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些日子回老家,邻居赵叔两口子找我倾诉,言语间满是担忧。他们儿子小刚,大学毕业后工作不到一年就辞职了,理由是"和领导合不来"。如今赋闲在家半年有余,既不找工作,也不考虑未来规划,让二老焦虑不已。
孩子软弱不是天性,是父母种下的根
作家毕淑敏曾说:"一个家庭,如果父母像弹簧一样有韧性,子女就不容易断裂。"
前些日子回老家,邻居赵叔两口子找我倾诉,言语间满是担忧。他们儿子小刚,大学毕业后工作不到一年就辞职了,理由是"和领导合不来"。如今赋闲在家半年有余,既不找工作,也不考虑未来规划,让二老焦虑不已。
小刚从小性格就内向,遇到问题总想着逃避。小学时被同学欺负不敢吱声,初中被老师误解也不辩解,大学时小组作业推给同学自己躺平。每次出事,赵叔夫妇都是第一时间冲上前解决,从不引导儿子面对。他们总说:"孩子还小,别让他受委屈。"
如今看到儿子畏首畏尾、处处退缩,两人才醒悟——或许问题根源不在孩子,在于他们自己。
有人说:"孩子的性格,是父母处世态度的一面镜子。"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底色。
一个家庭里,儿女若没担当,多半源于父母的"弱习惯"。
01 怕事:遇事退缩
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研究表明,父母应对冲突的态度会深刻影响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
村东头的张阿姨就是这样的人。邻居家装修噪音大,她宁愿带着孙子搬出去住也不敢上门沟通;路口摊贩缺斤少两,她最多小声嘀咕两句转身走人;甚至自家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她也只是叮嘱孩子"忍一忍"。
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儿子——我的表哥。工作中遇到困难,他想都不想就推给同事;家庭矛盾出现,他永远选择逃避;连孩子在学校犯错,他都让爱人出面解决,自己躲得远远的。
后来,表哥的儿子在学校被排挤,不敢告诉老师,更不敢反抗,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这才让表哥惊觉,自己的处事态度已经在下一代身上埋下了隐患。
著名作家亦舒曾写道:"人生有很多事情是不得不做的,既然无法逃避,不如正面迎击。"
遇事退缩的父母,很难教出勇往直前的儿女。
02 怕输:害怕失败
教育专家李玫瑾指出:"父母的输赢观直接影响孩子的抗挫能力。"
我表姐就是这样。她自己三十多岁才勉强考入公务员队伍,但一路考试却从未体验过真正的职场竞争。工作中,她特别在意领导的评价,生怕出错;生活中,家人任何一点不如意都让她如临大敌。
这种"输不起"的心态让侄女也变得异常脆弱。小学时,一次数学考试没考好,她在房间里哭了整整一下午,从此对数学产生了深深的恐惧;中学时,参加合唱团选拔没通过,她直接放弃了音乐;大学时,因为一次社团竞选失利,她发誓再也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如今28岁的侄女,遇到任何挑战第一反应就是退缩,找各种理由逃避,错失了许多成长机会。
有句话说得好:"害怕失败,就永远不会尝试;不敢尝试,就永远不会成功。"
父母若无法正视失败,儿女便难以在挫折中成长。
03 怕变:抗拒改变
老话常说:"改变是唯一的不变。"
但我的远房亲戚王叔一家却完全不这么认为。王叔在国企工作了几十年,从基层做到了小领导,却从未想过拓展人脉、学习新技能。他常说:"按部就班就好,别瞎折腾。"即使公司开始裁员,他也坚信"铁饭碗"永远不会丢。
这种保守求稳的心态影响了女儿小琳。大学选专业时,小琳对播音主持有浓厚兴趣,但王叔坚持让她报了"稳定"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后,小琳进入国企做行政,每天重复着琐碎的工作,虽然内心向往舞台,却不敢跳出舒适圈。
十年后,当国企进行大规模改革时,小琳第一个被裁员。她沮丧地对我说:"我从来没想过会有这一天,我以为只要按部就班就不会有问题......"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害怕改变的父母,培养不出适应时代变迁的孩子。
04 怕言:不敢表达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老话其实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心理规律——表达需求的重要性。
张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来自农村,骨子里有种"莫管闲事"的处世哲学。工作中,即使遇到不公平待遇也不敢向领导反映;家里有困难,不好意思向亲戚张口;甚至生病了,也总想着"忍一忍就过去了"。
他这种"忍者"性格深深影响了儿子小龙。小龙从小胆小怕事,课堂上即便知道答案也不敢举手回答;工作后,即使被同事抢了功劳也闷声不吭;遇到喜欢的姑娘,连表白的勇气都没有。
长大后的小龙,在职场上默默无闻,在朋友圈毫无存在感,生活过得平淡无奇。他常感叹:"为什么我总是错过机会?"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一个人真正的成长,始于勇敢说出内心的声音。"
不敢表达的父母,养不出敢于争取的孩子。
05 怕责:逃避责任
责任感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可惜很多父母自己都缺乏这种品质。
去年回老家,认识了开小卖部的李叔。他在村里口碑并不好——孩子闯了祸他出面赔礼道歉,却从不教训;店铺出了问题,他总能找到各种借口推卸;村里公共事务,他从不主动承担责任。
这种推卸责任的态度,让儿子小强也养成了一副"事不关己"的处事方式。学生时代,集体活动出问题总是找理由推脱;工作后,项目出现问题第一个甩锅;家庭生活中,和妻子吵架永远认为是对方不对。
有一次,公司一个重要项目出了纰漏,小强作为项目负责人本应承担责任,他却连夜提交了辞职信,留下团队收拾残局。后来他私下跟我说:"我从小看我爸遇到问题就躲,我就学会了这一招。"
美国作家哈伯德说:"责任感,是将自己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
没有责任感的父母,培养不出能扛事的孩子。
写在最后
有人说:"教育孩子的实质是父母的修行。"
贫穷可能只是暂时的困境,但习惯性的软弱却会代代相传。
如果父母总是遇事退缩不担当,子女就很难学会迎难而上;如果父母害怕失败,子女就难以突破自我;如果父母抗拒改变,子女就容易固步自封;如果父母不敢表达,子女就缺少勇气争取;如果父母逃避责任,子女就更不知担当为何物。
作家周国平曾说:"父母的格局,就是儿女的边界。"
从今天起,做有担当的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让他们学会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而不是永远躲在你的羽翼之下。
与所有父母共勉。
来源:天中微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