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价位的越级体验——便携前端就能轻松推动的平板大耳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5 19:43 2

摘要:在陆续推出FT1、FT3和FT5三款全包式头戴耳机后,飞傲进一步瞄准细分市场需求,推出了FT1 Pro。若将FT1视作飞傲“轻量化头戴”系列的标准款,那么FT1 Pro便是该系列的进阶之作。二者虽一脉相承,却在单元类型、声学调校与场景适配层面展现出差异化特质。

在陆续推出FT1、FT3和FT5三款全包式头戴耳机后,飞傲进一步瞄准细分市场需求,推出了FT1 Pro。若将FT1视作飞傲“轻量化头戴”系列的标准款,那么FT1 Pro便是该系列的进阶之作。二者虽一脉相承,却在单元类型、声学调校与场景适配层面展现出差异化特质。接下来,我们就一同探究FT1 Pro究竟在哪些方面有所变化?又能呈现出怎样的声音特质?

飞傲FT1 Pro规格参数

耳机类型:开放式头戴平板耳机

频响范围:7Hz~40kHz

单元类型:95mm×86mm自研平板单元

阻抗:20Ω

耳机灵敏度:95dB/mW@1kHz;

112dB/Vrms@1kHz

重量:约374g(不含线材)

耳罩压力:4.5N±0.3N

线材材质:无氧铜镀银线材

线材长度:约1.5m

耳机接口:双3.5mm TRS

音频插头:3.5mm、4.4mm

耳机颜色:黑色、蓝色

参考价格:1299元

01开放式声学结构第二代平板单元冲击千元市场

相较于FT1,FT1 Pro最大的变化之一在于声学结构设计。此前,飞傲推出的FT3、FT5均采用开放式声学结构。到FT1时,品牌尝试以封闭式结构拓宽耳机的使用场景,满足更多用户需求,而FT1 Pro则重新回归开放式设计。这种变化并非简单的技术回溯,而是能看出飞傲对千元级Hi-Fi大耳市场的深度考量——通过提供不同声学结构的选择,满足入门发烧友对声音风格与应用场景的多元化需求。这种产品矩阵策略,既保持了品牌一贯的高性价比定位,又为初涉Hi-Fi的人群创造了更丰富的体验维度。

(图/飞傲官网)

除了调整声学结构,FT1 Pro单元类型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相较于FT1搭载的60mm动圈单元,FT1 Pro采用了飞傲第二代自研平板单元,尺寸达到95mm×86mm。它是历经三年时光打磨,完全由飞傲声学团队自主研发。从膜片材料研发、双镀层专利工艺、单根音圈宽度、磁路精细化微调和支架固定件规范等多维度,实现全方位的掌控把关。尽管单元类型差异显著,但FT1 Pro依旧延续了FT1“轻量化头戴”的产品理念,其中关键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易于驱动。

提及平板耳机,大家往往有着灵敏度不高、对前端设备要求严苛的固有印象。而FT1 Pro搭载的平板技术,与飞傲FP3入耳式平板耳机一脉相承,品牌正是希望借由此技术的优化应用,打破平板耳机难驱动的认知,让FT1 Pro在头戴式耳机领域契合“轻量化”的核心定位,满足用户对于该类耳机易推性和舒适度的双重追求。

(图/飞傲官网)

平板耳机的灵敏度主要受膜片重量、磁场密度和阻抗等因素影响,其中振膜的突破尤为关键。我们知道在同样面积下,膜片越薄,重量自然就越轻。相较于FT5采用的6μm厚度膜片,FT1 Pro突破性地将膜片做到了仅1μm,几乎已是目前薄膜材料工业加工的极限。

如此轻薄的膜片为FT1 Pro带来了多重声学优势。首先是膜片的响应速度得以提升,特别是对高频和极高频信号的响应更为敏锐,细微的泛音细节得以清晰呈现。其次,轻薄的膜片具备更高的灵敏度,不仅易于驱动,还能在低频信号中实现更大的振幅,让能量释放更具弹性。这种从材料本质出发的优化,为音质表现奠定了关键的物理基础。

平板振膜是由膜片基材与音圈镀层组成。当膜片已经薄得重量几乎可以忽略的时候,振膜的重量便集中到镀层上。FT1 Pro采用了自研的双镀层技术,以高性能PET作为膜片基材,天然蓝宝石与铝形成双镀层膜片。其中第一层铝镀层凭借轻质特性,在提升音圈电导率的同时降低耳机阻抗,使驱动门槛显著下降,进而释放出更宽广的动态范围。第二层蓝宝石镀层则通过高硬度优势增强膜片刚性,有效改善高频信号的解析力与穿透力。

(图/飞傲官网)

飞傲专利技术“均匀等磁场”也应用在FT1 Pro上。该技术通过优化磁铁布局与磁力传导路径,大幅扩展了有效磁场范围,使磁场强度分布更广泛、均匀且精准,针对性解决了传统磁铁阵列中常见的磁场强度不均问题。在均匀磁场的作用下,平板振膜在振动时受力更均衡,高速振动时膜片的振幅一致性显著提升,有效抑制了分割振动与非线性失真。

飞傲还在FT1 Pro的膜片制造中引入半导体行业的28nm芯片级工艺。此举不仅实现了高精度控制,确保双镀层线圈的厚度均匀一致,更让膜片整体质量分布达到高度均衡。为匹配双镀层设计,每片振膜需经过两次该工艺的处理。

有了轻薄的膜片设计、镀铝+镀钛双层专利音圈以及均匀等磁场设计,FT1 Pro具备了20Ω低阻抗,拥有112dB/Vrms@1kHz,即95dB/mW@1kHz的高灵敏度声学指标,大幅降低对驱动力的要求。这使得它无须绑定台式设备,即便是便携解码耳放或音乐播放器,也能轻松驱动。

这么看起来,飞傲目前在四款头戴耳机上采用了差异化技术组合策略。FT3采用开放式结构搭配动圈单元,FT5延续开放式设计但改用平板单元,FT1选择封闭式结构与动圈单元组合,而FT1 Pro则实现了开放式结构与平板单元的结合。这种系统性的技术矩阵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多元化的音质选择,更通过不同技术路线的实践持续强化品牌在声学领域的研发能力积累。

02外观设计金属面板更显硬朗

由于采用了开放式结构,因此FT1 Pro的外观相比FT1有明显变化,从后者的实木耳壳改为镂空金属网罩。这种由规则几何纹理构成的开放式格栅,既满足了平板单元对声波扩散的物理需求,又形成了独特的视觉符号。黑色金属网罩在光影下呈现细腻的硬朗质感,与FT1木碗的天然纹理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强调科技感,后者侧重传统工艺的温度。

FT1 Pro延续了FT1上的3轴自适应转向设计,在不同方向上实现多角度的转动调节——头梁可滑动行程约38mm,耳罩水平旋转角度35°,俯仰旋转角度45°,让耳机可以更好地与耳朵周围部分贴合。

同时,它还采用了滚珠滑轨头梁,提高了使用寿命,并提供了0~11格的调节范围,可以更好地适配不同用户的头围尺寸。

头梁内侧与头部接触的部分采用块状海绵填充,表面为麂皮绒布材料,手感细腻柔软,清爽透气,耐用性也不错。

FT1 Pro标配了透气性出色的耳罩,内侧直接贴合皮肤的部分采用织物面料,搭配高密度网孔设计,能够快速疏导耳罩与耳部之间的热量,保持空气流通,即使长时间佩戴也不易产生闷热感。外侧则选用蛋白皮材质,确保了耳机的质感与美观。此外,耳罩支持拆卸更换,用户可根据个人喜好或使用需求,轻松替换其他耳罩。

尽管FT1 Pro在内部声学结构与外观材质上有着明显变化,但重量控制依旧保持了高水准。凭借精巧的结构设计与轻量化材质运用,其机身重量仅为374g。在同类平板耳机中,FT1 Pro的重量表现尤为出众,能为用户带来长时间佩戴不易疲劳的舒适体验,同时兼顾出色的便携性。飞傲还为FT1 Pro配备了一款织物质感的硬质收纳包。其不仅能有效保护耳机免受磕碰磨损,规整的内部空间设计也便于用户将耳机与线材、配件一同收纳。

03试听体验

为验证FT1 Pro作为易驱动平板耳机的定位,本次试听特别选用M23便携音乐播放器,通过4.4mm平衡接口连接,旨在评估其在移动设备驱动下的声音表现。

M23的推力本就充沛,与易驱动的FT1 Pro有着不错的适配度,甚至不需要打开播放器的大耳模式,便能激发耳机的声学潜力。在高增益下,40%以内的音量即可获得舒适且稳定的声压输出,长时间聆听也不易产生听觉疲劳。对于FT1 Pro,我觉得恰到好处的驱动力更重要,可以避免过推造成的音质变化。

在M23的驱动下,FT1 Pro呈现出纯净清晰、音乐细节丰富的声音特质。中频人声很好地诠释了平板振膜的独特魅力,宽松自然的听感让歌者的嗓音兼具厚度与真实质感,既不会因过度渲染而显得甜腻,也不会因解析力过强而丧失韵味。高频表现同样可圈可点,在小提琴独奏曲目中,极高频泛音延伸自然流畅,快速运弓时擦弦的细节清晰可辨,带着细腻的空气感,没有丝毫毛刺或失真迹象。低频部分则展现出平板单元的弹性优势,量感拿捏精准,下潜扎实有力。大鼓敲击带来的振动虽不夸张,但回弹迅速干净,节奏感十足。

声场的空间感也在这一组合下被较好地营造出来。在聆听人声Live音乐时,歌者结像位于正中央稍靠前的位置,口型细节与喉腔共鸣都有呈现,伴奏乐器的泛音与低频自然铺陈在两侧,形成开阔且层次分明的横向声场。在演绎交响乐时,弦乐群的齐奏没有拥挤杂乱之感。铜管乐器的光泽与木管乐器的温润音色,始终保持着清晰的分离度。尽管声场的纵深感不及横向开阔,但考虑到其搭配的是便携设备,如此表现已属不易。乐器定位精准稳定,面对中小型编制的复杂曲目,能完整还原乐曲的空间架构与声部层次。

04小结

FT1 Pro作为飞傲“轻量化头戴”系列的进阶之作,其核心亮点在于打破传统平板耳机的驱动壁垒——凭借1μm轻薄振膜、双镀层专利技术与均匀等磁场设计,实现20Ω低阻抗与高灵敏度,让便携音乐播放器等轻量化前端也能发挥平板单元的潜力。开放式结构赋予FT1 Pro自然宽阔的声场与细腻通透的解析力,兼顾音乐性与耐听度。3轴自适应转向头梁、透气织物耳罩与374g轻量化机身,带来舒适佩戴体验。

可以说,在千元级Hi-Fi头戴式耳机市场中,FT1 Pro是一款在易于驱动、舒适佩戴与声学表现之间达到平衡的产品。这使其成为追求高性价比平板聆听体验、注重便携性的音乐爱好者,以及想入门Hi-Fi头戴领域用户的理想选择。

友情提示

来源:微型计算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