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记者来到小王庄镇北抛庄村麦田,看到麦子长得已有半米高,在阳光的照耀下,麦叶舒展,绿得发亮,麦子已经开始抽穗,长势喜人。“今年我家种植了100多亩小麦,已经浇了一遍水,现在正浇二遍水,甘甜的清水正适合浇地,小麦‘解了渴’,长得太快了!”正在地里忙碌的北抛庄
连日来,为积极缓解春季旱情,小王庄镇传承“挑河工”精神,统筹多方资源,通过科技加持,构建引水网络,累计引水70余万立方米,有力保障农作物灌溉需求。
日前,记者来到小王庄镇北抛庄村麦田,看到麦子长得已有半米高,在阳光的照耀下,麦叶舒展,绿得发亮,麦子已经开始抽穗,长势喜人。“今年我家种植了100多亩小麦,已经浇了一遍水,现在正浇二遍水,甘甜的清水正适合浇地,小麦‘解了渴’,长得太快了!”正在地里忙碌的北抛庄村村民耿玉德说。
引得甜水把田浇
农民心里乐开花
同样忙碌的还有北抛庄村两委的工作人员。在麦田不远处的北抛支渠,记者见到了北抛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龙棋,他正在检测渠水的含盐量。“目前,水质含盐量是2.0g/L,非常适合浇灌小麦,是我们想要的甜水。”杨龙棋告诉记者。
杨龙棋口中的“甜水”指的是含盐量低于3.0g/L的水。由于盐碱地的特殊性,小王庄镇水质含盐量偏高,不适合浇灌田地。“今年,我们在镇里的协调下,从静海区中旺镇引来甜水。目前,村里2300多亩小麦大部分已经灌溉完毕。这次浇水很关键,能有效补充土壤水分,促进麦子生长,今年收成肯定错不了。”杨龙棋说。
引水“有方”的可不只北抛庄村,在小王庄镇,已形成各村“两委”、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协同发力抗旱保耕的“一盘棋”格局。
小王庄镇西树深村、小辛庄村等村“两委”组织村民清理沟渠杂草、疏通引水通道,并调配了大型机械及抽水设备;小王庄镇合兴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种植大户实施集中灌溉,确保农田墒情及时改善;相关部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引导农户采用喷灌等新技术,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统筹多方资源
构建引水网络
小王庄镇政府联合区水务局、大清河管理处、太平镇及北大港水库等单位,构建跨区域引水体系,截至目前,累计引水70余万立方米,破解镇域水源短缺难题。
小王庄镇通过马厂减河闸涵自流引水26.36万立方米至总干渠,覆盖青静黄河以北区域;利用北排干(陈永昌河)闸涵自流引水37.808万立方米至支斗渠,惠及南十二村农田;启用临时泵站从公社河向北排干引水20余万立方米,缓解刘岗庄等村旱情。
此外,小王庄镇还以小麦春灌为重点,推动节水技术应用,确保夏粮稳产增收。“我们积极推广规模化灌溉,目前,已完成小麦春灌2万余亩,覆盖全镇主要产粮区,有效缓解玉米播种及冬枣坐果期缺水问题;推广喷灌新技术1万亩,减少传统漫灌水资源损耗,实现节水增效目标;同时,联合区气象局实时跟踪墒情,抓住有利时机实施人工增雨,巩固抗旱成果。”小王庄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庆斌介绍说。
据了解,下一步,小王庄镇将以基础设施升级和协作机制深化为重点,筑牢粮食安全的水利根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可持续动力。“我们将推进北排干河道清淤疏浚工程,提升蓄水能力;规划新建泵站3座,优化水源调配效率;与静海区、太平镇等周边区域签订长期调水协议,构建‘旱情预警—联合调度—应急响应’一体化体系;探索智慧水利系统建设,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控农田需水量,实现精准配水。”小王庄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玩飞体谈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