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暮春时节,南通老城仿若一幅温润的水墨画。新雨初霁,青石板路被润泽得泛着古朴的光,濠河之上,细碎的金光随着涟漪闪烁跳跃。我在战友的陪同下缓缓踱步于青石板路间,在斑驳的梧桐树荫下,开启一场与百年前造梦者——张謇的隔空对话。这位被梁启超盛赞为“中国大工业先驱”的实业
张謇纪念馆
暮春时节,南通老城仿若一幅温润的水墨画。新雨初霁,青石板路被润泽得泛着古朴的光,濠河之上,细碎的金光随着涟漪闪烁跳跃。我在战友的陪同下缓缓踱步于青石板路间,在斑驳的梧桐树荫下,开启一场与百年前造梦者——张謇的隔空对话。这位被梁启超盛赞为“中国大工业先驱”的实业巨擘,以“父教育而母实业”为笔,饱蘸心血,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让这座长江之畔的小城,跃升为近代中国现代化征程熠熠生辉的起点。
南通博物苑张謇纪念馆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祖籍江苏常熟土竹山,生于江苏省海门直隶厅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金融家、慈善家、诗词楹联家、社会改革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拓者,“江苏五才子”之首。
张謇纪念馆铜像
张謇先生的一生,恰似一颗耀眼夺目的启明星。在那风雨如晦、暗夜难明的岁月里,他以非凡的智慧为光芒,以厚重的担当作火炬,不仅为飘摇的民族命运照亮前行的希望,更为万千黎民百姓的生计奠定坚实的根基。他的一生,无疑是对“家国天下”理念淋漓尽致的诠释,更是对“仁者爱人”精神生动鲜活的注脚。
张謇大生纱厂旧址图片
手持张謇宣传册,我伫立在大生纱厂旧址之前。铁门上,“爱国、敬业、诚信、进取”的字样,与百年前高悬的“实业救国”匾额,跨越时空,相互呼应,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坚韧。指尖轻轻滑过那斑驳陆离的砖墙,刹那间,仿佛穿越回 1899 年那个热血贲张的春天——张謇毅然决然地放弃翰林院编修的锦绣仕途,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勇敢地为中国民族工业点燃了希望的火种。他开创性地提出“绅商合办”模式,让盐碱地上生长出的棉花,纺就了民族的尊严;更以“按年结账”的现代管理制度,冲破传统商号的重重桎梏。当目光落在陈列柜里泛黄的《厂约》上,那句“通官商之邮”的批注格外醒目,足见这位实业家早已洞悉政企协同的智慧,在时代的浪潮中,先行一步。
张謇大生纱厂旧址图片
遥想当年,张謇建厂之路荆棘密布,“集资难如上青天”,然而,他偏要在列强纱厂如林的长江之畔,以状元的笔杆,勾勒出民族工业的宏伟星图。指尖摩挲着沾染机油的旧砖,我似乎领悟了他将纱厂命名为“大生”的深意——《易经》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原来他是要让万千百姓在机杼声中,编织出生活的希望之路。
张謇等创办的大丰盐垦公司
在列强环伺、风雨飘摇的年代,张謇先生深刻洞悉“实业为富强之本”的道理。当众人还深陷旧学的窠臼无法自拔时,他以“状元实业家”的独特身份,果敢地投身商海,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民族企业。他的目标绝非个人财富的积累,而是要在列强经济的重重夹缝中,为中国争得一份自主“造血”的能力。从纺织业到垦牧业,从面粉厂到轮船公司,他精心打造的不仅是完整的产业链,更是撑起民族工业的坚实脊梁——让百姓有工作可做、有衣物可穿、有粮食可食,让“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拥有了立足的底气。这份非凡的魄力,无疑是对国家最深沉的热爱,对人民最质朴的担当。使张謇成为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工业发展有四个“不能忘记”,其中之一是最早有民族轻工业,不要忘记南通的张謇。
张謇纪念馆
在南通博物苑的紫藤花架下,张謇手书的“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石刻,静静矗立,宛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他倾尽全力创办师范学校、修建图书馆、创立盲哑学校,甚至在狼山脚下开辟“气象台”,让科学的种子在江海平原落地生根。踏入通州师范学校旧址,教室窗台的玻璃虽已更新,但当年“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校训木牌依旧留存。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深知,真正的兴国之道,在于让知识走出书斋,融入田野。于是,他在师范学校附设农科,让学生们一边研读《齐民要术》,一边亲自耕种试验田。这份“知行合一”的教育哲学,至今仍如甘甜的清泉,滋养着南通的莘莘学子。
张謇纪念馆
“父教育而母实业”,这一理念,宛如深深烙印在张謇先生灵魂深处的不灭印记,是他矢志不渝、融入骨髓的坚定信念。彼时的旧中国,愚昧积弊如阴霾般笼罩,张謇先生却以敏锐的目光和深邃的洞察力,坚信“兴国必先兴学”的真理,宛如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时点亮的一盏明灯。
张謇纪念馆
从通州师范学校的创立,到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的助力兴办;从女子师范学校的开创性设立,到各类实业学堂的精心打造,张謇先生凭借实业所获取的利润,宛如一位无私的筑梦人,默默撑起了数十所学校的广阔天地,成功地让“教育救国”这一宏伟理想,从遥不可及的愿景照进了现实的土壤。
张謇纪念馆展厅
他以无畏的勇气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延续千年的陈旧偏见,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女子师范学校,为无数女性开启了知识的大门,赋予她们独立与自强的力量。同时,他精准地瞄准实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独具匠心地开设纺织、农业等专业学科,构建起一座知识与实践紧密相连的桥梁,让知识真正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生产力。在张謇先生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承载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让农家子弟能够踏入知识的殿堂,让女子拥有独立追求梦想的能力,让各类人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无疑是他馈赠给中国最为珍贵的礼物。
张謇纪念馆展厅
当暮色如同轻柔的纱幔,缓缓浸染啬园,张謇先生的铜像在雪松的映衬下,散发着温润而庄重的光芒。他对南通这片土地的深情厚意,体现在诸多细微之处。他精心修建五山公园,让狼山成为这座城市清新宜人的“城市绿肺”;他创设公共医院,在瘟疫肆虐、生命如风中残烛的艰难时刻,毅然架起守护生命的坚固防线;他甚至在濠河两岸遍植垂柳,为市民营造出一方充满诗意的栖息之所。而那座“南通自治会”旧址,更是他心血的结晶,墙上“地方自治之本在实业与教育”的醒目标语,宛如历史的传音筒,诉说着他对于现代城市治理的超前构想——并非是依靠冷冰冰的政令堆砌,而是以实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坚实基石,用教育铸就城市的灵魂,让每一位百姓都能在城市的蓬勃发展中,清晰地预见自己充满希望的未来。正是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担当,使得南通在百年之前,便已然拥有了“中国近代第一城”的非凡气度与魅力。
张謇纪念馆
张謇先生的仁爱之心,宽广无垠,绝不限于一城一池的局限。在南通,他修建博物苑,如同搭建起一座连接古今文明的桥梁,让百姓得以近距离触摸文明的脉络;他开辟公共公园、医院、养老院,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温暖的底色,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受到人性的关怀与美好;每当灾荒降临,他毫不犹豫地开仓赈济,拯救无数饥寒交迫的生命;见到流离失所的流民,他便设厂收容,给予他们安身立命的机会。他曾感慨道:“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在南通这片充满希望的试验田里,他倾其近三十年的心血与精力,将一个原本传统的县城,精心雕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城”——在这里,街道整洁有序,市政设施完备齐全,工人夜校为劳动者点亮知识之光,贫儿学堂为困境中的孩子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的人间温情处处洋溢。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向世人证明:真正的强者,并非高高凌驾于他人之上,而是以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能够活得有尊严、有希望,在人生的道路上绽放光彩。
张謇纪念馆展厅
张謇先生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在他为当时的社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更在于他留给后世超越时代的宝贵精神遗产。在那个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始终如一地坚守“不依赖外人,不苛待劳工”的原则底线,凭借诚信经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尊重与赞誉;他一生清正廉洁,几乎将企业所获利润全部无私地投入到公益事业之中,直至临终之时,“家无余财”,然而却给后世留下了一座闪耀着近代文明光辉的“第一城”。
张謇纪念馆展厅
他所展现出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以及“兼济天下”的仁者风范,恰似一束穿透岁月迷雾的光芒,历经百年流转,依然清晰地照亮着后来者前行的道路。无论是实业家理应肩负的社会责任,还是知识分子矢志不渝的使命担当,张謇先生皆为我们矗立起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成为指引我们奋进的灯塔。
张謇纪念馆展厅
时至今日,中国已然焕然一新,与张謇先生所处的时代大相径庭。然而,他当年播撒下的精神种子,已然茁壮成长为参天巨树。实业报国的崇高精神,在新时代企业家的血脉中传承不息;重视教育的理念,深深扎根,成为推动国家蓬勃发展的稳固基石;公益济世的高尚情怀,也已悄然融入现代社会的文明脉络,成为滋养社会进步的养分。张謇先生用其波澜壮阔的一生向我们揭示:真正的高情商,绝非巧言令色的虚浮表现,而是将对国家炽热的爱、对人民深沉的情,切实转化为一个个具体实在的行动,从而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他精神光辉的照耀下,绽放出独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
张謇纪念馆
虽张謇先生已渐行渐远,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他的传奇故事,永远是华夏大地上最为动人心弦的壮丽诗篇。这诗篇中,饱含着一个人对国家的深情眷恋,凝聚着一群人对理想的执着坚守,更承载着一个民族永不言弃的希望之光。
南通城市
当我离开南通之际,恰逢暴雨初停,一道绚丽的彩虹横跨在城市上空,如梦如幻。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张謇先生留给这片土地最为珍贵的馈赠,并非某一座具体的厂房,亦非某一所特定的学堂,而是一种融入这片土地灵魂深处的精神基因。那是“敢为天下先”的无畏开拓勇气,是“兼济天下”的广阔家国情怀,更是“久久为功”的坚毅实干品格。当我们置身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时代浪潮中,再次深情凝望这位伟大的先驱者,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烟云中那颗璀璨夺目的星辰,更是一束能够穿透现实迷雾、照亮前行道路的精神火炬。它向我们昭示:真正的成功,绝非孤芳自赏的短暂绚烂,而是能够让脚下这片土地孕育出更多的发展可能,让后来之人得以在其庇荫之下,继续编织美好的新梦想。
张謇纪念馆旧版图书
回顾张謇先生的名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不禁思绪万千,我仿佛领悟到:所谓以高情商的方式活着,大概就是把自己塑造成他人前行路上的桥梁,让后来者能够踏着这份坚实的善意,稳步迈向更为广阔、美好的人间。
或许,这便是此次寻访的深远意义所在:在时光的细微褶皱里,触摸那份历经岁月依然滚烫的初心,而后怀揣着这份深深的感动,努力成为照亮未来征程的熠熠星光。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