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县勇担当】祁阳:“一村一策”旺村富民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6 09:18 2

摘要:祁阳市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人口113万。该市立足村庄实际,大力发展致富产业。2024年,祁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3.30亿元,比上年增长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6.6%,农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祁阳市以同类县市第二名的成绩,获评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刘跃兵 李寒露

【县域名片】

祁阳市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人口113万。该市立足村庄实际,大力发展致富产业。2024年,祁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3.30亿元,比上年增长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6.6%,农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祁阳市以同类县市第二名的成绩,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市)。

祁阳市茅竹镇三家村。(资料照片)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跃兵 摄

【担当故事】

4月28日,祁阳市茅竹镇滴水村寻鹿牧场,人们忙着做试营业的准备工作。记者看到,牧场荒坡变成了绿草地,风车、造型别致的休闲屋等营造出童话般的氛围,成为当地新晋的户外活动打卡点。

项目投资商、浙江人周春平介绍,他曾考察多个地方,都不满意,不经意间与祁阳结缘,“不请自来”在这里投资。

寻鹿牧场在该村流转荒坡的年租金为每亩600元,安排50多名村民务工。全村共富步伐由此加快。

这是祁阳市摸清各村底子,分析具体情况,“一村一策”推动村庄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工则工差异化发展的缩影。

农文旅融合,“一地生4金”

4月27日,祁阳市茅竹镇三家村的湖南德辉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智能温室蔬菜大棚,无土栽培的黄瓜、西红柿等,生机盎然,清香拂面,吸引游客的目光。

村民雷章云清了清嗓子,向游人演示通过手机远程调控大棚的温湿度、管理水肥,讲解生产管理知识。

雷章云说,他们生产的有机蔬菜质优价高,供不应求。

今年60岁的雷章云,与妻子肖巧云一道承包湖南德辉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40亩蔬菜大棚,他们还给游客、研学学生当讲解员,年收入20多万元。

雷章云、肖巧云的故事,是三家村广大村民转型成为农业企业员工,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的真实写照。

10余年前,三家村是省定贫困村,村民种田“各自为政”,种植的种类、品种多达几十种,没有形成优势产业,效益低。

2016年,三家村引进从事无公害高效农业生产的德辉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全村土地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公司向村民承诺“一地生4金”,即:土地出租,有租金;在基地务工,有薪金;股份合作,可分股金,年底有分红;在基地承包种植大棚,得现金。

然而,村民们有的怀疑,有的观望。这年,公司只流转到500亩土地。

第二年,大家见把土地流转出去的村民比之前收益更好,不由得动了心。全村6000亩土地陆续流转到公司。

“今年一季度,全村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多万元。”村会计尹文伟介绍,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1万元,同比增长2000多元。

2019年以来,三家村先后获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美丽乡村”、全省“最美潇湘文化阵地”。

“三家村的成功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前景。”祁阳市主要领导介绍,该市因势利导,鼓励具备条件的乡村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以农促文旅、以文旅兴农。目前,该市已有3个农文旅融合景区,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与此同时,该市出台“一村一策”政策,引导各乡村立足村庄实际,坚持差异化发展,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工则工。

闲置房屋改厂房,设“宝妈岗”

“哒哒哒……”4月26日,祁阳市七里桥镇丁庙湾村制衣车间,缝纫机的声音此起彼伏。20多名村民忙着赶制订单。

村里开办制衣车间背后有故事。

丁庙湾村人多田少,但交通便利,2019年以前,村里有多处集体闲置房屋。该村把闲置房屋改建成厂房,招商引资。

2019年初,得知广东一家制衣厂准备向内地转移部分产业,村支书丁有文和村两委干部赶紧上门招商,邀请对方前来考察。

通过实地考察,这家制衣企业决定在丁庙湾村创建制衣车间,并根据村民的就业需求设置“宝妈岗”,方便大家灵活上班、弹性工作,照顾家庭、工作两不误。

村民夏爱菊、周春苗从广东返乡,进入制衣车间工作4年,现在已经是熟练工。她们告诉记者,月收入都达6000多元,还能照顾一家老小,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原丁庙湾村小学闲置的教室,如今是一家生物颗粒肥料生产企业的生产车间。

该企业从竹、木料中提取原料,生产的有机肥广泛用于农业、园林生产。

村民郑湘丽几年前身患重病,痊愈后不能干重活,她如今在肥料厂上班,工作轻松,月收入3000多元。

祁阳市激活农村闲置资产,精心编制、包装项目,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出台奖励措施,支持本市园区企业把产业链延伸到村组,全市建成就业帮扶车间103家,吸纳农村劳动力3385人就近就业。

高效农业产业基地产销两旺

4月25日,祁阳市八宝镇上百里村,漫山遍野的油茶树郁郁葱葱,村民李千坤、周月生等忙着除草、施肥。今年70岁的李千坤,去年在基地务工收入2万多元。

2016年,湖南顾君茶油有限公司在上百里村流转荒山,建成面积3000亩的油茶基地。

村支书孙超对记者说,村民除拿到土地租金,还有分红、务工收入,收入年年增加。

祁阳市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加快土地流转,完善基础设施,引进经济能人,建成一个个高效农业产业基地,带动村民增收。全市发展规模以上种植基地1000余处、养殖基地200余个、农投企业37家。

4月24日,祁阳市进宝塘镇新朝村蔬菜基地,叶类蔬菜长势旺。村民忙着采摘、打包、装车。

基地负责人张黎黎介绍,这批有机蔬菜将在12小时内,出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超市和农贸市场。

镇干部介绍,这片荒山坡地面积700余亩,分属200户村民,以前,基本没有产出效益。通过把土地集中流转至村集体,引进经济能人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效益倍增。

祁阳市文富市镇清太村发展设施渔业,这种养殖方式集成现代工程、流水增氧、精准投喂等先进技术,对水域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提高养殖效益、保障水质安全。

该村已建成养鱼用的12个陆基圆桶,一个陆基圆桶直径8米、深1.5米,鲈鱼从投放鱼苗到出产约5个月,单个陆基圆桶一批次能产出2.5吨左右的鲈鱼,效益可观。养鱼的尾水,通过排污系统,经沉淀、过滤等处理后,灌溉黄桃林、蔬菜,二次利用。

【专家点评】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湖南科技学院教授、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会长 潘雁飞

乡村振兴施策,不应是千篇一律复制粘贴,而是实事求是,立足村情精准落笔。

同样是土地流转,祁阳市三家村发展农文旅融合,上百里村把荒山变成油茶基地,新朝村面向大湾区建蔬菜基地,清太村创办现代化养鱼基地,地少却交通便利的丁庙湾村,盘活闲置旧房招商引资,让沉睡的资产变为增收的资本。

差异化发展路径背后是共通的治理逻辑——精准施策,激活资源禀赋和人力资本。这既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治理哲学的现代演绎,也是对乡村振兴本质的深刻把握。

祁阳市旺村富民的成功密码,在于把握住“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立足村情是前提,“一村一策”是桥梁,富民是根本。在这个思路下,当每个村都能找到专属的个性发展方式,无数的个性化解决方案,便能汇聚成乡村振兴的磅礴合力。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