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几年前,垃圾分类一度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街头巷尾多了五颜六色的垃圾桶,电视里播着分类知识,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比谁都快,老人们在小区门口反复琢磨“干湿垃圾”的界限,然而如今这个词却“销声匿迹”了。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已经很多年没有听到“垃圾分类”这个词了,要知道,当年这个词可是火遍大街小巷,网络和电视铺天盖地的宣传,国家也投入了不少经济来推动。
早在几年前,垃圾分类一度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街头巷尾多了五颜六色的垃圾桶,电视里播着分类知识,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比谁都快,老人们在小区门口反复琢磨“干湿垃圾”的界限,然而如今这个词却“销声匿迹”了。
垃圾分类的沉寂是因为民众环保意识太淡薄吗?这项措施还能继续进行下去吗?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如果把人类对待垃圾的态度拉回到几百年前,会发现我们当时根本不需要分类,那个时候的人类生活方式以农耕为主,所产生的废弃物也大都是自然产物,比如菜叶,谷壳,树枝和布料。
这些东西被丢弃后,不仅不会造成环境负担,反而很快就会被风化,腐烂,吸收,回归自然的循环之中,正因如此,古人从未觉得“扔东西”需要格外操心,垃圾不过是另一种“资源的暂时转化”。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彻底变化,塑料制品的大规模普及,金属,化工合成品的广泛使用,使得垃圾的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现代垃圾不但难以降解,而且往往对环境有极强的污染性。
一节电池可以污染上千升水,一块塑料瓶在土壤中可能存在上百年都不会分解,这时候,垃圾便不再是单纯的废弃物,而成了生态系统中的“有毒遗产”,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后,成千上万个家庭每天制造的生活垃圾总量惊人,仅靠简单的焚烧和填埋远远无法应对。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垃圾分类应运而生,分类的目的不是让居民为难,而是让每一种垃圾都能走向它最合适的去处,湿垃圾可以通过生物处理转化为肥料,干垃圾可以焚烧发电,有害垃圾则需专门运输处理,可回收物更是资源再生的关键。
这一思路在国际上早已成熟,欧洲,日本等国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垃圾分类,环境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中国于2019年在上海率先推行强制分类,被称为“生活习惯变革的开端”,条例细致到每一类垃圾的投放时间,地点,甚至罚款额度。
短时间内,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从一线城市到三线乡镇,似乎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环保风暴,然而,环保理想并未持续太久,从热烈响应到冷却退场,垃圾分类的这条路,为何走得如此艰难?
当我们谈论垃圾分类为何“热了一阵子就凉了”,其实是在面对制度推行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代沟,起初,垃圾分类在宣传层面可谓下足了功夫,电视台制作专题节目,社区组织讲座宣导,学校开展垃圾分类教育,甚至街头的公益广告都在强调分类的重要性。
但这种“造势”背后,许多关键环节并未真正准备好,导致分类执行在实际操作中变了味,热度迅速衰减,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前端分类与后端处理严重脱节,很多居民好不容易学会了分类规则,认真将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分别投进了指定桶内。
但没过几天却亲眼看到环卫工人将所有垃圾桶里的东西统统倒进同一辆车里,这一幕极具打击性,仿佛在告诉大家:你分也白分,长此以往,人们便逐渐失去了参与的信心与热情。再然后是许多被回收的垃圾根本没有去处。
比如建筑垃圾,一年产生十几亿吨,可真正能被再利用的仅有极少一部分,原因在于分类后没有配套的处理技术,也缺乏成熟的再利用渠道,最终,这些所谓的“可回收物”依旧被送进了焚烧炉或填埋场。
分类与否,似乎对结果并没有太大改变,居民也就逐渐失去了继续坚持的动力,再者,分类本身的复杂性也让许多居民望而却步,尤其是一些老年人,面对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四大类,往往一头雾水。
更别提那些特殊垃圾,比如用过的口罩、碎瓷器、废药品、塑料包装等,它们究竟属于哪一类?很多人即便看了官方指南依然难以分辨,扔垃圾变成了一件费神又费力的事情,自然很难持续。
而在这一切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垃圾分类体系的高昂成本,想要建立一套从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流程分明的垃圾处理系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分类垃圾桶的更换,专门垃圾车的购置,中转站和再生厂的建设,人员培训等,每一项都是不小的支出。
对不少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来说,初期或许还能通过专项资金维持,但长期运转下来,财政压力巨大,最终往往只能选择“偃旗息鼓”,正因如此,我们才看到许多地方的分类桶逐渐成为摆设,回收站无人值守,分类知识也不再有人强调。
曾经全民参与的环保热情,如今仿佛只剩下一个被风吹乱的标签,提醒人们它曾短暂地存在过。
尽管垃圾分类在许多地方经历了热度很大但是不持久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注定失败。事实上,正是在这些挫折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了更为务实,更有效的路径,问题并不在于垃圾是否该分类,而在于分类方式是否科学,流程是否顺畅,管理是否持续。
在一些基层治理较好的社区,管理者并没有追求一开始就面面俱到的“四分类”,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简化流程,采用更容易被居民接受的“三分类”方式,可回收物,湿垃圾,其他垃圾,这种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分类门槛。
科技手段也可以被引入到垃圾管理中来,比如一些智能社区通过在垃圾袋上加装二维码,实现垃圾溯源,每一袋垃圾都可以追踪到是哪户居民投放的,如果出现混装、乱投等问题,社区可以及时提醒甚至处罚。
当然,真正让分类制度持续有效的关键,仍然在于整个处理处理过程的协同运作,从居民端的初始分类,到中转站的精细筛选,再到末端的科学处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队,比如运输环节,若没有专车专运,居民分的再精细也无济于事。
垃圾分类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项“接力赛”,只有当分类变得简单实用,流程环环相扣、居民真正认同,垃圾分类这项关乎环境与未来的任务,才可能真正走得更远,更稳,更深。
信息来源:
来源:陌上史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