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次,孔子谈及自己未曾见过刚毅不屈之人。身旁弟子提及申枨,孔子却并不认同,以“枨也欲,焉得刚?”明确指出申枨因有欲念,难以真正做到刚毅。“无欲则刚”的理念便由此发端。
“枨也欲,焉得刚?”——这句出自《论语·公冶长》的话,引出了“无欲则刚”这一深刻的哲理。
一次,孔子谈及自己未曾见过刚毅不屈之人。身旁弟子提及申枨,孔子却并不认同,以“枨也欲,焉得刚?”明确指出申枨因有欲念,难以真正做到刚毅。“无欲则刚”的理念便由此发端。
在人生旅程中,我们行事往往带有明确目的。为实现目标,常需顺应客观环境,甚至有时会委屈自身志节。以公务员为例,若能秉持奉公守法的原则,杜绝徇私舞弊,在履行职责时自然能做到光明磊落、坚毅不屈。然而,究竟如何才能做到“无欲”呢?
其一,需以达观的心境看待世间的名利权位。这些外在之物,受诸多客观因素限制,并非仅靠主观意愿和努力就能轻易获取。既然如此,又何必过度执着?更不应为了它们而舍弃自己坚守的原则。
其二,要着力培养内心的坚定主见。做到既不为外物诱惑所动,也不被外界情势左右。这种坚定的主见,源于对人生首要目标的清晰认知——自我实现。即遵循内心向善的指引,践行仁义之道。从儒家思想来看,一个人在读书明理后,应意识到自身使命并非单纯追求功成名就,而是致力于圆满实现道德理想。正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表达的,从自我提升开始,逐步成为君子乃至圣贤。
当我们将生命的重心从外在转向内在,就能有效避开诸多欲望带来的烦恼,也无需受外界压力与胁迫的束缚。通过持续的内省修行,不断自我更新,便能渐入自得其乐之境。孔子便是“无欲则刚”的绝佳典范。他对外在欲望无过多贪求,故而在周游列国时,能够高举崇高的政治理想,如天之木铎般传播思想;即便身处困境,内心的充实自洽也让他能始终保持乐观,弦歌不辍。
在物质生活充裕的当今时代,我们更应重视精神生活层次的提升。“无欲则刚”这一古老而深邃的智慧,值得我们深入思索与践行。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