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7月,美国和韩国联合宣布将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THAAD),这一决定在中国掀起了轩然大波。从官方的强烈反对到民间的抵制浪潮,几乎全国上下都卷入了这场风波。超市里韩国商品被撤下货架,旅行社停止了赴韩团游,街头甚至出现了抗议标牌。然而,几年过去了,这
2016年7月,美国和韩国联合宣布将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THAAD),这一决定在中国掀起了轩然大波。从官方的强烈反对到民间的抵制浪潮,几乎全国上下都卷入了这场风波。超市里韩国商品被撤下货架,旅行社停止了赴韩团游,街头甚至出现了抗议标牌。然而,几年过去了,这件事似乎悄无声息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萨德,全称“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简称THAAD),是美国开发的一款反导系统,主要用来拦截短程、中程和部分中远程弹道导弹。它的核心装备包括一部AN/TPY-2雷达、六辆发射车和配套的指挥系统。
雷达的探测范围能达到2000公里,可以精准捕捉导弹发射后的轨迹数据,而拦截导弹则通过高速撞击直接摧毁目标,不需要爆炸弹头。这套系统的设计初衷是防御弹道导弹威胁,尤其是在导弹进入大气层末段时进行拦截。
2016年,萨德部署的直接导火索是朝鲜的核与导弹活动。那一年,朝鲜的动作频频,国际社会高度紧张。1月6日,朝鲜宣布进行了第四次核试验,声称成功测试了氢弹,虽然外界对其真实性存疑,但这无疑加剧了半岛的紧张气氛。
紧接着,2月7日,朝鲜从东仓里发射站发射了一枚远程火箭,宣称是发射卫星,但美国、韩国等国家认为这是变相的弹道导弹试验。同年4月23日,朝鲜又测试了一枚潜射弹道导弹,虽然射程只有30公里,但显示其技术在不断进步。到了9月,朝鲜进行了第五次核试验,进一步刺激了周边国家的神经。
面对朝鲜的挑衅,美国和韩国认为有必要加强防御能力。2016年7月8日,双方正式宣布将在韩国星州郡部署萨德,理由是保护韩国免受朝鲜导弹威胁。星州郡位于韩国东南部,地势较高,原先是一片高尔夫球场,被认为适合部署雷达和发射装置。计划显示,系统将在2017年投入使用。
萨德部署的消息一出,中国立刻表达了强烈反对。外交部在第一时间声明,这套系统“无助于半岛无核化,也不利于地区和平稳定”。为何中国反应如此激烈?关键在于萨德的雷达系统。
AN/TPY-2雷达的探测范围覆盖了中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能够监控中国境内的导弹活动。这让中国感到战略安全受到了威胁,因为一旦美国通过萨德获取中国导弹的情报,可能会削弱中国的军事威慑力。
此外,中国认为萨德部署超出了防御朝鲜的需要,怀疑美国借此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进一步遏制中国。俄罗斯也持类似立场,警告这可能引发地区军备竞赛。朝鲜则直接称其为“侵略行为”,态度更加强硬。东北亚的局势因此变得更加复杂。
在韩国,萨德部署并非一边倒的支持。政府和军方认为,面对朝鲜的威胁,萨德是不可或缺的防御手段。但在部署地星州郡,当地居民强烈反对。他们担心这里会成为朝鲜的首要攻击目标,而且对雷达电磁辐射可能带来的健康影响感到不安。
抗议活动持续不断,居民们甚至试图阻拦运送设备的车辆。首尔的一些市民团体也加入反对行列,认为萨德会恶化与中国的关系,给半岛和平埋下隐患。
尽管反对声浪高涨,部署计划还是按部就班推进。2017年3月,第一批萨德装备运抵韩国乌山空军基地,包括两辆发射车和一部雷达。4月底,六辆拖车载着更多设备进入星州,部分系统开始运行。到9月,四套完整系统全部到位,萨德正式在韩国落地。这标志着韩美同盟在军事上的进一步深化,但也为中韩关系蒙上了阴影。
中国对萨德的反对首先体现在外交层面。2016年7月部署决定公布后,外交部多次召见韩国大使,表达“严重关切和坚决反对”。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反复强调,萨德“损害中国战略安全利益”,并警告韩国将承担后果。中国还加强了与俄罗斯的协调,两国在联合国等场合联合发声,试图通过外交压力迫使韩国改变主意。
但韩国的态度很坚定。时任总统朴槿惠政府认为,萨德是应对朝鲜威胁的必要措施,美国也一再保证系统仅针对朝鲜,不会对中国构成威胁。然而,这种解释并未平息中国的怒火,双方的分歧愈发明显。
外交施压之外,中国还动用了经济手段。2017年3月,国家旅游局口头通知各大旅行社,暂停销售赴韩团体旅游产品。据韩国媒体报道,中国旅游部门警告,若不遵守禁令,旅行社可能面临罚款甚至吊销执照。
效果立竿见影:2016年中国赴韩游客高达800万人次,2017年骤降至400多万,韩国旅游业损失约68亿美元。首尔明洞的购物街一度冷清,往日熙熙攘攘的景象不复存在。
韩国企业也成为打击目标。乐天集团因为提供了萨德部署用地,首当其冲遭到报复。中国以“消防安全检查”为由关闭了乐天在华的多家门店。到2018年,乐天被迫退出中国市场,损失高达13亿美元。汽车行业同样受创,现代汽车2017年在华销量下降31%,起亚汽车跌幅更是达到45%。韩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大幅缩水,化妆品、电子产品等都受到波及。
官方的行动得到了民间情绪的呼应。人民日报等媒体发表评论,将萨德称为“美国遏制中国的棋子”,号召民众用行动表达态度。社交媒体上,抵制韩货的帖子被大量转发,网友们晒出丢弃韩国化妆品、抵制韩国品牌的照片。
一些城市出现了小规模抗议活动,民众聚集在韩国品牌门店前表达不满。文化交流也受到冲击,韩国电视剧和音乐在中国视频平台被下架,韩流明星的演出被取消,“韩流”在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这种民间情绪并非完全自发,而是与官方宣传密切相关。媒体的引导放大了民众的不满情绪,抵制行动因此迅速蔓延。不过,这种高涨的情绪也带有一定的阶段性,随着时间推移,热度逐渐消退。
在中国施压的同时,韩国国内的抗议也在持续。星州居民的反对活动延续了数月,他们试图阻拦运送设备的军车,但收效甚微。2017年5月,文在寅当选总统,他曾在竞选中承诺重新审视萨德部署。
然而,上任后面对朝鲜的导弹威胁,他最终选择继续推进部署。中国的经济制裁虽然给韩国造成不小损失,但未能动摇韩美同盟的决心,反而让中韩关系一度跌至低谷。
后续发展2017年10月31日,中韩双方达成协议,宣布“恢复正常交流”,为萨德争端画上了转折点。韩国承诺“三不”政策:不追加部署萨德、不参与美国主导的区域导弹防御体系、不与美日形成三方军事同盟。
中国则逐步解除经济制裁,恢复旅游和贸易往来。12月,文在寅访华,中韩双方同意搁置争议,聚焦合作。2018年起,中国游客逐步回流,韩国企业在华业务逐渐恢复,紧张气氛明显缓解。
与此同时,中国的军事技术快速发展,改变了战略格局。2019年国庆阅兵,东风-17(DF-17)高超音速弹道导弹首次亮相,速度可达10马赫,轨迹难以预测。鹰击-21(YJ-21)反舰导弹配备在055型驱逐舰上,射程1500公里,末端速度同样惊人。
东风-41(DF-41)洲际导弹射程达1.4万公里,速度25马赫,飞行高度远超萨德的拦截范围。这些武器的出现极大提升了中国军事能力。
萨德设计拦截高度在150公里左右,主要针对传统弹道导弹。而高超音速武器的机动性和低空飞行能力让它难以捕捉,洲际导弹更是完全超出其防御范围。军事专家分析,中国的技术进步使得萨德对中国的威胁大幅降低,战略平衡发生了变化。
在韩国,萨德系统继续运行,与爱国者PAC-3系统协同防御朝鲜威胁。但公众的关注度逐渐下降。2018年,朝韩领导人举行会晤,签署《板门店宣言》,半岛局势出现缓和迹象。朝鲜的导弹试验虽然仍在继续,但焦点转向了对话与经济合作,萨德的重要性被淡化。中国的抗议声浪也随之减弱,社交媒体上关于萨德的讨论越来越少。
那么,中国民众对萨德事件的关注为何逐渐消失?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国导弹技术的飞速发展是关键因素。东风-17、鹰击-21和东风-41等武器的亮相,让萨德的战略价值大打折扣。这些武器的速度和机动性超出了萨德的拦截能力,尤其是洲际导弹,几乎没有系统能有效防御。民众看到国家的军事自信后,对萨德的担忧自然减少。
2017年底的协议让中韩关系重回正轨。经济制裁解除后,赴韩旅游和贸易恢复,韩国商品重新出现在货架上。民众的情绪随着关系的缓和而平复,抵制韩货的动力逐渐消失。社交平台上,萨德相关话题被其他热点取代。
半岛局势的变化分散了公众注意力。2018年的朝韩对话和无核化承诺让人们更关心和平前景,而非军事对峙。萨德作为单一议题,很难长期占据舆论中心。
在信息时代,热点事件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萨德风波在2016-2017年是焦点,但随着新事件的涌现,公众的兴趣迅速转移。官方媒体对萨德的报道减少,也加速了这一过程。
抗议和抵制释放了民众的不满,但这种情绪难以持久。中韩关系改善后,对韩国的敌意减弱,抵制行动失去土壤。生活回归常态,萨德不再是日常话题。
从举国抗议到如今的沉寂,萨德事件是一场技术、外交和民意的交织。中国用军事进步削弱了威胁,用外交智慧修复了关系,而民众的关注则随时间淡去。这件事告诉我们,国际争端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博弈。
来源:墨珑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