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大阪梦洲世博园区,中国馆如一卷绵延展开的中华书简,矗立其中。展馆内,一边是从天花板蜿蜒而下的“文字长河”,展现汉字演变历程;一边是“蛟龙”号深潜体验舱、珍贵月壤样品等展项,呈现中国创新实践,亦古亦今,吸引众多参观者前来。
日本大阪梦洲世博园区,中国馆如一卷绵延展开的中华书简,矗立其中。展馆内,一边是从天花板蜿蜒而下的“文字长河”,展现汉字演变历程;一边是“蛟龙”号深潜体验舱、珍贵月壤样品等展项,呈现中国创新实践,亦古亦今,吸引众多参观者前来。
总长超93米、占地3509平方米的中国馆,是大阪世博会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建筑主体钢结构构件超过3700件。从2024年2月开工,到2025年3月底完成全部施工任务,再到近日正式开园,中国馆率先通过各项许可验收,建出了“中国速度”、展现了“中国质量”,首次实现中国建造技术在日本体系化输出。
这座“中华书简”如何建成?背后有哪些故事?记者专访了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全过程咨询及参建团队。
“绿”,提供中国方案
选用竹简板等环保建材,装配式可逆化建造设计,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围绕的主题是‘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项目从设计选材到施工运营,坚持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的原则,推进废弃物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中国建研院建筑设计院院长、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总负责人孙建超说。
竹子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性元素,也是可再生的环保建筑材料,具有生长周期短、易降解、传热系数低等优点,是中国馆的绝对“主角”。
孙建超介绍,中国馆采用竹简墙体,并在外侧设计了间距约1.2米的78组格栅柱廊,如同竹帘一般,营造东方园林的意境。这样不仅丰富了空间体验,还能起到一定的隔热、降噪作用,实现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考虑到后期拆除的便利性,中国馆采用了装配式可逆化建造设计,钢结构、竹简外墙、屋面阳光板等重要构件材料在国内采购生产,分批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装配式安装。
“这种建造方式采用全螺栓连接,而不是传统的焊接连接,可以减少现场施工产生的废弃物,也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建设工期可缩短20天左右。”孙建超介绍。
建筑节能也十分显著。一方面,屋面采用轻透阳光板,增加自然光引入;另一方面,通过优化气流组织、采用智能照明和节能电梯等,减少能源消耗。
“韵”,镌刻中国印记
摒弃传统的封闭式“黑盒子”设计理念,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德不孤,必有邻”,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馆的外立面竹简,以金、篆、隶、行、楷5种字体镌刻119句名篇,涵盖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项目团队将书法艺术在竹简外墙呈现,内部空间结构则以8组弧形竹简为展陈载体,借用坡道将“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生生不息”三大篇章串联在一起,疏密有致,明暗有度。
“设计理念上,我们希望摒弃传统的封闭式‘黑盒子’展馆,让展陈在建筑内、建筑在展陈中,二者融为一体。”孙建超说,中国馆设计的西庭院曲径通幽,与世博园区的静谧花园对望,让观众在游览过程中与自然对话,体验“天人合一”的中华文明鲜明特色。
深烙中国印记的不止于此:具有天圆地方象征的大圆盘上,敦煌艺术神韵融入二十四节气循环往复的自然律动;虚拟技术与实景结合的田园画卷中,世界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耕织图》,在四季变化中描绘农家人的田园生活场景,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强烈的中国元素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新”,凝聚中国智慧
建造采用新技术,展陈提供新体验
中国馆以“中华书简”为设计灵感,外观与内部结构存在许多不规则的流线型形态,使得传统的设计方法、施工技术难以适配。为此,项目建设采用多项创新技术,展现了中国建造的智慧与实力。
设计方面,通过多专业协同,运用参数化建模与三维结构分析技术,对节点构造、曲面定位、幕墙翘曲等复杂问题开展系统建模与精细论证,确保结构安全、造型精准。
施工方面,中建安装旗下中建五洲负责中国馆的钢结构制作、预组装等施工,总工程师段永军告诉记者,展馆主结构以大直径圆管柱为支撑,总用钢量约1116吨,多处不同曲度的弯扭构件和复杂节点,带来挑战。
如何攻克?先是确保构件尺寸精准。“钢板是平的,为了弯扭出设计所需造型,我们要制作专用工装夹具,进行构件仿形,再结合相应设备将钢板顶压贴合到夹具上,多弯少弯都不行,这决定了构件合格率。”段永军说,他们还应用了三维扫描技术,提前核查构件尺寸,将偏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
再是确保构件安装到位。相比横平竖直的建筑施工,中国馆构件造型各异且数量多,前后、左右、高低位置各不相同。段永军介绍,项目团队结合空间定位技术和BIM技术,进行构件编码及方向标识,区分不同位置的安装要求,有的复杂构件甚至需要定位十几个吊装点。
“新”,既体现在建造技术上,也体现在展陈体验中。
走近中国馆的三星堆文物复制品展柜,观众通过触摸屏,可以360度旋转、放大文物影像,了解其独特构造。“文字展柜的本质是文化传播枢纽。中国馆通过‘情境化引导+智能交互+全龄友好’的创新模式,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开口说话’。”孙建超说。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