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缩小气候融资缺口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落实COP29设立的新集体资金量化目标和完善气候融资体系方面,国际社会面临哪些挑战?亚洲国家如何积极应对?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缩小气候融资缺口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落实COP29设立的新集体资金量化目标和完善气候融资体系方面,国际社会面临哪些挑战?亚洲国家如何积极应对?
海伦娜·麦克劳德
全球绿色增长研究所副总干事
COP29设定的集体融资目标包括:到2035年将发展中国家气候融资规模从原定的每年1000亿美元提升至每年3000亿美元;以及动员公共与私营部门共同行动,到2035年实现每年1.3万亿美元气候融资。
2022年,全球气候融资规模达到惊人的1.26万亿美元,较前一年近乎翻倍。然而,科学证据表明,要实现1.5摄氏度温控目标,每年需动员8.1万亿-9万亿美元资金,到2031年-2050年间这一需求将增至每年超10万亿美元。首要挑战在于,现有承诺金额远未达需求。
更严峻的是,气候融资流向了对其需求最小的地区:根据气候政策倡议组织2023年的数据,84%的气候资金流向西欧、北美和东亚,仅16%惠及其余地区,最不发达国家仅获3%。更糟糕的是,在1.26万亿美元中,仅有5%、620亿美元用于脆弱社区适应能力与关键基础设施韧性建设。
近年来,新冠疫情、乌克兰和巴勒斯坦等地的冲突、极端天气事件等加剧了经济挑战。GGGI重点关注两大气候融资领域:一是可持续融资,动员绿色与主题债券支持能源转型、雨林保护等气候目标。二是发起并将项目发展到具备可融资水平,涵盖能源、循环经济以及气候智能型农业领域。另一大优先领域是碳金融,各国可通过出售超出国家自主贡献(NDC)承诺的碳信用获取资金。亚洲可借此实现清洁能源投资与就业创造、能源安全及气候韧性的共赢。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