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5岁的白女士与61岁的妹妹,在三个月间先后遭遇胸闷、胸痛困扰。每当活动稍多或情绪起伏,胸部便如压巨石般疼痛,虽经休息能暂时缓解,症状却愈发频繁严重。怀着相互陪伴与支持的心意,姐妹俩相约前来我院就诊。
65岁的白女士与61岁的妹妹,在三个月间先后遭遇胸闷、胸痛困扰。每当活动稍多或情绪起伏,胸部便如压巨石般疼痛,虽经休息能暂时缓解,症状却愈发频繁严重。怀着相互陪伴与支持的心意,姐妹俩相约前来我院就诊。
心外十病区主任刘春明接诊后,详细询问了姐妹俩的过往病史、家族史及日常症状表现,结合患者年龄、症状特点,为其安排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两人的三支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均超过90%,已严重影响心脏血液供应。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及相关病史,刘春明主任明确诊断姐妹二人均患有冠心病。
面对病情,刘春明主任与手术团队反复研讨,向姐妹俩详细解释手术及后续的治疗方案。在充分沟通后,姐妹俩选择同期接受“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
手术当日,手术室里两台手术同步进行,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仿佛姐妹俩共振的心跳。医护团队全神贯注,娴熟地绕过狭窄血管,为心脏搭建起新的 “生命通道”。
术后,在医护人员精心护理下,姐妹俩恢复迅速。术后第10天,她们手挽着手,脸上洋溢着笑容,步伐稳健地走出医院。
技术解析
跳动的心脏上绣花
01无需"暂停"的生命奇迹
传统搭桥需建立体外循环,让心脏停跳后进行血管吻合。而OPCAB通过特殊固定装置,在心脏持续跳动状态下完成手术,避免了体外循环引发的炎症风暴和脑部并发症,尤其适合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02毫米级精准操作
医生需在2-3毫米的冠状动脉上缝合比头发丝还细的缝线,平均每根桥血管需要缝合12-15针。这种在“动态靶点”上的显微操作,对主刀医生的经验和团队的配合度要求极高。
03三重生命通道保障
姐妹俩各移植了4根桥血管,包括左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其中乳内动脉10年通畅率可达90%,是目前公认的“金标准”桥血管材料。
专家建议
家族聚集性冠心病警示
从这对姐妹的情况,我们可以总结出几个关键点:
● 遗传风险显著:如果父母有早发冠心病史(男性<55岁,女性<65岁),其子女的患病风险会比普通人群高出2-4倍,这说明基因背景在冠心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 环境因素叠加:长期高盐高脂饮食、主动或被动吸烟等共同生活环境因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与遗传风险形成叠加效应,进一步提升发病概率。
● 早期筛查策略:具备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建议自40岁起或更早,定期开展冠脉CTA检查,通过早期病变筛查,有效规避突发心血管事件风险。
● 预防的核心在于血脂管理: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严格控制在1.8mmol/L以下,可降低52%心血管事件风险。对于高危人群,强化降脂治疗是预防冠心病的关键干预措施。
冠心病不仅是个人疾病,更可能是家族健康问题的缩影,必须从遗传、环境和干预策略三方面综合防控。
专家简介
刘春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十病区 主任,主任医师,心血管外科学硕士。中华医学会河南省胸心血管外科委员,郑州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心脏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多次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安贞医院进修学习,曾在美国麻省总医院心脏中心访问学习。
参与各类心脏手术近万例,主刀完成各类心脏手术5000余例。获得郑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次,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科技论文近20篇,医学专著2部。擅长先心病微创手术、全胸腔镜下瓣膜病及成人先心病手术、小切口腔镜辅助下冠心病搭桥手术、主动脉夹层手术。常规停跳或非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各种瓣膜成型和置换术,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手术,瓣膜病合并房颤的同期射频消融手术。
来源: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