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街头小店,是创业者梦想的孵化器,也是经济肌体中不可或缺的“细胞”。当创业者把所有热爱注入这个小小的空间,小店也开始与国家和社会的脉搏同频共振。环球资讯广播特别策划《青春不打烊》,和您一起推开小店的门,去感受中外创业者“不打烊”的小店和青春。
街头小店,是创业者梦想的孵化器,也是经济肌体中不可或缺的“细胞”。当创业者把所有热爱注入这个小小的空间,小店也开始与国家和社会的脉搏同频共振。环球资讯广播特别策划《青春不打烊》,和您一起推开小店的门,去感受中外创业者“不打烊”的小店和青春。
孟娜的小店
位于云南昆明的文化巷,是一条承载历史记忆的老街巷。如今,这条街道正成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碰撞的舞台。在这条老街上,一位年轻的创业者,将云南的山野风味与非遗搬进烟火街巷,更架起了一座连接乡土与世界的桥梁。
“进来看到的就是有各种五谷杂粮,一些民间很传统的吃的东西,还有一些手工制品……”
走进小店,让人不禁眼前一亮,各种难得一见的云南山货在店里一一陈列。一脸爽朗的主理人孟娜一边带记者参观,一边忙着介绍。
孟娜身上有着“中国首批大学生女兵”、“爱美食”、“爱旅行”、“爱学习”等诸多标签。在重庆读大三的时候,她便成为中国第一批参军入伍的大学生。两年的从军经历造就了她果敢的性格。
孟娜在店里忙碌
2018年,回到云南的孟娜在昆明文化巷开了一间小店。以老家云南家常菜为核心,用“爷爷的日常”为灵感,打造出融合方言、老物件与中医养生、美食的餐饮空间。木窗棂作桌板、扎染布坐垫、手摇电话机……这里既是集市和餐厅,更是一座微缩的云南文化博物馆。
孟娜说:“我这里的东西更多的是面向外国人、留学生、年轻人,其实不分国籍。传统的、民族的,它也是世界的。这些手工艺品,在外面很难看到。我们云南少数民族很多,但是能沉下心来把这些东西传承下来的人也越来越少。但是有了这么一个小窗口,让大家看到,而且人流量还不错,大家就会去发各种平台,让更多人去了解它。来买这些手工艺品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对这些手工艺人来说,也是一种鼓舞和坚持的理由,所以他们也就会去做一些创新。”
孟娜给记者展示店内售卖的手工艺品
因为爱旅行,孟娜的足迹遍布云南保山、德宏、大理等地的30多个少数民族村寨,挖掘濒临失传的技艺。德宏手打牛肉丸“千锤百炼”的韧劲、保山金鸡村口袋豆腐“外脆内嫩”的秘方、茶马古道古法烤茶的炭火香气……这些被贴上“非遗”标签的技艺,通过她的餐厅和集市,走向了来自天南地北的客人。菜单采用云南方言与趣味命名结合,吸引着年轻食客拍照传播。
孟娜:“我们会根据四季的不同特点向食客推荐食材,顺应着我们的春夏秋冬,比如现在是春季快到夏季了,我们就会把我们的刺脑包、金雀花、香椿等这个季节的食材列在这里,然后告诉他们春季大家要怎么样吃。菜单就是那些来自七大姑八大姨的拿手好菜、传家味。”
孟娜的小店吸引了不少食客
有一段时间,孟娜的小店推出“‘一带一路’风味宴”,用老挝野生柠檬调制傣味蘸水,将东南亚元素融入云南菜。她还将村民自制的木姜子酱、酸腌菜等山货打造成小店的品牌,让深山美味走出秘境。
文化巷不仅是孟娜的创业起点,更是她和年轻人推行“商居共融”理念的试验场。她参与社区发起的商户联盟,与咖啡馆、书店、美术馆一起联动,策划了多种文化活动,将文化巷变成文化市集。他们把普洱古树茶、文山三七粉等云南特产推荐给外国客人;举办“东南亚香料品鉴会”,邀请泰国厨师演示冬阴功与云南酸汤的融合;联合高校的外国留学生社团,用彝族刺绣图案教外国游客学中文……
孟娜的小店摆满了来自云南的山货和特产
孟娜:“国外国内的这些客人来了之后,他们都特别喜欢在我们的门口去打卡拍照。我基本是没有精力去做推广和宣传的。都是这些客人,他们用他们的平台,让更多人知道了这里。他们不知道怎么用这个东西,或者该怎么吃这个东西的时候,我就会讲给他们,比如说我们的野生菌是怎么去吃,怎么来煮火锅,他们就会‘哇’声一片。”
孟娜的创业故事还不止于商业。她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将佤族织锦、白族黑陶等手工艺品引入餐厅陈列;联合乡村妇女开发刺绣餐垫、扎染围裙,带动家门口就业;甚至将茶马古道烤茶、彝族跳菜等民俗表演融入用餐体验,让顾客“舌尖尝味,眼观文化”。
孟娜与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合作,将佤族织锦、白族黑陶等手工艺品引入小店
从一碗云南家常菜到跨国非遗IP,从都市白领到乡村“寻味人”,孟娜的青春轨迹,印证着西部创业的无限可能。她以美食为媒,让非遗“活”在当下,让老街“潮”出个性,更让乡村振兴的答卷写满青春的注脚。
昆明五华区华山街道文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孟云清说:“孟娜这样的青年主理人,把商业做成了文化传播的载体。他们让文化巷既留住烟火气,又焕发新活力。孟娜的小店,不仅是一家店,更是一扇窗——让世界看见云南山野的馈赠,也让本地人重新发现传统的价值。来这里,带走的不只是商品,品尝的不只是‘大山里的味道’,还有故事和温度。”
孟娜的小店让世界看见云南山野的馈赠,也让本地人重新发现传统的价值。
正如孟娜所说:“非遗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活着的、会呼吸的世界语言。”也正如她所言:“昆明24度的春天,正适合播种梦想。”
责编:李晓梅
编审:杨艳
终审:周健军
来源:掌上春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