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又买疯了!这些中产爱牌,原来全是它家的?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6 04:05 2

摘要:时间倒回2009年,那时的安踏还是“国民运动品牌”,谁也没想到它会开启一场持续16年的“买买买”风暴。那年,安踏咬着牙花4.6亿收购了连年亏损、门店只剩50家的意大利百年品牌斐乐(FILA)。没人看好这场“豪赌”,直到2014年斐乐扭亏为盈,次年营收暴增50%

4月刚过半,运动圈就炸了个大新闻——安踏又出手了!

这次花21亿买下德国老牌户外品牌狼爪。

但你知道吗?

那些被中产捧上街头的“网红鞋”,从始祖鸟冲锋衣搭的萨洛蒙,到明星同款的斐乐,甚至百元档的Sprandi,背后藏着同一个大boss,就是咱们熟悉的安踏!

时间倒回2009年,那时的安踏还是“国民运动品牌”,谁也没想到它会开启一场持续16年的“买买买”风暴。那年,安踏咬着牙花4.6亿收购了连年亏损、门店只剩50家的意大利百年品牌斐乐(FILA)。没人看好这场“豪赌”,直到2014年斐乐扭亏为盈,次年营收暴增50%,直接成了安踏的“增长引擎”。尝到甜头的安踏,彻底打开了“多品牌”的潘多拉魔盒。

2015年,它拿下英国小众品牌Sprandi,用百元价格填补“够用主义”市场;2016年,联合日本伊藤忠运营高端运动品牌迪桑特(Descente);2017年,引入韩国户外品牌可隆(Kolon Sport);2019年,联合财团斥资381亿收购芬兰亚玛芬体育,把始祖鸟、萨洛蒙等“户外顶流”收入囊中;2023年,又盯上女性运动品牌MAIA ACTIVE……如今,安踏的品牌矩阵里,既有主品牌安踏的大众市场,又有斐乐的运动时尚、始祖鸟的高端户外、萨洛蒙的潮酷机能,甚至连德国狼爪这样的欧洲老牌都即将加入。

在上海街头,“始祖鸟冲锋衣+Lululemon瑜伽裤+萨洛蒙运动鞋”早已成了街拍标配。这套“中产三件套”里,始祖鸟和萨洛蒙都是安踏旗下亚玛芬体育的“亲儿子”。萨洛蒙原本在国内是“小透明”,被安踏收购后,靠着78项越野跑专利技术(比如Contagrip MA外底、SensiFit鞋面),硬是从专业装备“跨界”成了潮人必备——既能跑山又能搭牛仔裤,谁能拒绝这种“实用又有面儿”的设计?

斐乐的逆袭更魔幻。

刚被收购时,它被耐克、阿迪压得抬不起头;但安踏把它从“普通运动”重新定位为“运动时尚轻奢品”后,猫爪鞋、老爹鞋、韩素希同款芭蕾机能鞋轮番爆火,明星、网红抢着穿,价格从几百飙到上千,成了“轻奢运动”的代名词。

就连“低调中产”偏爱的Sprandi,也藏着安踏的小心机。这个百元价位的英国品牌,用Sports Comfort System技术和复古厚底设计,把“性价比”玩出了花——上脚增高5cm,减震不输千元鞋,完美契合“不想高调但要舒服”的消费心理。

为什么安踏总在“买买买”?答案藏在它的战略里——“单聚焦、多品牌、全球化”。董事局主席丁世忠说得直白:“消费者要的不是‘一双鞋’,是不同场景的‘解决方案’。” 就拿刚收购的狼爪来说,它成立于1981年,在欧洲和中国有38家直营店(北京、上海占30家),年营收3.25亿欧元,主打徒步、滑雪等户外场景,还带着德国血统的TEXAPORE防水科技。但安踏没把它当“另一个始祖鸟”养,而是定位“大众户外运动”——用狼爪的高性价比覆盖更广人群,和始祖鸟的高端、萨洛蒙的潮酷形成互补,把户外赛道从“金字塔尖”铺到“塔基”。

不过,“多品牌”也有烦恼。服装行业专家程伟雄就提醒:“运营多个国际品牌,最怕‘左右互搏’。”比如狼爪和始祖鸟都做户外,斐乐和迪桑特都带时尚属性,如何避免内部竞争?安踏的办法是“精准切割”:始祖鸟主攻“专业硬核户外”,狼爪做“都市轻户外”;斐乐走“运动时尚轻奢”,迪桑特专注“高端专业运动”。这种差异化定位,让每个品牌都能在自己的赛道里“吃独食”。

这些年,“国潮”很火,但能像安踏这样“买遍全球”的国牌太少。有人说它“靠收购走捷径”,但看看斐乐从亏损到年入百亿,始祖鸟从“小众”到“顶流”,就知道收购只是起点——真正难的是“运营”。安踏把本土市场的“接地气”和国际品牌的“专业度”揉在一起:给斐乐请韩星代言、推联名款;帮萨洛蒙找潮人带货、进买手店;连狼爪的线下店,都计划用“欧洲简约风+中国快反供应链”重新包装。

站在2025年看,安踏的“多品牌帝国”还在扩张。它不只是要做“中国的耐克”,更想成为“世界的安踏”——用收购的国际品牌反哺技术(比如狼爪的德国设计团队、萨洛蒙的专利技术),再用本土运营能力放大品牌价值。这种“全球资源+中国效率”的模式,或许能给更多国牌提个醒:“走出去”不一定要自己从头做,把别人的好东西“拿过来”,再用中国市场的“土壤”养得更壮,说不定是条更稳的路。

下次再看到街头的“中产三件套”,或者商场里的斐乐专柜,不妨多瞄一眼——这些被追捧的“国际品牌”,可能正贴着“安踏制造”的隐形标签。而这背后,是一个中国品牌用16年时间,从“追赶者”变成“规则制定者”的故事。

来源:懂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