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中美贸易摩擦起,美方不断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截至2025年4月,电子产品、纺织品等核心品类的综合关税税率攀升至145%,致使出口商品成本攀升,部分商品终端售价较原定价上涨近五成。与此同时,中国对美进口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汽车、美妆等消费品价格随之上扬
观察 OBSERVATION
市内免税店
市内免税店作为新业态,既赋能购物中心吸引客流、升级品牌和创新业态,也给运营适配与客群协同带来挑战。
中购联新媒体中心
自中美贸易摩擦起,美方不断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截至2025年4月,电子产品、纺织品等核心品类的综合关税税率攀升至145%,致使出口商品成本攀升,部分商品终端售价较原定价上涨近五成。与此同时,中国对美进口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汽车、美妆等消费品价格随之上扬。
有意思的是,这种价格波动反而搅动了国内消费市场的一池春水。越来越多消费者发现,与其花高价找代购,不如转身走进免税店。海南离岛免税区域客流显著回升,2025年春季期间,游客到访频次及消费金额均呈现显著增长态势。这一变化背后,反映出消费观念和免税经济的微妙转向。
更值得关注的是政策风向的变化。从2025年4月开始,全国推广的离境退税"即时到账"服务,让外国游客拖着行李箱就能完成退税,这种"买了就走"的便利性,切实提升了消费体验,备受市场青睐。
而新出台的市内免税店政策(《关于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的通知》)更是玩出了新花样——不仅把国潮文创、国货美妆这些"新国货"请进免税区,还在武汉、深圳、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长沙和福州等8个城市铺开市内免税店这一新物种业态,同时,本次新政还首次批复了“中国籍旅客”可进行免税商品购买,且不设购物限额(持出入境有效证件即将于 60 日内搭乘航空运输工具或国际游轮出境的旅客,含中国籍旅客)。在此背景下,落地首个市内免税店也成为购物中心提升引力的新筹码。
PART.01
免税市场诞生新蓝海?
一定程度上,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免税品牌,免税经济在国内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
从品牌来看,主流免税品牌主要包括中免 CDF、日上免税行、国药中服免税、珠海免税等。中免 CDF 隶属中国旅游集团,作为国内最大免税运营商,覆盖离岛、口岸、市内等200多家店,代表项目有三亚国际免税城、2025年开业的西安市内免税店;日上免税行专注机场免税,于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 / 虹桥机场设店,提供国际奢侈品牌商品及线上预订提货服务;国药中服免税隶属中国医药集团,重点推广“健康+免税”模式;珠海免税以珠港澳口岸为核心,布局全国 20多个口岸店,其中拱北口岸店为国内最大陆路口岸免税店。
从商业模式来看,目前国内主要有离岛免税、口岸免税、邮轮免税、市内免税四种类型的免税店。
离岛免税店代表为海南离岛免税,适用对象为乘飞机或高铁离岛的国内外游客,代表品牌包括中免(CDF)、深免、中出服、海旅投等;口岸免税店设立于机场、港口等对外开放的交通枢纽,适用对象为持有效出入境证件的旅客,代表品牌有中免、深免;邮轮免税店设立于邮轮上或海外游轮航线中,适用对象为持船票及有效出入境证件的旅客;即将全面推广的市内免税店往往设立于城市中心,面向即将在 60 天内出境并持相关证明的旅客,消费方式为市内选购、口岸提货,鼓励销售国货潮品及文化特色商品。
作为免税业态里当下热度较高,同时也是购物中心兴起的新型业态,市内免税店往往布局于城市核心商圈或旅游景区,面向出境游客提供免税商品销售,其核心优势在于突破口岸场景限制,允许消费者在出境前于城市腹地完成免税购物,通过 “即购即退”“离境提取” 等模式实现便捷消费。这种业态既不同于机场免税店的即时性消费,也区别于离岛免税店的地域限定,凭借灵活的区位选择和政策红利,成为全球免税零售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
事实上,国内市场正通过市内免税店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免税模式。区别于韩国依赖代购的 “返点经济”,中国政策强调 “合规消费”“文化输出”并重:一方面通过人脸识别、离境数据联网等技术打击 “套购退税”,与另一方面将免税场景与非遗展示、国潮体验结合,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也指出,这一业态也面临着政策合规与成本竞争的挑战。严格的出境消费限制可能催生 “套购退税” 等违规行为,需依赖人脸识别、数据联网等技术加强监管;核心商圈的高租金压力则倒逼业态向城市副中心或交通枢纽渗透,或探索 “体验店 + 线上下单” 模式降低空间依赖。
PART.02
八大市内免税店首店将陆续就位
自去年《关于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在广州、成都、深圳、天津、武汉、西安、长沙和福州等8个城市各设立1家市内免税店之后,这些城市的首家市内免税店花落谁家也备受关注。
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关于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其中明确提出,落实市内免税店政策,推动已批准设立的市内免税店尽快完成建设并营业。由此也意味着各地市内免税店或将加快开业进程。
据铱星云商梳理,目前,除广州外,成都、深圳、天津、武汉、西安、长沙、福州几城首个市内免税店都已官宣。
深圳-深业上城
今年1月,深圳首家市内免税店确定落址福田深业上城,由深业集团、中免集团、深圳免税集团联合打造,预计年内启动。近期,深业上城公开发布了深圳首家市内免税店即将启幕的预告公告,其中商场一楼部分商户区域将搭建围挡,原区域部分商户已迁移至B1、L1和L2层中岛位置。
成都-仁恒置地广场
4月1日,四川首家市内免税店正式落户成都锦江仁恒置地广场。该免税店经营面积3140平方米,紧邻春熙路-盐市口商圈,地处城市CBD核心区。后期将由中免集团主导运营,采用“市内选购、口岸提货”模式,引入国际一线品牌商品,并结合四川本地文化特色,推广国货潮品。
武汉-武商MALL
今年3月,武商集团发布2024年年报。年报透露,武商集团与王府井集团合资运营的武汉市内免税店将于上半年与消费者见面。这既是武汉首家市内免税店,也是免税店新政出台后全国首家新开市内免税店。武商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开设武汉首家市内免税店,力争在武汉打通“保免跨一体化”链路,助力国潮商品“出海”。
天津-仁恒伊势丹
今年1月14日,中免集团发布消息称成功中标天津市内免税店,选址确定地处城市核心的仁恒伊势丹,商场位于老城厢商圈,辐射东南角、鼓楼等区域,定位于“Shopping Museum 购物博物馆”主题,力求打造城市消费体验新地标。
西安-中大国际
3月12日《西安市市内免税店经营协议》正式签订,中免集团与西安中大国际合作,免税店将入驻中大国际南大街店,预计2025年12月开业。该店经营面积 2050平方米,期限10年,采用“店内买单,口岸提货”模式。商品涵盖化妆品、香水、皮具精品、进口酒水、保健品、母婴玩具,还新增文创产品、食品茶叶等国潮品牌,并将联合本地老字号开展多样化快闪营销活动,为消费者带来独特体验。
长沙-五一广场王府井百货
王府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月24日发布公告显示,该集团参加长沙市内免税店经营主体招商项目竞争性磋商,已被确定为项目成交供应商,合同履行期限10年。根据公告,长沙王府井市内免税店将设立在公司旗下的长沙王府井百货8层,地址为长沙市天心区黄兴中路27号,地处五一商圈。据悉,长沙王府井计划预留近2000平方米空间开设免税店,开业日期预计在2025年三季度。长沙市内首家免税店将主要销售湖南特产、国潮、箱包、鞋帽、母婴用品、首饰和工艺品、电子产品、香化产品、酒等便于携带的消费品。
福州-恒力城
去年底,中免集团发文宣布该集团成功中标福州市内免税店特许服务项目,选址恒力城,这是福州市设立的首家市内免税店。中免集团表示,将携手福建省旅游发展集团、厦门翔业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运营市内免税店。中免集团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股东独有资源,打造“免税+有税”、“进口+国产”、“线下+线上”的市内免税店新零售模式,推动福州市和福建省免税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广州-待定
尽管目前广州首个市内免税店花落谁家还没有确切官方消息,但其选址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根据市场消息,此前已有一些关于广州市内免税店选址的讨论。由于早在2019年,花都区政府与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国旅股份有限公司(中免母公司)即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而后在2021年12月,广州北站免税综合体项目动工,建设内容包含免税商城,该项目预计在2025年开业。因此,由于靠近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和拥有经营牌照的中免合作,广州北站免税综合体被认为将有望落地广州首个市内免税店。
PART.03
能否成为购物中心新晋网红?
不难发现,市内免税店选址的商圈都有一定的考量,落地的商业项目大多为中高端项目,由于市内免税店采取离境提货模式,对商圈跨境客流、文旅型客流有着一定的要求。同时,承接市内免税店的商业项目,一般也都有着国企背景。这就意味着,作为一种购物中心新型业态,引入市内免税店的确有较大稀缺性,同时也往往能够作为商业招调中首店经济的卖点。
从影响维度来看,市内免税店作为新型业态正为购物中心带来多维度影响,既在客流吸引、品牌升级与业态创新上展现显著赋能效应,也对运营适配与客群协同提出新挑战。
从积极层面看,市内免税店凭借“价格优势”与 “离境提货” 模式,精准吸引 60日内出境的游客及本地免税商品需求者,“店内选购、口岸提货”的便利模式不仅减轻游客行李负担,更延长消费时间,间接带动餐饮、休闲等配套业态客流增长。
同时,市内免税店引入的国际一线品牌与本土老字号、文创产品形成 “国际 + 国潮” 商品矩阵,既提升购物中心的高端化形象,又通过差异化品类(如美妆、奢侈品、进口食品)与现有零售形成互补,打造“旅游零售 + 城市商业” 的复合消费场景。政策支持下的保税展示、跨境体验等创新运营模式,还进一步拓展了空间利用效率,增强消费者的停留时长与体验感。
不过,市内免税店的引入也需直面客群重叠与政策依赖等挑战。其主营的美妆、奢侈品与购物中心现有专柜可能形成短期竞争,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的分流需要通过品牌错位或区域错层布局来平衡。此外,免税店严格限定销售对象(仅面向即将出境旅客),要求购物中心配套身份核验、离境信息采集等数字化系统,对运营合规性提出更高要求。叠加旅游经济受外部环境影响的波动性,购物中心需通过拓展本地客群服务(如推出 “本地自提”“会员专属优惠”)或引入体验式业态(如美妆定制、文化快闪)降低风险。
从长远看,购物中心与市内免税店的共生关键在于构建 “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的生态。通过将免税店布局于高流量区域并优化导视系统,联合推出“出境购物礼包”“会员积分通用”等营销活动,以及争取政策支持拓展服务场景(如延长额度有效期、试点“线上直邮”),二者可形成“引流- 消费-体验-复购”的完整闭环,推动“商业 + 旅游”深度融合的长期价值释放。
来源:中购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