一手遮天的,自从科举制推行以后,那种靠胡乱推荐的上位的少之又少,你细数历来宰相的儿子,成为知名的官员的很少,偶尔有做些小官的,他们也要参加科举才能进入仕途,老子也没有别的渠道给儿子搞进体制内,若是说有卖官鬻爵成风,那基本已经是王朝倒台的时候,王朝倒台,所谓的世家大族,在失去社会秩序的情况下,大多数也灰飞烟灭。

鲁迅讲过一件事,贫苦之人起事之后总是有屠杀倾向,他讲到,一个农民杀掉了一个贵人的小女儿,那母亲哭得很凄惨,他却诧异道,哭什么呢,那母亲说:“我家孩子还小。”农民很奇怪地说,“我们死掉多少小孩子,一点也没哭过”。农民们不是残酷,他一向不知道人命会这么宝贵,他觉得奇怪了。奴隶们受惯了猪狗的待遇,他只知道人的生命无异于猪狗而已。

这个人命很值钱的观念,是剥削阶级对他们自己说的。但是人命不值钱这个观念,是剥削阶级用严刑峻法、残忍杀戮民众时教给老百姓的。所以老百姓在杀死权贵们,杀死权贵们的小娃娃的时候,看着痛哭流涕的权贵们,会很奇怪地说:“这有什么可哭的,我们的孩子都是这么大就死了。”所以我讲,那些门阀士族搞的那些歪门邪道都没啥卵用,把社会搞乱了,你们家族在流民的眼中,也无异于猪狗罢了!

我讲这个事情是要说一说苏门三学士,苏洵、苏轼、苏辙,后来又带了几个学生,统称为:“苏门六君子”,为啥没人讲他们搞结党营私,搞蝇营狗苟呢,这是因为这群人来路正,没有水货啊,举贤不避亲,我认为古今中外都应该接受的,在国外也有父子都得诺贝尔奖的,搞什么亲人避让也是不对的,也容易错失掉真正的人才。任何时代,财富和权力都不能一劳永逸的传承下去,你要想后三代、后十代还有点出息,不至于走向人民的对立面,那必须一代一代的把好的家风传下去,只要哪一代萌生了搞“不正之风”,那接下来的一代基本就毁掉了。

苏家算是祖宗积德,著名善书《了凡四训》中有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苏洵的父亲苏序就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灾荒之年,他将祖上为数不多的田产卖给一户穷苦人家,只象征性地收一点报酬,帮助他们脱离贫困。丰收之年,那户人家想要回报他的恩情,打算补偿一些钱财,但苏序却笑着拒绝,说:“我卖掉它,和你们没有关系。”

苏序强调耕读传家,其次子苏涣于1024年中进士,程文应看中了他的家风,决定将爱女许配给苏涣之弟苏洵为妻,程文应也是科举进士,后来当了北宋司法机关的行政长官,当时的两家是门不当户不对的,司马光在《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中描述,当时“程氏富而苏氏极贫”。从后世文人记录来看,都叫苏洵的老婆为“程夫人”而非“苏夫人”,可见程家的地位要高很多。

嫁入眉山苏家之后,程夫人“孝恭勤俭”,没有半点富家女常见的骄横和任性,粗茶淡饭、一任自然,程夫人并不向父母伸手。很多人不理解,说,“程家又不缺钱,以父母往日对你的疼爱,你要什么他们不给呢?”程夫人回答道:“的确,我向父母求告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万一使旁人以为我夫君要靠岳丈才能养活妻子儿女,那又怎么办呢?”

程夫人是一个能读书识字的女子,自幼就跟随母亲学习经营丝帛、记账算息、书写往来契约等经商之术。嫁入苏家之后,还经营一门生意,她在眉山城南纱縠行街上租了一栋宅子,除了居住也经营布帛织物。苏洵是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的,早年就喜欢出门游历,结交朋友,别人都以为他是浪荡子。但程夫人说,他的才华需要更长时间的打磨锤炼,信自己的判断、信自己的眼光、信自己予以苏洵的影响。没有程夫人的这一份自信,根本不会有名闻天下的三苏。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这是《三字经》里对此时苏洵的描述,几年时间的努力,终于考取功名,成为后来的大儒。程夫人则继续操持着家里家外,把自己的小本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同时,她也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程夫人在教苏轼和苏辙兄弟俩读书时说:“你们读书不要去效仿同辈人,只觉得自己只是一个读书人。”她会经常拿一些有节气的古人来勉励他们,一个明大义,侠肝义胆,心胸宽阔的母亲,给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让苏轼和苏辙也通过读书走入了仕途。

“苏门六君子”是北宋时期以苏轼为核心的文人群体,包括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zhi六人。六人均以诗文闻名,且深受苏轼影响。黄庭坚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以词著称,晁补之、张耒长于散文,陈师道诗风硬朗,李廌虽命运多舛但才华横溢。苏轼曾评价黄庭坚“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并模仿其“山谷体”作诗,足见对其文学造诣的推崇。六人因文学理念相近,自然形成以苏轼为中心的创作群体。

六人与苏轼不仅文学互动密切,更在政治立场和人格操守上保持一致。例如陈师道“面对权贵骨头最硬”,李廌zhi虽际遇坎坷却坚守气节。“六君子”之称源于后世对其文学与人格的综合性评价。苏门六君子之所以很受人们的推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除了各自独特的文学成就之外,那就是人品过关,都是靠自己的能力上的,而不是搞什么师门提携的歪门邪道。

古人判断一个人,不仅看其政治才能、文学才华的高下,更要是看其历朝之大节,他们在政治问题、政治观念上,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一旦被贬,也不会苟且猥琐,而是光明正大,可以平静地面对苦难。苏轼几乎一生都在被贬的路上,但是每到一处,他都能和人民群众走在一起,教读书,搞生产,他不但给后人留下了精神遗产,还留下了万年生财的物质遗产,那就是苏轼所到之处,如今都变成了旅游景点,为国内拉动内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苏家的故事来看,好的家风才能福泽子孙,这种美德是家族繁荣昌盛的大根本,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那些专门钻空子的,搞公器私用的,最后都成为了人们的笑谈,在历史的尘埃中转瞬即逝,若是子女不成器的话,你非要去卷自己不应该得到的东西,然后学阀垄断,近亲繁殖,带来的都是祸患,也给中国带来了历史周期律,朝代更迭,对于所有人来说,那是一场被迫接受的大灾难,希望人人以史为鉴,想好到底要给后人传承点什么?

来源:宁月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