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期的才子伴乐谈,我们不说新品了,转而谈论一个不太可能有固定结论的话题:在家用HIFI系统中,监听耳机的存在感,可以有多大?之所以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前几天看铁三角鸣神发布会新闻的时候,我想起二十多年前自己入烧买的第一个头戴式大耳机,就是铁三角,当年作为一个刚
春风不度玉门关,又见才子伴乐谈
本期的才子伴乐谈,我们不说新品了,转而谈论一个不太可能有固定结论的话题:在家用HIFI系统中,监听耳机的存在感,可以有多大?之所以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前几天看铁三角鸣神发布会新闻的时候,我想起二十多年前自己入烧买的第一个头戴式大耳机,就是铁三角,当年作为一个刚入门的小白,对于耳机的分类并不很清楚,加上彼时国内互联网上的信息也较为贫瘠,对于“监听耳机”这个品类难免会有一些认知不清,觉得会不会比民用产品更保真也更性价比,那时候铁三角有一款可以折叠的入门级DJ监听耳机T2,价格非常便宜(好像就200多),于是就这么成为了自己盲狙的目标。当然入手以后,肯定是感觉被市场毒打教育了,后来才慢慢了解到,原来监听耳机,按照用途也有不同种类区分。现在想来,当年交的学费还算少的。后来,随着玩得深入了,各类监听耳机也时不时会出现在我的系统中,其实作为个人用家来说,监听耳机的专业功能性在家用HIFI系统上往往是被淡化的,玩家们在意的更多是寻求不同搭配的不同声音,倒不一定非“监听”不可。只不过有些具备足够素质的监听耳机和系统搭配之后,是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出系统本身的。所以呢,这一期,我就打算说说,这两年,我自己系统上经历过的几个监听耳机,一家之言,也说得零碎,大伙儿凑合看。
既然当年入门是铁三角,那么第一个监听耳机,我也从铁三角说起,出场的乃是这几年热度一直不减的R70X,这个耳机我可太有发言权了,当年国内引进这个型号的时候(我查了一下,是2015年,快十年前了),是M70X+R70X双子星的监听组合,才子当年算是第一批入手的玩家,比起规规矩矩的M70X,彼时R70X作为铁三角第一支开放式动圈监听耳机,神似AD空气动圈系列的外形,加上470欧姆的奇怪阻抗,还有“不分左右”的防呆耳机线,实在是有点离经叛道。人无前后眼,当年谁都不知道这支耳机是一个缝合怪还是一个异类,直到三年之后的2017年,我们见证了ADX5000的发布,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原来很多尝试,已经在R70X身上实现了,前阵子我们等来了ADX3000,却不知道将来会不会有R70X的第二版?
铁三角对R70X的定位是录音和后期制作,那么我们不需要太过客气,直接上大编制管弦乐伺候就行了。平台是我的小型桌面系统上(前端艾索洛A6做数字转盘,享声R300REF做界面,同轴输出到德森瑞M1旗舰解码耳放一体机,以下同),当播放古典音乐的时候,R70X给听者的第一印象便是:声场规整,各个器乐声部层次有序地分布开来,横向和纵向的座次都历历在目,很多藏在高潮起伏中的“微动态”就像随潮汐而来的海风,站在海边观潮的我们在一波心跳过后,才后知后觉地嗅到海风中席卷而来的潮湿。是的,对于音乐细节的解构,R70X确实处理的有些润物无声,充满细节,却不突出细节,这正是一只监听耳机的本分。R70对于乐器的音色变化表现,确实有点ADX5000的雏形,直白的底色上,有一点点油画一般的润色,一点点,但不多,当然,这个润色,也和M1一体机的底色有关。此外,R70X在整体气氛的把握上并没有向其注入更多的暖声元素,相反,虽然有绚烂的色彩变化,但是在动态和氛围的渲染上,R70X是进行了一些“冷处理”的。作为监听耳机,需要将细节足够清晰准确地送达听者的耳边,为了避免大动态下的掩蔽效应,R70X是刻意减少了一些能量起伏的,这使得录音师在制作大编制大动态作品的时候,不会太容易引起听觉疲劳。这份取舍,和传统观念里铁三角耳机的“婉约”是不尽相同的——尽管这两种声线都很精致。
我通常会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去描述耳机,所以R70X的篇章说完,第二个说说的耳机是索尼的MV1,它是四支耳机之中最年轻的一个,也是在2024年发布的新品。对于索尼近些年的耳机产品,说实话有点一言难尽,感觉上下限拉的很开,但是在MV1这支耳机上,我们必须选择相信。不为别的,因为MV1带着Professional的小蓝标。这个标识是索尼在专业生产线产品上使用的,是比HIRES更有说服力的认证,在经典的MDR7506身上,也有这个小蓝标。说到MDR7506,需要补充的是,索尼今年推出了两款监听耳机,一款M1,一款MV1,这两款都是专业线上的产品,用在录音和后期制作上,其定位都高于MDR7506,但这两者并不是要取代7506,而是补充,目前来看,7506-M1-MV1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低中高监听耳机产品线,索尼的野望可窥一豹。
说说MV1的感受,这个耳机和R70X一样采用了轻量化设计,甚至佩戴的感受更舒服,和R70X的地位相同,它也是品牌下面首款专业开放式监听耳机,在二十多年前,索尼推出了私人订制的Q010和“平民版非定制”的SA5000,当时采用的后腔大比例开放式设计,既让玩家惊叹于空间感的优秀,也让他们为更高的驱动门槛而痛苦,而当时索尼在耳机腔体上的“开放式”更多是以振膜背面投影区域的开孔,包括多年之后的HD800/K812也迎合了这种趋势,到了这两年,更近一步的开孔率在多个厂商的新品身上被采用,包括奥世声、劲浪等新一代高端大耳,都开始在腔体靠近耳罩的部位增加开放程度,MV1也是如此,它的单元背面腔体上,除了振膜对应区域有200以上的圆形开孔之外,旁边斜面区域也做了尺度很大的条状开孔,这样的做法从声学上是更容易形成两耳之间少量的“声学短路”,增加环境音的交互反馈,从而带来更加自然的空间感,所以听起来很明显MV1有着更加宏大开扬的声场和定位表现。
在音色上,我会觉得7506有些寡淡,而MV1则丰富了许多。这个耳机的细节呈现做得很好,解析力丰富而不突兀。其高频表现清晰且干净,中频人声自然,高频和低频不会过于突出,整体听感均衡透明,这样使得声音听起来既丰满又不乏动态。MV1的好处就是它很通吃,并没有R70X在低频方面有下潜缺量感的问题,适合广泛的音乐类型,从古典到现代流行音乐都能较好地表现。只是因为它太年轻了,而且价位到了3K级别,相对是比较贵的。所以我会把它排在R70X的后面,不过在音质方面,索尼是有官升线可以做进一步提升的,想要挖掘潜力的话,有空间。
第三个监听耳机,是四支里面唯一一个平板耳机,来自丰达的T60rp,采用了木质的腔体外壳,是四支里面颜值最醒目的,也是四支里面最重且最难以驱动的。这么说吧,这支耳机在便携系统上,不太容易出好声,声音会很前凸且没有密度,上了台式系统之后,变化非常大,结像的立体感就体现出来了。虽说是密闭性不错的监听耳机,但是T60rp佩戴后并没有很闷的感觉,声音还是比较开阔的。我个人比较欣赏这个耳机的解析力,大概是因为单元的优势,同样前端去聆听,器乐的微动态上,T60rp捕捉的是四个耳机里面最细腻的,但为啥把它排在第三,是因为它的音色我不算很喜欢,咋一听什么都有,但是整体听来还是有些“呆板”,缺少一些起伏和跳跃的元素,换句话说,T60rp的声音很具备监听的参考性,但是未必悦耳好听,音乐性差了点。
第四个耳机也是个新品,来自森海塞尔的HD620S,把它排在最后的原因完全不是因为音质比不上前面几个,而是因为这个耳机的佩戴是四个里面最夹头的,别看冠以620的型号,但是这耳机在头梁和耳罩方面深得森海专业监听HD2XXpro系列的精华,主打一个隔音和夹耳。可能你要问,那为啥不把它列到2系列里面去?答案是,HD620s声音中依旧包含着6XX系列中的含蓄和澎湃,换句话说,它有点像HD600/650棉被古典派的审美+HD280pro精确空间感的融合体,整体是柔和的走向。它的高频虽然没有2系列那么直接,却也少了对应的刺激,相对来说是照顾了长期聆听的工作环境,不易让耳朵产生疲劳。HD620S的结像相对比较贴耳,是小空间的声场,用来听独奏和人声爵士非常过瘾。你可以轻易听到歌手或者乐手的一些细节的气息信息。这是一只带有一点老森海味道的监听耳机,人声表现饱满,整体声音温润流畅,低频扎实但不轰头,高频并不突出延展性,听感平滑自然。算是四支耳机里面最耐听的,可惜啊,吃亏就吃亏在佩戴,对我这种眼镜党并不算友好。
我不擅长也不喜欢给耳机做各种维度的打分,因为我觉得即便同分,每个型号的耳机都是独特的存在,所以本文只是说说日常切换的一些感触,文末,我想说,四支监听耳机在我看来,它们整体上是差不多素质的存在,只是在“监听”的表现形式上,有各自品牌的理解和定位,这一点和各类家用HIFI耳机是同样道理,或者说,在我这里,它们既是有工作属性的监听耳机,也是日常欣赏音乐的HIFI耳机,监听和HIFI的界限在我这边还不至于那么泾渭分明。作为用家,搭建好让它们充分发挥的系统平台,或许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来源:科技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