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互联网平台催生了一批以“碰瓷”为生的网红,他们深谙“黑红也是红”的流量密码,不惜以捏造事实、煽动对立、消费悲剧为手段,将网络空间搅得乌烟瘴气。近期引发轩然大波的“柴怼怼”事件,正是这一畸形生态的典型缩影。这场始于玉石行业、终于法律诉讼的闹剧,不仅暴露了
近年来,互联网平台催生了一批以“碰瓷”为生的网红,他们深谙“黑红也是红”的流量密码,不惜以捏造事实、煽动对立、消费悲剧为手段,将网络空间搅得乌烟瘴气。近期引发轩然大波的“柴怼怼”事件,正是这一畸形生态的典型缩影。这场始于玉石行业、终于法律诉讼的闹剧,不仅暴露了部分网红为博眼球无底线的丑态,更揭示了当前网络治理的深层困境。
一、捏造事实:为流量不惜践踏商业信誉
“柴怼怼”对胖东来的指控堪称恶意网红的“教科书式操作”。他声称胖东来“以低成本玉石获取百倍暴利”“3万元玉石品质劣于同业3千元产品”,却始终拿不出任何检测报告或进货凭证作为支撑。即便在胖东来公开数据自证清白——2024年和田玉销售额仅占总营收的0.34%,毛利率为20%——后,他仍以“引流高端群体”“组织水军造神”等阴谋论继续煽动舆论。这种“开局一张嘴,内容全靠编”的行径,本质是将企业多年积累的商誉当作流量垫脚石。更讽刺的是,其自身直播销售的“新疆和田玉手镯”单价高达19800元,却对他人定价机制横加指责,暴露出双标本质。
图片来自网络
二、消费苦难:突破道德底线的“伤口撒盐”
如果说商业诋毁尚属利益之争,那么“柴怼怼”对胖东来历史悲剧的消费则彻底撕下了人性底线。他公然在评论区提及“某地超市曾烧死8人”的旧事,直戳创始人于东来心中最深的伤痛。这种将他人苦难作为攻击武器的行为,已非简单的言论失范,而是赤裸裸的精神暴力。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网友深挖发现其本人曾因故意伤害罪入狱,如今又以“假中药卖给病人”等劣迹继续危害社会。从现实暴力到网络暴力,此类网红的存在,恰似游荡在数字空间的“赛博恶棍”。
图片来自网络
三、平台失责:算法纵容下的“毒流量”狂欢
“柴怼怼”现象的蔓延,与平台监管的滞后密不可分。尽管某音最终下架其29条侵权视频并限制投稿,但处理过程暴露出平台机制的漏洞:从4月8日胖东来首次声明到5月3日平台介入,近一个月时间里,诽谤视频持续传播;即便在投诉后,平台仍要求企业“补充证据”,变相提高维权门槛。这种“先纵容、后补救”的治理逻辑,本质是算法驱动下对争议内容的默许——越是极端言论,越能激发用户互动,进而为平台带来广告收益。当“柴怼怼”们发现“骂得越凶,流量越高”的潜规则,恶意碰瓷自然成为“财富密码”。
图片来自网络
四、法律觉醒:企业维权敲响的警钟
面对恶意攻击,胖东来选择以法律武器正面对抗,要求赔偿500万元并推动刑事立案,为行业树立了标杆。其公开经营数据、邀请第三方鉴定的做法,更展现出实体企业对“清者自清”原则的实践。这种反击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声誉,更是对“造谣零成本”生态的宣战。值得警惕的是,当前法律对网络诽谤的惩罚力度(如《刑法》第221条商业诋毁罪最高量刑两年)与侵权造成的百万元级损失严重失衡,亟需通过提高赔偿标准、引入惩罚性赔偿等制度形成威慑。
图片来自网络
结束语:净化网络需“三拳齐出”
“柴怼怼”事件绝非孤例,从仿冒胖东来的“胖都来”卖场,到屡禁不止的假货直播间,折射出流量经济中“劣币驱逐良币”的危机。要根治这一顽疾,需形成“法律重拳+平台监管+公众觉醒”的合力:司法机关应加快网络诽谤案件的审理速度,让“500万索赔”从个案变为常态;平台必须摒弃“唯流量论”,建立“事实核查前置”机制;而公众更需警惕“吃瓜心态”,用“不点赞、不转发”抵制恶意内容。唯有如此,才能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理性对话的沃土,而非魑魅魍魉的狂欢场。
来源:和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