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不觉五一假期马上结束,五天的假期,第一天是国际劳动节,第四天是青年节,第五天是立夏。就在今天还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雨,这也是夏天的第一场雨。本想趁着假期的最后一天上街转转,孰料午觉睡得晚了一些,醒来已经三点多了。索性不出门了,继续看书查资料吧。为了寻找有关小
聞鍾記郵(5293)湿地珍禽的保护区
不知不觉五一假期马上结束,五天的假期,第一天是国际劳动节,第四天是青年节,第五天是立夏。就在今天还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雨,这也是夏天的第一场雨。本想趁着假期的最后一天上街转转,孰料午觉睡得晚了一些,醒来已经三点多了。索性不出门了,继续看书查资料吧。为了寻找有关小城在中华邮政时期的邮务情况,最近可没少看书,前两天又买了一套《新编中国邮政通史》。 看书累了,就翻了翻朋友们寄给我的邮件,一枚邮资片上的邮戳引起了我的兴趣。
这枚明信片是谢刚会长2月15日从盐城寄给我的,明信片是2023年发行的第19届全国集邮展览邮资片,使用了“江苏盐城· 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日戳销邮资。风景日戳的主图是一只展翅飞翔的丹顶鹤。此前也曾多次收到寄自盐城的封片,虽然还没有去过这座城市,但在邮戳的世界里,对于这座城市还是不陌生的,也曾写过多篇有关盐城的推文,记录一下通过邮戳这个小窗口对这座城市的认知。
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中国东部沿海核心地带,横跨盐城五县(市、区),总面积达2472.6平方公里,是太平洋西海岸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这里拥有683万亩沿海滩涂、4550平方公里黄海湿地,构成了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不可替代的"生态加油站"。作为全球9大候鸟迁飞区的关键节点,每年有近300万只候鸟在此停歇、越冬,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14种,包括丹顶鹤、勺嘴鹬、青头潜鸭等极危物种。
保护区的生态价值具有全球意义。其独特的滩涂地貌孕育了芦苇沼泽、盐生草甸、潮间带滩涂等多样生境,形成了完整的湿地生态链。2024年监测数据显示,保护区内记录到野生鸟类442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29.4%,其中新增的虎头海雕、欧亚旋木雀等物种,进一步印证了其作为"鸟类基因库"的重要地位。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里是全球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每年有600-800只丹顶鹤在此越冬,占世界野生种群的40%-55%,其栖息密度之高、种群稳定性之强,在全球范围内无出其右。
看到了邮戳上的丹顶鹤,首先跳入脑海的是刘硕仁先生设计,陈之佛创作的《丹顶鹤》邮票,这也是中国动物邮票中的精品。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经有一首歌,就是朱哲琴演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赞颂了为保护丹顶鹤而献身的徐秀娟。熟料27年之后其弟徐建峰也因为保护丹顶鹤而献身,如今徐家的第三代人徐卓接过了爷爷、父亲和姑姑未尽的事业,继续守护丹顶鹤。徐家三代人的坚守,是一种承诺,是一种坚守,是一种延续,他们的奉献令人敬佩。
丹顶鹤是盐城湿地保护区的旗舰物种,其生存状态与湿地健康休戚相关。这种被誉为"仙鹤"的大型涉禽,每年10月从西伯利亚繁殖地南迁,跨越4000公里抵达盐城湿地,次年3月北返。在盐城,它们依赖潮间带滩涂的底栖生物、芦苇沼泽的植物根茎为食,而保护区独特的微地形和水文条件,恰好为其提供了理想的越冬环境。为守护这一濒危物种,保护区构建了"人工繁育-野化训练-跟踪监测"的全链条保护体系。自1986年徐秀娟携带鹤卵南下开启人工繁育历程以来,37年间累计繁育丹顶鹤超过500只,野化放归个体存活率达78%。2023年10月,10只佩戴卫星追踪器的丹顶鹤成功野放,标志着中国在濒危物种迁地保护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丹顶鹤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深厚的精神内涵。从《诗经》"鹤鸣于九皋"的意象,到道教"驾鹤西归"的信仰,再到徐秀娟烈士舍身救鹤的当代传奇,这种鸟类始终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符号。在盐城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以"吉祥、爱情、长寿"为主线的文化展示体系,每年吸引超过80万游客前来观鹤,《一个真实的故事》主题馆累计开展科普教育活动2000余场,受众达150万人次。作为全球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正积极探索遗产价值转化路径,这种"生态保护-文化传播-国际合作"的联动模式,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威胁,保护区正推进"蓝碳生态工程",计划在未来5年新增互花米草治理面积5000公顷,营造盐生植被带30公里,构建起抵御海洋灾害的绿色屏障。这些举措不仅关乎丹顶鹤的生存,更关系到全球滨海湿地生态安全,彰显着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担当。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片承载着丹顶鹤千年迁徙记忆的土地,正以科学保护为笔、以文化传承为墨,在黄海之滨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它不仅是鸟类的天堂,更是人类守护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为全球湿地保护贡献着东方智慧。
来源:闻锺集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