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我们也发现,地黄在市场上的价格高低不同,便宜的几毛几元一斤,贵的上百元甚至上千元一斤,为什么价格相差那么大?
地黄作为四大“怀药”之一,一直是最有市场的中草本之一,广受民间喜爱。
但我们也发现,地黄在市场上的价格高低不同,便宜的几毛几元一斤,贵的上百元甚至上千元一斤,为什么价格相差那么大?
老话说“时辰抓得准,地黄贵三番”,早已把道理讲明了。
“时辰”就是指节令,这话就是说,地黄只要采收时机对了,价值能翻几倍。
时机正确与否,决定了地黄的价值。
了解地黄
地黄是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外表长满灰白色长柔毛和腺毛,叶片是卵形或椭圆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花冠是紫红色,裂片5枚,雄蕊4枚,蒴果是卵圆形,里面还有种子。
地黄根茎分为主根和侧根,侧根用来繁殖新植株,而我们经常吃的,是它的主根,呈纺锤形,有点像胡萝卜,十分粗壮,其内部是白色的,表皮是黄褐色,“地黄”之名也由此得来。
市场上的地黄有三种,生地黄、鲜地黄、熟地黄,针对的功效也不同,这里不便多说,懂行的朋友可在评论区补充。
因为地黄是我国独有的草本,所以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处处可见野生地黄。大规模种植的主产区则集中在黄河流域附近,也就是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其中,最享有盛名的当属河南省焦作市产的地黄,因为焦作市辖区的温县、沁阳等地在古代被称作“古怀庆府”,所以这里产的地黄也叫“怀地黄”,数百年来备受推崇。
焦作地黄品质优良,是因为地理环境完美符合地黄需要。我们知道地黄有三怕,怕旱、怕涝、怕病虫害,焦作的土壤刚好疏松、深厚、排水良好,温度适宜,很适合批量种植地黄。
但我们也能见到,哪怕是大名鼎鼎的“怀地黄”,也会买到翻车货、大路货,原因就在于采收环节出了问题。地黄这种作物,采收一旦有瑕疵,价值大打折扣,可不是说说的。
为什么采收时机决定地黄身价?
“时辰抓得准,地黄贵三番”,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采挖实际如此关键,主要是三个原因。
1.营养成分会变化
挖早了不行:地黄主要的营养成分是多糖类和梓醇,在开花期后便会开始合成,而在霜降前后达到峰值,在遇到高温后容易分解。所以夏季采收的地黄质量是最差的。
挖晚了也不行:地黄不是在地里越久越值钱,如果在达到营养峰值后不及时采挖,块根的抗氧化成分会降解,然后梓醇开始疯狂流失,再采挖上来,有效成分已经没有了,跟啃红薯没什么区别。
2.品相容易受损
中草本市场定价体系包含了“品相标准”,具体来说,就是颜色如何,完整度如何。
地黄价值最高的部分是带芦头(根茎连接处),断面乌黑油亮是最佳品相。但如果在脆弱的时间点采挖,容易让带芦头受损,导致断面氧化变色,此时品相就差了,价值也是对半打折。
另外,因为采收时间不对,比如清晨的时候地黄饱满有力不采,非要晚上采,就容易让地黄开裂、破损,会被认定为完整度不过关,价值也会下降。
3.加工难度会增加
地黄的含水量会随时间变化,过早的采收,块根含水量高,后续的“三晒三闷”操作难度会增加,还会因为不易脱水增加霉变风险。过晚采收水分又太少,最终加工成品参差不齐。
最佳时机采收,含水量最为适宜,既方便清洗、去杂、分级,也容易烘焙蒸晒,达到理想的干燥度和质地要求。
采挖地黄的五大良机,抬高身价的关键
1.晚秋初冬
从大的时间范围看,地黄最佳采收期是晚秋到初冬时节,也就是对应10月中下旬到11月下旬,有时候会持续到土壤结冰值钱。
晚秋初冬这个时间点,气温逐渐降低,日照缩短,地黄地上部分的营养生长基本停止,植株会把光合作用积累的养分大量向下输送,贮藏在跨个年中。
地黄的块根在此时最为肥硕、充实,有效成分含量达到顶峰。
2.地上部分显枯萎
季节只是提供大致的时间窗口,更精确的判断,就是地上的植株变得枯黄了,那就不要犹豫,直接采收。
因为地黄的叶子变黄,逐渐枯萎,出现斑点,就说明地下茎块已经成熟到位了。
此信号表明植株的生命重心已转到地下部分,地上的部分已然完成。
3.晴天干燥的时候
采挖的当天的天气状况也至关重要。
经验表明,选择哪种连续几日晴朗、土壤干燥的时间进行采挖,是最佳选择。
原因有四:一是土壤干燥,挖掘更为省力,不易粘连;二是挖出的地黄块根表面懈怠的泥土较少,方便后面清洁;三是干燥的环境可以降低采挖过程中因为手法不当而造成损伤;四是便于保存,不容易拿回去就发霉。
4.足时生长保品质
要确保地黄经历了足够长的生长期,已经充分贮藏够营养了,再去采挖。
通常来讲,地黄在春季(4-5月)种植,秋末冬初(10-11月)长好,生长期至少在150天以上,采挖的人如果为了赶市场行情“抢青”,地黄品质会很差,不仅个头小、产量低,功效打折扣。
要做到的是心里有数,哪一片的地黄够时间了,哪一片还需要等一段时间。通常都有专业的区块标记时间给算好。
5.正午前开工
地黄块根有效成分浓度在一天中会规律性变化。正午之前,块根内积累的有效成分浓度最高,正午高温的时候,成分会随水分蒸腾作用流失掉一部分。
因此,专业采挖人会在正午前开工,确保草本品质。
与前面说的晴天干燥采挖并不冲突,哪怕是晴天干燥,也要尽量避开正午这个时间点。
地黄采挖手法
知道了什么时候挖,还得知道怎么挖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全地黄的价值,看似简单的采挖动作,其实蕴含不少技巧,总的来说,有以下三要诀。
1.深挖细掘,力保完整
地黄的块根能深入土壤,采挖时通常会挖得比较深。
人工开沟通常是深度35厘米左右 ,大面积使用机器是超过30厘米 左右,目的都是确保工具能达到块根的底部。
操作时会沿着植株周围逐步挖掘,避免直接铲断或锄伤主根 。
一个完整、没有明显伤口的地黄块根,不仅品相好,价值高,也更利于后续的加工和储存。
2. 轻拿轻放,爱惜表皮
地黄的块根虽然看起来结实,但表皮相对比较薄嫩。
采挖人员在挖掘、拾取、搬运和堆放的过程中,都会轻拿轻放,减少块根之间的碰撞、摩擦以及与硬物的接触 。
保持表皮的完整性至关重要,因为这层“外衣”是抵御燥、微生物侵染的第一道屏障。
表皮一旦破损,不仅影响外观,更容易导致水分快速流失和病菌入侵,从而降低地黄的品质和耐储性。
3. 及时清理,初步分档
地黄从土里挖出来后,不能长时间堆放不管。应尽快进行初步清理,抖落或轻轻刮掉附着的泥土,并去除残余的地上茎叶、顶端的芦头以及细小的须根 。
这些非药用部分没什么用,还会携带病菌,影响后续加工。
在一些规范化的产地或加工点,还会根据块根的大小、粗细进行初步的分级,例如,按直径大小分为大、中、小等级 。这样做有助于实现标准化管理,也便于根据不同等级的地黄进行差异化加工或销售,从而更好地实现其价值。
自己也能种地黄
虽然市场上的地黄都是大田规模种植的作物,但我们也能在野外发现很多野生的地黄,这个作物本身不算难养。所以,有兴趣的也可以自己在家种,还省下钱去买了。
自家有阳台、庭院、小片空地的话,可以尝试种植,下面是种植的关键要点。
1.环境安排好
光照要足。地黄是喜光作物,需要充足的日照才能长得好。所以,要选择家里光纤最充足的位置,比如朝南的阳台或者没有遮挡的院子。
土壤要契合。种地黄的土壤一定要深厚、疏松透气、肥沃且排水性好,最理想的是砂质土壤。可以用原土、腐叶土、河沙进行混合配制。切忌使用粘重的土壤,否则容易积水。
每年换新土。地黄有严重的连作障碍,也就是重茬问题。同一块土壤不能连年种植地黄,否则会导致病害加重,品质下降。所以为保险起见,每年都要更换盆土,原先种过的土可以种别的作物,至少不要连年种地黄。
2.种植步骤跟着学
准备“种子”。种地黄不是用种子种,而是用根茎,也就是俗称的“栽子”或“种栽”。选择健康无病、芽眼饱满的根茎,截成大概3-6厘米的小段,每段至少有2-3个明显的芽眼。然后在切口处沾一点草木灰,晾干片刻,有助于防止腐烂。
种植时间在春季。前面说过,地黄是春季播种,秋冬收获,所以可以在春季也就是气温稳定回升到10度以上的时间,大概是清明节后10-15天的时间播种,这时温度适宜,地黄会发芽出苗。
种植手法不难。在准备好的土壤中挖穴,深度大概3-5厘米,把处理好的“种根”平放进穴中,注意芽眼朝上或侧放,覆盖一层细土,轻轻压实,让土壤与种根紧密接触。如果是盆栽,每个花盆中1-2种根即可。
3.日常的管理
地黄怕旱又怕涝,浇水要看时间。在出苗至块根膨大的时间,需要保持土壤湿润,但决不能积水,不然容易烂根,这时浇水遵循见干见湿原则。到了生长后期也就是块根膨大期,地黄需水量减少,浇水也要减少,土壤要保持偏干,可以有助于积累营养。
施肥也讲究。地黄是喜肥作物,除了种植前要用有机肥施基肥,在生长期还需要追化肥3次。第一次可在齐苗后,以氮肥为主促进茎叶生长;第二次在间苗后或植株快速生长期,可施用氮磷钾含量高的肥,如腐熟饼肥、过磷酸钙这样的,促进块根膨大。第三次是封行(也就是植株长大覆盖住地面的时候)前,可以用有机肥液或缓释复合肥,进一步营养合成。
杂草要会除。因为杂草会抢夺养分、水分和阳光,必须要及时清除。在地黄幼苗期,因为地黄根系较浅,除草容易误伤,最好用手拔除,避免伤到幼苗的根系。在封行之后,地黄就会压制住杂草,人就不用太上心了。
病虫害要小心。地黄常见的病害有斑枯病、轮纹病、根腐病、病毒病以及线虫病;虫害则有蚜虫、红蜘蛛(螨类)、地老虎、蛴螬(金龟子幼虫)这类地下害虫 。如果病虫害确实发生严重,可考虑选用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防治鳞翅目幼虫,或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除虫菊酯等。使用化学农药时,务必仔细阅读说明,严格按照推荐浓度和方法施用,并特别注意安全间隔期,避免在采收前使用 。
4.其它的特殊情况
摘蕾(打薹)。 地黄植株在生长过程中会抽薹开花,这会消耗大量本应用于块根生长的养分。因此,一旦发现花薹抽出,应立即从基部剪除 。
除分蘖/串皮根。地黄主根周围有时会长出一些分枝,同时贴近地表还会长出一些细长的、匍匐生长的地下茎,被称为“串皮根” 。这些分蘖和串皮根同样会消耗大量养分,影响主根的膨大和品质,需要及时发现并从基部彻底清除 。
这两项操作能提高地黄产量和质量。
现在再看“时辰抓得准,地黄贵三番”这句老话,我们就知道老祖宗的智慧有多厉害了,这需要种植者结合对季节气候的理解、对植株状态的细致观察以及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才能总结的出来。
这对于我们现如今的中草本行业,仍然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来源:星座小讲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