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4日,还未走进青海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高景”)的厂区,远远地就能看到正在低空飞行的无人机,正在搬运光伏板。在这条被称为“光伏一条街”的企业聚集区,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
青海高景生产区单晶炉满负荷运转。
青海高景工作人员检查变压器工作情况。本报记者 张慧慧 摄
4月24日,还未走进青海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高景”)的厂区,远远地就能看到正在低空飞行的无人机,正在搬运光伏板。在这条被称为“光伏一条街”的企业聚集区,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
“4月初开始,我们启动30兆瓦的屋顶分布式光伏的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满足办公区和生活区的用电需求。使用无人机运输,不仅节约人力成本,而且投放更加精准。”青海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吉孝云介绍。
走进生产车间,2200台单晶炉满负荷运转,将车间的生产氛围“烘”得火热。高大的炉体和黑色的机械臂让单晶炉看上去宛如一组组整齐划一的战士,“坚守”在光伏产业的最前沿。负责运输硅料的AGV小车在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单晶炉间穿梭,随时根据生产需求,沿着设定好的轨道线路往返于备料间与目标单晶炉之间,成为车间工人最给力的工作伙伴。
身着工装的工人或查看显示器上的数据信息,或操作机器准备开炉。时不时地,有工人将拉好的单晶硅棒运往机加车间,进行截断开方等后续工作。他们与AGV小车擦身而过,成为车间的一道风景。
2024年,青海高景对现有的2200台单晶炉热场系统进行单晶硅生产技术与数字化工艺流程升级改造。一方面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在重点耗能拉晶车间引入集控监控系统实现智能在线管控,在物料流转环节引入AGV系统实现自动化转运,引入ERP与MES集成系统实现数字化生产管理。另一方面,对现有热场节能改造,不仅重新研发与设计现有热场结构,还选用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增加保温性能。更重要的是,此次升级改造,青海高景致力于开发新型生产工艺,研发高转化率单晶硅棒。
作为第一家落户西宁开发区的单晶硅棒生产企业,青海高景的建成投产不仅创造了从落地到项目建成投产只用93天的“高景速度”,还带动了一批优质光伏配件企业入驻园区。近两年,面对晶硅行业价格的波动,青海高景依旧坚定信念、充满干劲,通过热场改造、余热回收等项目节能降耗,以先进技术、精细管理、超高品质立足市场,两次入选“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也为青海光伏制造产业发展“稳定心神”。
当下,在光伏行业协会的倡议下,光伏企业正计划通过限产、限价的方式展开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在这样的形势下,青海高景依然做出了青海项目满产的布局。
“从1月1日至今,2200台单晶硅炉就全部满产运行。”吉孝云说,“青海高景依据订单制定排产计划,并相应备齐生产原料、设备等。目前,订单已经排至三季度,我们对今年的产量信心十足。”
说到信心的同时,吉孝云也说起了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的暖心服务。
“园区公安牵头打造的警企党建联盟机制,24小时在线为企业提供服务,给企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企业生产更加安心。”吉孝云说。
南川工业园区公安分局同安路派出所打造“同心协力,共筑平安”的党建联盟,提升党建引领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整体效应。“目前,辖区已有14家企业、单位加入联盟。针对青海高景所在的尕庄滩片区大型企业集中,接处警距离远的实际,我们在尕庄滩徐上段设置护企警务工作站,坚持每日派出警力进驻,并增派一组巡逻防控警力,第一时间处置涉企警情。”同安路派出所所长马坤说。
“工作人员为企业消除后顾之忧,为我们坚持满产注入了强大信心。西宁的‘实心’让企业‘放心’。”吉孝云说,“我们努力扛起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今年,通过西宁市总工会资助两名大通籍大学生。”
当前,西宁正在打造的“3+2+1”产业集群,光伏制造产业就是3个骨干产业集群之一。抓住高原好“光”景,青海高景在追光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一季度实现产值10.4亿元。
吉孝云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将继续紧盯产业发展形势和技术趋势,持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促进工业升级。”
记者手记
满产背后的产业自信
本报记者 贾 泓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前往青海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每每看到满产的单晶硅生产车间,心里都会有新增几分感动。
青海高景刚刚投产时,第一次看见壮观的拉晶车间,看着忙碌的工人,心里满是激动,是对青海光伏制造产业快速发展的期待,更是头部企业落户带给青海尤其是西宁市的产业自信。彼时,正值光伏行业迎来发展机遇期,光伏企业无不开足马力、加紧生产,它们聚集在“光伏一条街”上,与青海、西宁同是‘追光人’,在光伏产业的道路上,一起奔向生机勃勃的春天。
近两年,随着晶硅价格持续波动,外界对光伏制造产业的行业前景出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但是,当我们站在青海高景依旧满负荷生产的拉晶车间时,单晶炉作业的声音就是我们最大的产业自信。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光伏制造企业,通过精细管理、节能降耗等手段,在产业波动的浪潮中站稳脚跟;我们听到,一个又一个光伏制造企业的负责人坚信行业前景一定是光明的;我们也懂得了,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中国宣言之下,光伏行业向前的脚步从未停止。
“一定好,一定行!”这是我们在光伏制造企业中听到最多的话,也是光伏制造产业给出的最坚定的行业自信。
编辑:刘海钧;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