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意象与文旅符号的博弈:刘家琨海南双作引发的建筑思辨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6 07:46 2

摘要:2025普利兹克奖得主刘家琨在琼岛海岸线上留下的两个建筑印记——"后浪驿站"与"火山海岸驿站",正掀起建筑界关于自然转译的深层探讨。当海浪的具象表达与火山的抽象解构相遇,这场建筑实验已然超越设计本身,成为当代文旅建筑价值取向的试金石。

2025普利兹克奖得主刘家琨在琼岛海岸线上留下的两个建筑印记——"后浪驿站"与"火山海岸驿站",正掀起建筑界关于自然转译的深层探讨。当海浪的具象表达与火山的抽象解构相遇,这场建筑实验已然超越设计本身,成为当代文旅建筑价值取向的试金石。

后浪驿站:解构海洋的视觉宣言
选址于南渡江与南海交汇处的这座建筑,以解构主义手法重塑海洋意象。长达200米的曲面混凝土结构如凝固的浪涌,通过材料肌理的光影魔术实现动态呈现:南向悬挑结构形成天然遮阳系统,顶部螺旋钢筋阵列勾勒浪尖轮廓。内部空间将功能性与戏剧性结合,波光粼粼的弹性网帘天幕与半露天剧场声学穹顶,营造出沉浸式海洋剧场体验。

争议焦点:
• 建筑符号的通俗化困境:直观的海浪造型是否削弱建筑的艺术深度?
• 功能与形式的权重失衡:网红打卡属性是否冲淡场所精神?
• 材料表现的矛盾性:混凝土的永恒感与海浪的瞬时性如何共处?

火山海岸驿站:地质记忆的当代转译
儋州玄武岩海岸上的这座建筑,以地质纪年尺度重构空间叙事。摒弃表象模仿,通过材料语汇构建火山记忆:赤色混凝土体块隐喻冷却岩浆,耐候钢网架再现喷发轨迹。规划上采用"时空穿越轴线"连接地质公园与生态艺术区,开发熔岩隧道探险等深度体验项目,形成完整的自然认知系统。

创新突破:
• 在地材料的诗性表达:火山岩骨料混凝土与再生材料的创新配比
• 空间叙事的历时性:从地质剖面展示到生态修复的完整链条
• 低技策略升级:本土工匠技艺与现代预制技术的融合实验

建筑转译的双重维度
两座驿站恰构成建筑语言光谱的两极:后浪驿站犹如现象级景观雕塑,以高辨识度构建大众认知;火山驿站则如地质博物馆,以空间序列引导深层认知。这种分野实质映射着当代建筑的核心命题——在文旅开发与场所精神、大众传播与专业价值之间,是否存在第三条路径?

现象反思:
在短视频时代,建筑是否正在经历"符号通胀"危机?当大众更易接受具象符号时,抽象转译是否沦为专业圈层自娱?刘家琨的双重实践提示我们:或许建筑的真谛不在于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在于建立多层次感知系统——既要有引发共情的视觉锚点,更需埋藏等待发掘的精神线索。

这场跨越琼州海峡的建筑对话,实则是每个设计者都需面对的永恒课题:我们究竟是在塑造空间,还是在被时代需求塑造?欢迎留下你的见解,共同探讨建筑在消费时代的生存之道。

来源:景观那些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