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源(声音的源头):就是播放音乐的设备,比如手机、电脑、蓝牙播放器、CD 机、黑胶唱片机等。说白了:你用什么放歌,它就是音源。功放(声音的 “放大镜”):把音源的 “小声” 放大成 “大声” 的设备,分 “独立功放” 和 “内置功放”。有源音箱(插电就能用的蓝
如果你是刚接触音响的新手别慌!这篇文章带你搞懂最核心的基础概念,少走弯路!
一套完整的音响系统,至少要搞清楚这三个 “主角”:
音源(声音的源头):就是播放音乐的设备,比如手机、电脑、蓝牙播放器、CD 机、黑胶唱片机等。说白了:你用什么放歌,它就是音源。功放(声音的 “放大镜”):把音源的 “小声” 放大成 “大声” 的设备,分 “独立功放” 和 “内置功放”。有源音箱(插电就能用的蓝牙音箱、桌面音箱):自带功放,不用额外买。无源音箱(需要接功放的大音箱):没有功放,必须搭配独立功放才能用。音箱(声音的 “喇叭”):负责把电信号变成声音的设备,分 “单体音箱”(单个喇叭)和 “组合音箱”(多个喇叭组合,比如低音炮 + 高音单元)。有源音箱(新手首选!):特点:插电 / 充电就能用,自带功放,连接线简单(一般插电源 + 连音源)。常见类型:蓝牙音箱(便携,无线连接)、桌面音箱(接电脑 / 手机,音质比蓝牙好)、回音壁(客厅电视音响,条形外观)。适合:不想折腾,追求简单方便的新手。无源音箱(进阶玩家用):特点:必须外接独立功放,体积大,连接线复杂(音箱线 + 功放 + 音源)。常见场景:家庭影院(多个音箱组合)、Hi-Fi 音响(追求高音质)。适合:预算充足、想玩 “发烧音质” 的人,新手慎入(容易买错!)。智能音箱(带 “语音助手” 的):特点:能喊 “小爱同学”“天猫精灵” 控制,自带功放,功能多(听歌、查天气、控制家电),但音质普遍一般。适合:追求便利性和智能交互,对音质要求不高的用户。功率(W):不是越大越好!功率决定声音 “能多大声”,但要看使用场景:桌面 / 卧室:20-50W 足够(太大吵邻居)。客厅 / 户外:100W 以上可能需要。误区:标 “峰值功率” 的都是耍流氓!看 “额定功率”(持续稳定输出的功率)。阻抗(Ω):有源音箱不用管,无源音箱要匹配!有源音箱自带功放,阻抗默认匹配,不用操心。无源音箱需要和功放的阻抗匹配(比如音箱标 “8Ω”,功放也要支持 8Ω),新手买有源音箱跳过这一步。频响范围(Hz):越宽越好,但要看 “重点”!比如 “20Hz-20kHz”,代表能播放的最低到最高频率:低音好不好看 “低频下限”(比如 20Hz 比 50Hz 低音更深)。高音清不清看 “高频上限”(20kHz 以上算延伸好)。新手建议:优先选低频下限≤50Hz 的,低音不会太闷。失真度(THD):数值越小越好!声音 “变形” 的程度,比如失真度 1%,就是声音有 1% 是 “杂音”。普通音响≤1% 算合格,Hi-Fi 级≤0.1%(但贵很多)。无线连接(新手最常用):蓝牙:方便快捷,适合手机 / 平板连接,但音质有损失(蓝牙 5.0 以上更好)。Wi-Fi:传输速度比蓝牙快,音质更好(比如苹果 AirPlay、索尼 DLNA),但需要连同一个网络。有线连接(音质更好):3.5mm 音频线:手机 / 电脑耳机孔直接连音箱(现在很多手机取消了,需要转接头)。RCA 莲花线:红白两个插头,接电视、功放等设备(老式设备常用)。USB/Type-C:直接插音箱充电口传输数字信号,音质比 3.5mm 更好(适合电脑连接)。别被 “外观” 和 “品牌” 迷惑!网红款、联名款可能溢价高,音质不一定好;老牌音响品牌(BOSE、Bose、索尼、漫步者等)性价比更稳。有源 / 无源别买错!想买 “插电就能用” 的,认准 “有源音箱”;看到 “需搭配功放使用” 的,新手慎买(还要多花一笔钱买功放)。接口先看 “兼容性”!比如你只有手机(没有 3.5mm 耳机孔),就别买只能插 3.5mm 线的音箱,优先选蓝牙或 Type-C 接口的。别盲目追求 “低音炮”!小房间里低音太轰头反而难受,中等尺寸的音箱(比如 6-8 英寸低音单元)更均衡。预算 500 元内:选蓝牙音箱或桌面有源音箱推荐:漫步者 M100、索尼 SRS-XB13(便携防水)、小米 Redmi 音箱(智能 + 便宜)。预算 500-2000 元:进阶音质 + 场景桌面 / 电脑:漫步者 S2000MKII(有源,音质好)、惠威 D1090(有源,性价比高)。客厅电视:索尼 HT-S350(回音壁,带低音炮)。预算 2000 元以上:玩 Hi-Fi 或家庭影院建议先研究 “无源音箱 + 功放” 组合,或直接选高端有源音箱(比如 Bose QuietComfort Ultra、丹拿意境系列)。音响入门不用纠结太多参数,先明确自己的需求:“我是放卧室听歌?还是连电视看电影?要不要便携?”
从有源音箱起步,先体验 “好声音”,再慢慢研究进阶玩法(比如分频器、线材、摆位)。记住:听得舒服最重要,别被 “发烧” 概念吓到!
来源:HIFI音乐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