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不速之客”回到延安,毛主席见后极为不悦:给他换身衣服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4 20:07 2

摘要:延安杨家岭窑洞外,几株山桃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阳光透过纸糊的窗户,斑驳地洒在窑洞内的桌子上。

1946年5月的大西北,春寒料峭。

延安杨家岭窑洞外,几株山桃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阳光透过纸糊的窗户,斑驳地洒在窑洞内的桌子上。

“主席,李立三同志到了”。

身为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的师哲轻轻推开房门,毛主席这才将目光从手中的文件上挪开。

听到这个名字,他点了点头,语气中夹杂着一丝期待:“外面冷嘛,既然来了就请他进来吧,在外面一直站着也不像话”。

得到毛主席的指示,师哲这才转身走出窑洞。

在接下来的几分钟时间里,毛主席明显听到了院子里传来一阵嘈杂声。

等到声音消散过后,师哲这才折返回来,还颇有些用力地拽着一人的衣角。

那人被拽进屋内时,神色显得有些拘谨,见到毛主席的那一刻更是有些手足无措,支支吾吾了半天才喊了一声:“主席……我回来了”。

然而,对于他的到来,毛主席倒显得情绪并不高。

一旁的师哲更是敏锐地发现,向来喜欢喝茶的毛主席,在之后长达半个小时的交谈过程中,桌上的茶杯更是没有碰一下。

直到谈话结束,毛主席目送李立三离开之后,脸上才露出不悦的表情。

“你去找后勤的同志、给他换身衣服,穿的那一身像什么样子嘛”。

那么,此番造访杨家岭窑洞的这位“不速之客”究竟是什么身份呢?

他究竟做了何事、又是何种打扮,以至于毛主席如此生气呢?

此人名叫李立三,细算下来也是党内的“老资格”。

1899年的初冬,位于湖南省醴陵县阳三石村的李家可谓双喜临门。

一是后院的那株百年凤尾兰罕见地开出了白花,二是世代单传的李家终于添了子嗣。

年迈的李昌圭抱着襁褓中不住啼哭的婴儿,饱经风霜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意。

他看着那株娇艳的凤尾兰,不假思索地给儿子取了个乳名“凤生”,大名则叫李隆郅

李昌圭老来得子,对于李隆郅自然是寄予厚望的,希望他将来能够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然而,在那个混乱动荡的年代里,年轻一代在接触大量的新思想之后,自然十分抗拒老一辈人的对自己人生的控制。

1919年,年满20岁的李隆郅做出了一个足以改变自己一生的决定,那便是出国留学,靠着身体力行去探索真理。

为了表示彻底与旧社会决裂的决心,他还将名字改为“李立三”

踏出家门的那一刻,父亲在身后撕心裂肺的指责、哀嚎声听得清清楚楚,他咬紧牙关转过身来,态度极为坚决地说道:“父亲,孩儿不孝,可眼下正是大变之世,我不愿如蝼蚁一般坐井观天”。

跪地叩头之后,他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欧洲的轮渡。

在法国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为了解决生活的窘迫,李立三只能一边到工厂打工,一边苦心钻研知识。

然而,资本家的剥削是无处不在的,他和身边的工友们每天要不间断地工作14个小时,甚至还要忍受各种羞辱、剥削,才能勉强维持生计。

最终在1921年的一个夏天,李立三站在巴黎十八区的蒙马特高地上振臂高呼道:“我们要面包,也要尊严!”

话音落下,一呼百应。

工人们在他的带领下,冲进了资本家的办公室,最终取得了这场罢工的胜利。

后来,李立三与周恩来相遇,后者在听到他的名字时,更是赞许道:“敢想敢做,真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然而,由于李立三领导罢工运动,损害了法国当局的利益,最终还是被遣送回国。

1921年底,他来到了上海,并顺理成章地加入了共产党,还见到了毛主席。

那个时候,毛主席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担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一职。

对于这位从国外归来的年轻人,他是极为器重的,接触不久便将赴安源开展工人运动的任务交给了他。

李立三对此也颇有经验,抵达安源后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地创办了工人学校,不仅对那些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工人进行文化教育,还向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用以启迪众人的斗争意识。

在之后的日子里,李立三成长极为迅速,先后担任中共湘区安源支部书记、武汉区执委会委员长、上海地方执委会工农部主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汉口办事处主任等诸多职务。

而他也在湖南、湖南、江西、上海、安徽、河南等地领导了一次又一次工人运动。

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量共产党人、进步人士遭受迫害,国内革命形势岌岌可危。

此时的李立三已经是中央委员,他在7月20日这天向组织上提出建议,要独立发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行动,并得到了采纳。

也正是因为这个建议,让他受到了周恩来的赏识,并得到了成为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委员的机会。

南昌起义之后,全国革命形势终于突破阴霾、迎来曙光,可李立三却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犯下了巨大的错误。

1929年底,由于周恩来前往苏联执行任务,中央政治局的相关事务暂时交由李立三处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提出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的建议,也就是所谓的“立三”路线。

这条路线的主要内容就是,以武汉为中心,集中力量攻打中心城市。

很明显,这与毛主席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背道而驰的,也是极其错误的。

毕竟在那个时期,虽然革命形势出现了转机,但仍旧是敌强我弱。

好在周恩来从苏联回国之后,便对这一决议提出了批评,让李立三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1930年9月召开的六届三中全会上,李立三公开承认了这一错误、并做出了深刻的检讨。

或许是出于内疚的缘故,在不久之后他便主动退出了中央领导的岗位,并选择远赴莫斯科学习深造。

在苏联的那段日子里,李立三先后出任共产国际工人出版社工人部主任、《救国时报》主编等职。

当抗日战争爆发时,他曾多次给延安方面写信,希望能够回国“到抗日战斗第一线去”。

可由于国内战事吃紧,交通线、通讯线路几近崩溃,导致这些信件、电报最终未能送抵延安,犹如石沉大海一般毫无回音。

1945年4月23日,也就是抗日战争即将结束之际,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

那个时候,李立三仍在苏联。

虽然他在当年执行所谓的“立三路线”时期,曾公然反对过毛主席“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但向来宽以待人的毛主席却毫不在意。

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面对台下众多代表,不计前嫌地说道:“虽然李立三同志过去犯过一些错误,今天没能参加会议,但对他不能一掌推开”。

“犯了错误不可怕,只要能及时改正错误就好”。

此番话讲完之后,会场响起了雷动般的掌声,而毛主席更是号召众人为李立三投票。

最终,李立三虽然缺席了七大会议,但还是在毛主席的支持下顺利当选为中央委员。

1946年春天,李立三终于回到了祖国。

而他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去拜访毛主席,毕竟没有他,自己也无法得到组织和同志们的谅解,更不会成为中央委员。

然而,对于毛主席他是心怀愧疚的,抵达延安后便决定先去找身为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的师哲,请他带自己去见毛主席。

两人步行前往杨家岭窑洞的路上,李立三在脑海中反复想象着见到毛主席的场景,甚至连道歉的话语都想好了。

可真正走进院子的那一刻,他的心里还是打起了退堂鼓。

“要不,你先进去看看吧”。李立三颇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师哲疑惑地看了他一眼,当即明白了其用意。

他调侃了一句“咋像大姑娘出嫁呢”,便推开房门走了进去。

对于这位阔别了15年之久的老战友、老同志,毛主席自然是迫切地想与之见面的。

探过口风之后,师哲便赶紧跑到院子,拉着李立三的胳膊朝里走。

李立三心中还是有些紧张,可架不住师哲力气大,一番推搡下两人已经走进了屋内,而毛主席就坐在面前。

可是在看清楚对方模样的那一刻,毛主席脸上的笑容却僵住了。

在接下来半个小时的交谈中,虽然对方绘声绘色地讲着自己在苏联的遭遇、趣事,但他的脸色始终有些阴沉,对话的情绪也不是很高。

就连一旁的师哲都发现,毛主席在见到李立三的前后对比,简直“判若两人”。

直到谈话结束,李立三离开之后,他才面色不悦地对留下来的师哲嘱咐道:“让后勤的同志给他换身衣服,穿的那一身像什么样子嘛”。

这时,师哲才恍然大悟,毛主席是因为李立三的衣着而生气。

原来,李立三回国时,是先乘坐轮渡抵达的上海。

而且,他还遇到一个十分窘迫的难处,那便是身无分文。

为了能够前往延安,他只能一路步行,幸运的话还能搭上过往的牛车。

长途跋涉,又没有衣物可以换洗,这也让李立三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看上去宛如一个乞丐。

抵达西安时,李立三发现大街上竟然有人在发放衣服,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美国人送来的救济物资。

虽然他的心中是十分抗拒的,但总不能如此邋遢地去见毛主席吧,便索性心一横,领了一套美军的军装套在了身上。

所以,当毛主席见到身为中央委员的李立三,竟然穿着美军军装来见自己,心中自然是不悦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李立三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劳动部部长、华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务。

后来,李立三与夫人李莎到西花厅做客时,周恩来总理还曾笑着调侃道:“别看立三同志如今活蹦乱跳的,当初我们可是给他连办了两场追悼会呦。”

闻听此言,李莎颇感兴趣,而周恩来也讲起了两场追悼会的经过。

原来,1922年李立三被法国当局遣送回国后不久,接到组织上的委托前往安源组织工人运动。

结果湖南第一纱厂的工人闹起了罢工,湖南军阀赵恒惕派兵武力镇压,残忍杀害了包括黄爱、庞人铨在内的几名工人领袖。

这个消息几经辗转,也传到了欧洲,但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人误以为李立三也已经遇害。

结果就是法国的同志们自发地为他举办了一场追悼会,身为赴法学生领袖的王若飞更是亲自为他致悼词。

第二次追悼会发生在1927年南昌起义之后。

当时起义军部队开始南下,而李立三身为前敌委员会委员、兼任保卫处处长,自然带领先头部队走在最前面探路,途中与一伙敌人遭遇。

就在李立三等人陷入重围之际,周恩来、叶挺等人率领的大部队也刚好赶到。

将那伙敌人击退之后,却唯独不见李立三的踪影,有人便悲痛地说道,李立三同志可能牺牲了。

于是,大部队便决定就地为他举办一场追悼会。

结果追悼会刚开到一半,李立三竟奇迹地出现在众人的面前。

原来当周恩来等人率大部队赶到的时候,李立三见敌人开始撤退,便带领一支小队追了上去,这才闹了一场乌龙。

1967年6月22日,李立三蒙冤逝世,终年68岁。

好在十三年之后,也就是1980年,组织上召开中央会议为他平反昭雪。

作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李立三的一生是与中国工人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而他在带领工人争取自身利益的时候,也难免会遇到资本家的拉拢、收买。

可每次面对金钱的诱惑,他总是会大义凛然地说道:“不把工人们提出的条件摆在桌面上来谈,其他话就不必开口了!”

可见,李立三虽然在革命道路上犯过错误,但却也是真心实意想为底层人民发声的。

来源:一介草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