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日无论如何,但家中不缺衣食,不可不读书。如能应考,书册仍写族居滕邑奎子。吾先世本诗书传家,春联云:‘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遵此二言,方不愧为先代之后。”这是我们滕州奎子孙氏薛城区蒋家庄分支(失续多年)朝珠公临终前的训示,每每读到它,我都会激动不已,感慨
文//孙延宜(山东)专辑/2025年/067(随笔)
“后日无论如何,但家中不缺衣食,不可不读书。如能应考,书册仍写族居滕邑奎子。吾先世本诗书传家,春联云:‘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遵此二言,方不愧为先代之后。”这是我们滕州奎子孙氏薛城区蒋家庄分支(失续多年)朝珠公临终前的训示,每每读到它,我都会激动不已,感慨万千。
我们奎子孙氏始祖孙广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徙至滕西辛安里,后移居奎子里,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他们劳作之余始终不忘读书,六世祖孙化愚成为第一个秀才,后选为国子监贡生,以专研《春秋》知名,著有《春秋品汇》,成为当地名儒,开馆授徒。从此,邹鲁诸生以时习礼者多就其馆,执经问义之士不远千里就之,比之马融。而汉宋诸儒杂论《春秋》异同不合者,他皆为折中,使天下有所归。
孙化愚把《春秋》(又称“麟经”)列为孙氏家学,后辈子孙陆续走上科举仕进之路:长子孙丕显以贡生仕光禄寺署丞;长孙孙念祖、曾孙孙之庾、孙之梁、玄孙孙孺衡等考中举人;其他贡生、监生、庠生等不计其数;功名士绅名列省、府、县志者多达十数人。后又迁居我们大坞镇小市庄村的文武双庠生八世祖孙荣祖,被滕县县令杨奇逢誉为“德可风世”的典范。
明天启二年(1622年),六世祖孙化愚仙逝,李孺人及其子为了就近瞻仰,早晚频于祭奠,便将原来的三间客厅辟为栖神之所,后由七世祖孙丕显兄弟七人共同拟定为“永思堂”。“永思堂”曾一度成为了我们奎子孙氏的堂号。说到“永思堂”,不得不提《永感录》。《永感录》原是一本家族文集,自三续族谱起,将其单列为一卷,永传后人赏阅。《永感录》共收诗、文114篇(首),为明崇祯八年(1635年)八世祖孙念祖集辑悼念其祖父孙化愚、祖母李氏的祭文、诔词、挽幛、悼诗等文字的合集,卷前有山西进士、曾任滕县知县荆尔植,滕县进士、扬州兵备道黄家瑞的序文,卷后有滕县举人、曾任南京刑部郎中张彩的跋文,内录孙化愚遗诗、孙氏子孙祭诔祝辞、孙氏门人、亲友朋党等挽幛悼诗,充分表达了他们对逝者的追思感怀,同时也可以看出孙念祖父、祖几代门生故旧遍及周边的广大影响力。
据十九世孙 卓强多方面的查询考证得知,后来,我们奎子孙氏的堂号由“永思堂”升级为“其顺堂”了。她主要是因为十世孙 孺衡人品、官品俱佳而为我们家族“挣”来的,由清高宗乾隆皇帝所钦赐的,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御赐堂号,令广大族人骄傲不已。
孙孺衡,字钟峦,号愧山,五岁时嫡母张氏病故,祖母爱而怜之,继母李氏视如己出。他自幼颖悟,善读书,二十八岁时中庠生,继而以文德兼优入选廪膳生,清雍正元年参加乡试中癸卯经魁。后两次参加会试未中,四十九岁时,以优拣储县令,拔荐授署(兼任)山东青州府乐安县儒学教谕。
孙孺衡在任期间,与扬州八怪、乐安县县令李方膺配合默契,交情笃深,政绩卓著,名播四方。雍正八年(1730年),乐安县洪水泛滥,庄稼歉收,百姓日不聊生。孙孺衡在积极协助李方膺招募民工,筑堤防洪,缓解灾情的同时,又与李方膺一起各捐出俸银四百两赈灾,还置个人仕途于不顾,在没有得到上司许可的情况下,开仓放粮,周济全县饥民。孙孺衡还先后主持修葺文庙、文昌祠、奎宿祠,纂修《乐安县志》,秉铎训士有方,深得乐安县诸生员的拥戴。
孙孺衡忠于政事,勤勉尽职,爱民如骨肉,事伯父如其父,奉继母如其母,待诸位弟弟温厚,置义田照顾亲邻,可谓世间完人。正如济南府教授赵宪先生所评价:具有范文正公之义德,魏国公李密之陈情,太原王彦方之品概。这一切,恰巧被辞官(时任内阁学士兼刑部侍郎)回山东青州府诸城老家为母亲丁忧的刘统勋所知晓,钦佩有加。乾隆六年,刘统勋守孝期满,被召回京钦命为督察院左都御史,主要负责监察朝廷官员的言行,有直接上疏或面君的特权。刘统勋便择机将孙孺衡的事迹当面奏明圣上,乾隆皇帝听到孙孺衡祖上累世多有阴德之后,顿时龙颜大开,遂钦赐孙孺衡其家族堂号为“其顺堂”,以示褒奖,借此施教化于天下。
不久,孙孺衡擢升令尹,但他效仿古代明贤辞官侍膳北堂的做法,主动请辞归里,奉继母于堂前,承欢膝下,终养天年。孙孺衡归养后,带领族人续修了《孙氏族谱》,其事迹载入滕县志和兖州府志。
孙孺衡深感皇恩浩荡,决定将乾隆皇帝钦赐的“其顺堂”堂号请名笔书写并镌刻成匾,以便世世瞻仰,光耀门庭。在李方膺的精心撮合下,由当时的镌刻第一人沈凤先生书写并镌刻成匾。从此,御赐“其顺堂”牌匾高悬于我们奎子孙氏家祠过厅正中屏风之上,成为族人最瞩目的地方之一。然而,令人不无遗憾的是,在20世纪四十年代初,“其顺堂”牌匾不翼而飞了,又万幸的是,近期有族人在网上看到并下载了她,让我们得以一饱眼福。
“其顺堂”牌匾虽然没在我们眼前,但她却始终珍藏在我们心里,鼓舞着我们阔步前行。
(参考资料:孙卓强编辑点校的《其顺堂·孙氏族谱文集》)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乡村精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