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斯诺克世锦赛决赛现场,赵心童以11:6大比分领先马克·威廉姆斯,距离中国首个斯诺克世界冠军仅一步之遥。央视全程直播、人民日报持续关注,可作为主管部门的中国台协官网却异常“冷静”——首页飘屏还在强调“严查赌博假球”,对这位即将创造历史的选手全程零报道。这种冰火两
斯诺克世锦赛决赛现场,赵心童以11:6大比分领先马克·威廉姆斯,距离中国首个斯诺克世界冠军仅一步之遥。央视全程直播、人民日报持续关注,可作为主管部门的中国台协官网却异常“冷静”——首页飘屏还在强调“严查赌博假球”,对这位即将创造历史的选手全程零报道。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把中国体育管理中“严管”与“支持”的微妙博弈,彻底摆在了台面上。
时间回到2022年,10名中国斯诺克选手卷入赌球丑闻,赵心童因“知情不报并替好友颜丙涛投注”被世界台联禁赛至2025年7月。但因配合调查态度良好,去年获得10个月减刑,得以重返赛场。从资格赛打起,他先后淘汰塞尔比、希金斯等名将,用实力证明了状态回归。
按理说,运动员完成处罚后回归赛场,本应得到支持。但中国台协的态度却耐人寻味:官网没有一条赛事报道,反倒是2022年的禁赛公告仍挂在“行业动态”显眼位置。有球迷发现,台协官微最近一条关于斯诺克的更新,还停留在2023年“强调赛风赛纪”的通知上。这种“冷处理”,让不少网友吐槽:“台协这是怕被骂‘双标’,还是真把自己当‘局外人’了?”
央视体育频道不仅直播赵心童的每一场比赛,还专门制作了《斯诺克新星的救赎之路》专题片;人民日报海外版用整版篇幅分析他的技术突破,称其为“中国斯诺克的破冰者”。这些举动,既是对运动员拼搏精神的肯定,也暗含着对“浪子回头”的包容态度。
反观中国台协,官网首页飘着《关于加强行业自律的通知》,字里行间都是“警惕假球”“严格管理”。有业内人士透露,台协内部对赵心童的争议从未停止:有人认为他曾涉及赌球,属于“问题选手”;也有人觉得世界台联已减刑,应给予重新证明的机会。这种分歧,最终化作了官网的“集体失语”。
中国斯诺克选手的培养模式,和传统体育项目完全不同。赵心童16岁就赴英国训练,日常开销靠赞助商和比赛奖金,中国台协既不提供训练经费,也不负责职业规划。用球迷的话说:“人家在英国打了十年比赛,台协可能连他教练是谁都不知道。”
这种“松散管理”在顺境时相安无事,一旦出了问题就很尴尬。2022年赌球事件爆发后,台协紧急出台《斯诺克运动员行为规范》,但对长期在海外参赛的选手来说,约束力微乎其微。如今赵心童即将夺冠,台协既不能像乒协那样“论功行赏”,也无法像足协那样“下达任务”,只能用“强调打假”来刷存在感,暴露的正是管理定位的模糊。
赵心童的经历,让我想起NBA球星阿里纳斯“持枪门”后重返赛场,CBA球员周琦因注册纠纷转会海外。体育竞技的魅力,从来不是“道德完人”的表演,而是“跌倒后爬起”的勇气。世界台联之所以减刑,正是看到他“认错态度诚恳”,而他用半年时间从资格赛打起,本身就是对规则的尊重。
但中国台协的谨慎也能理解:斯诺克赌球案曾让中国军团遭遇信任危机,此时过度宣传赵心童,难免被质疑“淡化错误”。不过,“严格管理”与“包容鼓励”本可并行不悖——既可以强调“假球零容忍”,也不妨碍为合法参赛的选手加油。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恰恰暴露了体育管理中“重处罚轻引导”的短板。
赵心童的故事,给所有体育管理部门提了个醒:当运动员的培养模式越来越市场化、国际化,传统的“管卡压”思维早已行不通。球迷不会因为台协不报道,就否定赵心童一路淘汰世界冠军的含金量;也不会因为主流媒体支持,就忘记他曾犯的错误。体育的魅力,在于允许人犯错,更在于给人改正的机会。
更关键的是,中国台协需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是“运动员的娘家”,还是“规则的冷面守护者”?当赵心童在决赛中打出精彩杆法时,台协官网的“严查假球”通知显得格外刺眼——它或许守住了规则的底线,却也错过了一次用包容态度引导体育价值观的机会。
截至发稿,赵心童距离冠军还差3局胜利。如果他最终捧起奖杯,中国台协将面临更尴尬的局面:发贺电,会被说“蹭热度”;不发,又违背体育精神。其实答案很简单:体育管理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不出事”,而是让更多人感受到拼搏的力量。赵心童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个人荣辱,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体育精神,是在规则框架内给犯错者重生的机会,而不是用沉默为过去的错误永远“判死刑”。
对此,您怎么看?敬请点赞、收藏、转发,并与墨兮哥交流呵!
来源:墨兮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