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国徽之下,卷宗里簌簌作响的不仅是法律文书,还有被岁月揉皱的人间褶皱。十二载春去秋来,从青涩的书记员到独当一面的员额法官,她宛如一朵铿锵玫瑰,默默无闻地绽放在基层法治的沃土之上。她曾荣获省、市“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最美政法干警”等称号,2023年被
站在国徽之下,卷宗里簌簌作响的不仅是法律文书,还有被岁月揉皱的人间褶皱。十二载春去秋来,从青涩的书记员到独当一面的员额法官,她宛如一朵铿锵玫瑰,默默无闻地绽放在基层法治的沃土之上。她曾荣获省、市“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最美政法干警”等称号,2023年被选举为巨野县人大代表,并多次在“全市法院法官职业司法技能大赛”“全市法院诉讼服务技能大赛”等比赛中获奖。
她,就是巨野县人民法院龙堌矿区人民法庭副庭长、三级法官董滕飞。
扎根基层:用法律绣出温暖“枫”景
2013年,怀揣着炽热的法官梦想,她决然告别白山黑水的东北,奔赴千里之外鲁西南平原上的巨野县法院。自此,时光悠悠,她一直扎根基层,在派出法庭坚守了十余年。
2021年,董滕飞顺利通过全省法官遴选考试,成为一名员额法官。她所在的龙堌矿区人民法庭辖区涵盖三个乡镇,人口众多,纠纷类型繁杂多样,从邻里间的鸡毛蒜皮,到涉及经济利益的复杂纷争,每一起案件都考验着她的智慧与耐心。两年来,共办理各类案件1076件,调撤率达67%。
一起邻里纠纷案中,张叔和李伯两家本是多年邻居,却因一堵院墙的位置起了争执。张叔认为李伯新砌的院墙侵占了自家宅基地,李伯则坚称一直以来边界就是如此。
案件闹到法庭,董滕飞第一时间驱车赶往村庄,实地勘查。烈日下,她手持工具,仔细测量宅基地面积。周边村民纷纷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着事情的经过。董滕飞认真倾听大伙儿的说法,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
回到法庭,董滕飞把双方当事人叫到一起,先让他们冷静下来。
“大家先都消消气,咱们心平气和把事儿解决了。” 她目光转向张叔,娓娓道来:“张叔啊,去年李伯家农忙那阵儿,您二话不说,主动跑去帮忙收割庄稼,大伙可都记在心里呢,那热乎劲儿还没散。”
旋即,又看向李伯,继续说道:“李伯,张叔生病卧床那会,您也没少跑前跑后帮忙照顾。就因为这一堵院墙,把多年积攒的情分都毁了,您二位仔细想想,真值得吗?”
一番话,说得两人都低下了头。见此情形,董滕飞顺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测量数据,依据法律规定,详细解释宅基地边界问题。最终,双方达成和解,李伯爽快答应调整院墙位置,张叔也释怀地表示不再追究过往纷争。曾经因矛盾而生疏的两家人,此刻相视一笑,重归于好,法庭内的氛围也从剑拔弩张变得暖意融融。
“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温暖人心的力量。”这是董滕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枫桥式人民法庭这片土地上,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法律的笔触,绘就了一幅幅和谐的乡村画卷;用司法的温度,守护着辖区的安宁与幸福。
双重身份:推动法治与民生共进
法庭之上,她执法如山,明辨丑恶良善;调解室里,身为人大代表的她,利用“审判员+立法联络员+人大代表”的身份,在龙堌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设立“滕飞工作室”,同人民调解员、村干部、镇司法部门工作人员等做好纠纷调解工作,提升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既然人民把权力交到我手中,我就要把人民的需求时刻放在心上,不仅做‘人民满意的好法官’,更要做‘人民满意的好代表’。”董滕飞说。
2023年5月,龙堌矿区人民法庭被确定为“菏泽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她充分利用这一契机,积极投身于立法联系点的各项工作,将法庭打造成为连接立法机关与基层群众的重要桥梁。
她常常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了解民生需求,将群众的呼声和诉求带到人大会议中。去年6月份,她深入社区就《菏泽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立法向村民征集意见建议,现场收集有效意见建议12条,为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立法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还结合自身审判实践,积极参与法律草案的审议工作,提出了关于加强对法院工作人员人身保护、立法治理等多个建议。
在董滕飞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基层立法联系点已累计开展意见征集活动15次,走访群众300余人次,接受群众立法咨询120余人次,征集各类意见80余条,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为一名女性代表,她更加关注对女性权益的保护。利用“三八”国际妇女节等特定时间节点,她定期走进直播间,通过抖音、快手直播平台,以“保护妇女权益 法官在线答疑”为主题进行网络直播。针对网友的线上发问,她及时答疑解惑,让广大网友对妇女依法维权途径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广大妇女的法律意识。
法官是法律的执行者,人大代表是民意的传递者。在法治与民生交织的舞台上,她将法官与人大代表的双重角色完美融合,用专业与热忱为公正司法和民生福祉添砖加瓦。
躬身普法:点亮法治乡村的明天
“快点儿,董法官又来讲课啦。”村民张大伯扯着嗓子在村里小道上喊着,声音里满是兴奋与期待。
“我得坐在前面,上次讲的好些内容都没听清。”一旁的李婶一边快步走着,一边应和道。
泗兴屯村的夜晚,原本宁静祥和,偶尔几声犬吠打破夜的寂静。但今晚,村委会大院却灯火通明,热闹非凡。董滕飞再次来到这里,为村民们送上期待已久的法治课。
“乡亲们,咱今天先唠唠和咱过日子息息相关的事儿。”亲切的话语,瞬间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就说这婚姻,现在有不少年轻人闪婚闪离,可这里头学问大着呢。”她结合《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法条,细细剖析:彩礼在何种情形下需返还?夫妻共同财产如何界定与分配?村民们听得津津乐道,不少已婚夫妇还小声交流,反思自家财产管理。
讲完婚姻,话题一转,又聊到农村土地。“咱农民,土地就是命根子,可现在土地流转越来越多,这里面的合同可得看仔细咯。”她掏出一份土地流转合同范本,逐字解读关键条款。台下有位正准备流转土地的大叔,皱着眉听得格外认真,时不时举手提问,董滕飞一一耐心解答,还分享不少因合同漏洞吃亏的真实案例,让村民们深知依法签合同的重要性。
为活跃气氛,增强互动,她开启问答环节。“谁知道咱村里老人要是遭遇子女不赡养,该咋办?”
问题一出,村民们纷纷举手,踊跃作答。一位大妈站起身,底气十足地说:“去法院告他们!电视里都这么演。” 董滕飞笑着点头肯定,又补充详细法律流程与援助途径。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在人群中嬉笑穿梭,大人们则沉浸在法律知识的海洋,求知若渴。
临近尾声,董滕飞总结道:“乡亲们,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是咱过日子的保护伞,往后遇事别慌,先想想法律咋说。”村民们意犹未尽,围在董滕飞身边继续请教……
月光如水,洒在村民归家的路上。董滕飞开设的普法夜校,宛如一座灯塔,在夜幕笼罩下,为村民驱散法律认知的黑暗,照亮他们奔赴法治乡村的未来之路。
来源:菏泽巨野县法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