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他的名字,几乎从未出现在头版头条上。
但他的身影,却从未缺席过各大晚会。
明明是央视金牌主持,却感情坎坷,57岁才完成人生大事。
他就是宫柏超,一个被低估的主持人!
他的人生,早已不能用“励志”二字来形容!
1967年,他出生于黑龙江。
母亲是小学老师,父亲是火车司机,家中还有两个妹妹。
中学时代,他就靠着语言天赋,多次在朗诵比赛中获奖。
可惜他不争气,浪费了很多年。
1986年,他满怀期待地走进高考考场,渴望改变命运。
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由于数学成绩不理想,他落榜了。
那时,妹妹们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中,家庭的经济条件根本不允许他复读。
无奈之下,他只能待业在家。
他自尊心很强,没考上大学让他觉得抬不起头。
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出门面对外面的世界。
父母都是普通的劳动者,没有什么社会关系,根本没能力给儿子安排一份体面的工作。
为了让儿子有事可做,也为了增加家庭收入。
父亲与一位同事商量后,两家共同出资购买了一辆二手中巴车跑客运。
于是,他成为了一名售票员。
每天负责在车上卖票、揽客。
开始了起早贪黑、顶风冒雪地工作。
在颠簸的车厢中穿梭,他扯着嗓子招揽乘客。
收钱找零,一天下来,嗓子哑了,身体也疲惫不堪。
而且,售票员的工作不仅辛苦,还得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可即便身处这样艰苦的环境,宫柏超心中的大学梦却从未破灭。
他始终渴望着有一天能接受高等教育。
既然家里没有条件供自己复读,他便决定一边卖票一边复习功课。
在那些颠簸的日子里,只要一有空闲,他就会抓紧时间看书学习。
1987年春天,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他家一位当播音员的亲戚来家做客。
闲聊中,亲戚对他说:
“你这声音条件这么好,现在又正缺男播音员,怎么不往这方面发展呢?”
亲戚的话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此后,他随身带着一台小收音机。
只要一有空闲,就打开收听新闻。
学习播音员的发音、语调、语速。
回到家后,他又专注地收看电视新闻节目。
仔细观察播音员的口型、表情和肢体语言。
半个多月后,得知黑龙江广电开办短期播音培训班,他毫不犹豫地请人代班,前去参加培训。
培训班结束后,他回到了客运车上。
他开始用标准的普通话招揽乘客、报站名。
那字正腔圆的发音、清晰流畅地表达,流淌在嘈杂的车厢里。
许多乘客都不禁投来惊讶和赞赏的目光,纷纷问道:
“小伙子,你嗓子这么好,是不是学过播音?”
这些夸赞让宫柏超更加坚定了在播音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1989年,中传来哈尔滨招生。
凭借出色的发挥,他幸运地通过了三轮面试。
意味着只要文化成绩过关,他就能被录取。
为了能顺利考上大学,他将跑车的事交给了家人,自己则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复习功课中。
他不分昼夜地学习。
每天只睡几个小时,饿了就随便吃点东西,困了就用冷水洗把脸。
那些日子里,他仿佛与外界隔绝。
幸好,他得偿所愿了。
1989年9月,他踏入了中传的大门。
他心中感慨万千。
深知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是自己多年努力的结果,也承载着家人的期望。
由于比其他同学大几岁,他显得更加成熟稳重。
再加上他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出色的组织能力,入学后不久便当选为播音系学生会主席。
1992年,实习期到来。
当时,央视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实习和工作单位,竞争异常激烈。
宫柏超得知有几位同学被挑选到央视实习,而自己却不在其中,这让他感到有些失落。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他深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于是,他决定主动出击。
他了解到自己的老乡敬一丹在央视,便鼓起勇气,拿着自己精心准备的录音带,前往《经济半小时》栏目组毛遂自荐。
幸运的是,敬一丹被他的勇气和真诚所打动。
再加上两人是东北老乡,敬一丹决定帮他一把。
她带着他找到了经济部主任赵化勇,然后力荐了他。
恰巧当时新栏目《经济信息联播》即将开播,正缺主持人。
就这样,他幸运的留下来了。
从学校到央视,需要穿越大半个北京城。
每天凌晨5点半,他就已经起床。
简单洗漱后,便匆匆出门,赶最早一班公交车。
他总是第一个到岗。
一进办公室,就主动承担起打水、扫地、擦桌子等杂活。
用自己的热情和勤快赢得了同事们的喜爱。
一个多月后,敬一丹的搭档赵赫主动将机会让给了他。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倍加珍惜。
在与敬一丹搭档的过程中,他虚心学习,不断汲取经验,主持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然而,当时央视并没有打算在这批实习生中招正式播音员。
后来打听后才得知,还有一轮考试。
要是这场考试通过,就能正式留下来了。
那时候,为了考试,他废寝忘食。
虽然在考试中得到考官们的一致认可。
其中,罗京对他的评价尤其高。
然而,考试结束后,央视却迟迟没有消息。
他每天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心中充满了忐忑。
毕业离校的日子越来越近,如果还没有收到录用通知,他就只能回黑龙江了。
就在他几乎要绝望的时候,终于等来了央视的电话,通知他去签协议。
那一刻,宫柏超激动得热泪盈眶,所有的努力和付出在这一刻都得到了回报。
此后的数十年里,宫柏超始终扎根央视。
不断挑战自我,尝试不同类型的节目。
从《经济信息联播》到《金土地》。
从《中国文艺》到《记住乡愁》。
他以“零失误”的记录成为行业标杆。
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赢得了观众的尊重和喜爱,成为了央视的金牌主持人。
事业上顺风顺水的宫柏超,在感情的道路上却走得异常坎坷。
30岁那年,他遇到了一个让他心动的北京女孩。
两人兴趣相投,很快便陷入了热恋。
那段时光,是他人生中最甜蜜的回忆之一。
他们一起漫步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分享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规划着美好的未来。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随着女方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两人的感情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女方希望他能和她一起去美国,开启新的生活。
而他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深知,自己在央视的事业才刚刚起步,多年的努力和奋斗才换来如今的成绩。
放弃事业去一个陌生的国度,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而且,他也放心不下家中年迈的父母和尚未成家的妹妹们。
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还是决定留在国内,坚守自己的事业和家庭。
就这样,两人因为理念的不合,无奈选择了分手。
这段感情的结束,让宫柏超深受打击。
他把自己埋在工作里,用忙碌来麻痹自己,试图忘记这段痛苦的回忆。
此后的日子里,他一心扑在事业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开始为他的终身大事着急。
纷纷给他介绍对象。
然而,由于工作繁忙,他的社交圈子相对较窄。
介绍的对象大多是离异或带着孩子的。
他担心这样的结合会在生活中产生很多摩擦,一直犹豫不决。
始终没有迈出那一步。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他渐渐习惯了单身的生活,对爱情也不再抱有太多的期待。
直到2022年,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他遇到了邓瑞玲。
她是北师大的教授,还在北大美学研究中心进修,浑身散发着知性优雅的气质。
这种书卷气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宫柏超。
两人相谈甚欢,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越聊越投机。
仿佛找到了灵魂伴侣。
聚会结束后,二人就留下了联系方式。
此后,两人开始频繁地联系,感情也在相处中逐渐升温。
2024年4月,57岁的宫柏超在北京登记结婚。
没有豪华盛大的婚礼,没有铺张浪费的排场。
他们只是简单地举办了一个小型的仪式,邀请亲朋好友共同见证他们的幸福时刻。
如今,宫柏超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可谓是人生赢家。
在未来的日子里,愿他和邓瑞玲能够携手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相互陪伴,相互支持,共同创造更多美好的回忆。
也希望宫柏超能够继续在他热爱的主持事业上发光发热。
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节目,用他的声音传递温暖和力量。
同时,他的经历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要害怕困难和挫折,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看完记得关注(@2号探秘人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参考资料:
机遇更多光顾有准备的人——记宫柏超走过的一段路. 知网.
央视《记住乡愁》栏目组走进定州,著名主持人宫柏超来主持解说,这下要彻底出名了!. 澎湃新闻.
有几位同学被挑选到中央电视台实习,其中没有宫柏超。. CCTV节目官网首页.
来源:2号探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