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在调查研究中解放“资本”这个词的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6 07:16 2

摘要:按语 我在前年总结调查研究的经验,提出调查研究36法。其中有一法是“理论调查研究法”。这是我在30年前国有企业改革的调查中提出的理论。到今年,正好是30年了。

理论调查研究法

----- 我是怎样解放“资本”这个词的

按语 我在前年总结调查研究的经验,提出调查研究36法。其中有一法是“理论调查研究法”。这是我在30年前国有企业改革的调查中提出的理论。到今年,正好是30年了。

本来是调查国有企业是怎样扭转亏损局面的,后来进入理论研究层面,对”资本“这个词进行研究。

因为马克思有个定义,何况,资本加一个词是”资本家“,加两个字是”资本主义“,这个概念是研究的禁区。有人劝我,这是要准备坐牢的。然而,我觉得这个关需要攻下来。我在企业住了58天,改变马克思“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为“资本是能够增值的价值”写出理论文章、调查报告、评论、通讯等一套东西。

我找过吴敬琏、王珏等学者交换意见,争取他们的支持,向吴邦国当面汇报,找了南振中、范敬宜。

后来,“资本”这个词被写进党的十五大报告。我把调研过程写了一本书《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出版了。

总结“资本”这个词的解放过程,我归纳为《理论调查研究法》,是36法之一。这个过程,收入李锦调查研究展览中。因为展览内容受限制,特写上“理论调查研究法”,相信这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会有帮助的,对智库建设也会有启发的。

理论研究法是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调查来发展和丰富理论,并提供有关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知识,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

理论调查法主要任务:1.在于解答社会科学领域和各个实践领域中的理论问题;2.探求社会现象的规律性;3.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以指导实践活动。

理论调查类型有两种:一是经验性理论研究,是为了发展社会科学而去收集和概括经验材料(理论调查研究是这一类)。二是纯理论研究,揭示社会学中所积累的理论材料。二者区别在于理论研究不同于纯理论研究,前者是采用经验研究方法,而后者主要是采用哲学方法。

这是我在1995年胜利油田调查中住在企业蹲点调研58天,为解决资本流动与结构调整而运用的调研方法,在此过程中对“资本”这个词作出新的定义并创立资本经营理论。

释意

我在胜利油田调查时提出“资本经营论”这个词,改变了传统的对“资本”的定义,在新华社内部刊物发表。这个调研成果开始在媒体无一例外地受到拒绝。后在21家市场类报纸头版头条发表,资本经营的理论宣传形成较大气势。两年后,“资本”一词被写入十五大报告。

这次调查是从应用性调查研究开始的,后来上升到理论调查。依据调研任务的性质划分,应用性调查研究,主要是侧重解答各个实际工作部门、各个社会领域中的具体问题,内容包括:政策评估研究、社会指标研究、社会问题的调查与诊断。而理论调查研究与社会研究的相比,理论性调查研究更注重分析社会现象的一般性和普遍性。显然,应用性研究与理论研究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联系):应用性研究能够为理论研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理论研究的成果又有助于应用性研究。在具体的社会调查中,理论性与应用性很难截然分开,因为一项调查研究的任务有可能是双重的。

从我对“资本”重新定义过程看,理论调查研究法的基本特点包括:

一,坚持问题导向,对难题进行调研;

二,深入实际,进行艰苦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三,提出资本经营理论研究的任务;

四,全面掌握与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达数百万字;

五,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

六,有实事求是风格,“求”到了这个“是”,就是资本经营理论;

七,推进“资本经营论”理论体系化、学理化与体系化;

八,将新的理论传播出去,影响实践界理论界;

九,在高层引起关注,观点写入党的报告。

从胜利油田大明集团资本经营调查实践看,我提出资本经营理论,提出“资本是能够增值的价值”定义,与年底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相吻合,主持经济工作的国务院领导认为资本经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经验,应当推广。国家经委、石油部与山东省领导都肯定了这一提法。两年后,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以资本为纽带,在市场上运作,建立跨行业、跨地区的集团。在报告中,“资本”一词提了10次,使得资本这个词得到广泛应用。

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

在1995年,我在新闻记者岗位上,是在调查胜利油田产权流动的过程中转向理论研究的。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困难时期。全国国有企业41%亏损,而同时有一种论调“只讲国有资产不流失,其他不要宣传”,我的调查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的。先完成理论的突破,然后在新闻报道中实现突破。

1988年之前,国有企业的亏损面一般不超过20%,但是,到1994年11月底,预算内3万多户国有企业亏损面高达41.4%,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同期增亏27.6%,经济效益全局性下降,700万人停工,200万人下岗,3000万人成为“富余”职工,多数企业运行到了难以为继境地。就在这时候,国家70%以上的投资投向国有企业,80%以上的银行贷款流向国有企业。依靠外部投入而不是内部改革,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向。

1995年国有企业亏损达70%左右大批企业倒闭,这是胜利油田大明集团地板砖厂一条生产线清理,工人情绪低落。这个企业在困境中崛起,采用资本经营的方式获得新生。

这一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南下考察苏、沪、浙三省市,6月又北上考察黑、吉、辽三省。两次紧锣密鼓的出行,《人民日报》都用一个整版发表,把企业改革推到了舆论的中心。然而企业改革到底怎么搞,一时并没有找到好办法。虽然《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赋予企业的14项自主权,但是难以落实。

背景是计划经济思想与社会上“左”的思潮纠合在一起,形成一股暗流。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会造成国有资产大规模流失,社会主义前途面临安全问题。刚刚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着市场经济庸俗化的挑战和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强力反扑。

在实践中提出资本经营理论研究的任务。我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从胜利油田职工的创造性实践中概括、提炼和总结出资本经营理论。写出18000字的“资本经营试论”,把各个理论要素之间有机连接,形成一个系统、协调、相互依存的整体,基本形成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理论体系。把这个理论体系化、学理化。

我在胜利油田调查期间写了8本30多万字的采访日记。后来我把日记整理成一本书《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里,记述针对“只讲国有资产不流失,其他不要宣传”口径进行调研的情况,在实践中提出资本经营理论研究的任务,推进“资本经营论”理论提出,特别是大规模宣传传播过程。

【过程】

我是在国有企业改革碰到严重困难时来闯关的。我的理论研究,分为十四步过程。

第一步:带着重大难题调研。当时上面流传“只讲国有资产不流失,其他不要宣传”,我对这个论调是有抵触情绪的。1995年1月22日,我来到大明集团。我在日记上写道:“从宏观上看,中国需要继续回答什么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怎样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是什么。从微观上看,国有资产能不能流动。”

当时,还有个背景,批准上市特别难,听说山东省1995年就批准两家。中国石油系统还没有一家上市的,大明集团是石油系统准备上市的唯一企业,这是有竞争优势的。当然要上市就要包装,从上到下都急于宣传,胜利油田的人到济南来请我,我也借机探索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破解市场经济难题。

第二步:极其充分的调研时间。大明集团,前身是胜利油田待业青年与富余职工为主体组成的劳动服务公司。1993年改造为股份制企业后,仅仅经过两年时间,全员人均税后利润是两年前的15倍,净资产增加15倍。

为摸清企业的情况,在大明集团的几十天里,调查了17家企业,走访了200多人。企业领导班子的11个人,一个一个谈过去,每个人单独谈半天,仅此就用了6天。4月30日的日记写道:“从4月21日到29日,在大明住了9天,去了10个单位,参加了2个现场会,与副总裁普遍交谈一遍,重点了解企业内部管理问题。”

第三步:三次主题的转换。在这里住了一个月后,两次推翻自己确定的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富余职工的奋起”;第二个主题是“投资回报率”,反映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是石油部当时抓的主题。思前想后,觉得两个主题不是国家的迫切需要。

第四步:从工程师张鑫生产线找到资本组合而增值的规律。正当我为报道的主题踌躇难定时,大明集团一条花岗岩切割生产线给我带来了灵感。年轻的总工程师张鑫的方案,价格仅为引进设备的1/8。张鑫请12位教授与高工分头设计,并分别在6处工厂加工,最后借用机修总厂的大车间组装试车,设备材料也多是利用闲置的材料。这个总工程师实际上是资本总配置师。这一天,我高兴地对陪同的大明集团党群部刘彦华说,“找到钥匙了!”

第五步:从蒲健康的特种作业公司的发展,发现资本经营的内涵。第一使资源流动起来,把死的资产转变为活的资本;第二使资源迅速扩大;第三是以少量资金做启动资金,把这些资本有机地配置起来;第四投资产出最大的资本。这叫做“自然资源资本化,经营要素扩大化,结构配置最优化,投资回报最大化”。他们就是这样开辟出一条资源最优配置、资本快速增值的资本经营道路。

从5月31日的日记上写道:“张鑫拿出自己的核心技术,我也要拿出我的核心技术。这个核心技术可能就是资本经营理论。今天,又思考了一天,到晚上终于构思出资本经营理论的框架。我的核心技术体系便也算形成了。”

第六步:钻入《资本论》的五十八天。我确定资源、资产、资本与资本流动思路,便遇到一个巨大的拦路虎,这就是“资本”的定义。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是字典上对“资本”下的经典定义。在1995年前党的代表大会文件中,找不出“资本”这个词。当时,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经济观》收录了中国最著名的100位经济学家的代表性论文,这套长达120万字的丛书,我一篇一篇读过去,竟找不出一篇与资本相关的论文。所有经济学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回避了“资本”这个词。当时,招待所房间宽大的洗漱台上摊开《资本论》(三卷)、《剩余价值理论》(三卷)、《市场经济的发育与运作》(吴敬琏著)、《管理新潮》(熊彼德著)、《资本实证论》等在内的20多本经济理论书籍,书边沿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我画的标志与批注。白天搞调查,晚上学习与啃书本。

第七步:重新定义“资本”这个词汇。研究过程中,发现对于再生产和总生产进行分析的《资本论》的第二、三卷,马克思不仅承认了资本的社会属性,也承认其自然属性。我这样写下了读书笔记:“资本的社会属性是资本归谁所有的问题,而资本的自然属性则是资本一定要实现价值增值的问题。资本不管归谁所有,在谁手中,就其本质而言,它都要实现其价值的增值,否则它就不成为资本。可以说,资本的社会属性是由资本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基于以上思考,我重新定义了“资本”;资本是能够增值的价值。通过大明集团资本流动的情况,我想告诉人们:一是资本是一种价值形态,不仅是资金;二是资本能增值;三是资本需要运动。资产是“死”的,死的放在那里就会消失,而资本是“活”的,活的就能增值。有了资本的思想,就想办法增值,就得突破所有制与产业结构的限制,就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企业改革向前推进一步。后来,山东大学教授、经济学家臧旭恒认为:

“李锦先生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马克思对‘资本’概念的界定能不能修改?他认为可以把‘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改成‘资本是能够增值的价值’。这犹如一声霹雳,令人震惊。这在学术界是一个长期回避的概念,改变‘资本’便是‘资本金’的概念。”

第八步:让资本经营理论体系化。调查到第56天,我拿出了18,000字的论文《资本经营试论》,在文中写道:“资本经营的提出是一场思想革命。”我以马克思“资本是一种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的思想为起点,对资本经营的特征、内涵、内容、运行特点、基本原则、意义、理论价值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性地建构起理论体系,并特别强调了资本经营理论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我认为,资本经营思想是深化企业改革、搞活国有经济的新动力。国企资金不足、三角债、企业开工不足、资源闲置等,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第九步:与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交流。早在2月10日,我与王珏教授有过接触。这一天日记写道:“晚上从六点半到九点请教王珏教授,介绍大明情况,王老谈到,北京出现一股风,有人拼命宣传国有资产流失论,他们实质是反对市场经济。应当用新思想来回答他们”。后来,我把文章寄给他,他回信给我,认为“观点正确,论证有力,文字流畅,是篇好文章”。

5月29日下午找到吴敬琏,吴老开始认为资本经营是一种财务分析现象。我留下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并把调查报告、论文留交吴老,晚上谈了两个多小时,我解释说马克思本来就是讲的价值形态。吴敬琏惊讶地看了我一眼说,资本这个词在1956年之后便没有再碰了,也不能碰,是出过事的。第二天,吴敬琏在调查上批注认为“借鉴意义大,道理也讲得朴实明白”。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所黄长明对我说:“社会科学如果搞发明专利,你就可获专利。你提出有些东西可能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被人们所认识。我认为你是坚持马克思的价值论的,你活用资本是一种价值的观念,就比经济学家们把资本仅仅看成资金有创新意义。”

在写出理论文章时,接着我拿出评论员文章《做好资本经营大文章》,开头写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什么?优化资源配置,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资源怎样配置?胜利油田大明集团为我们提供一条全新的道路,叫做资本经营。大明集团创造的经验告诉我们,资本经营是把能够带来增值的资源转变为资本,通过优化配置进行有效经营,争取最大限度的增值。

第十步:拿出调查报告。上篇题为《资本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下篇题为《新目标新结构新机制》,副题是“胜利油田大明集团资本经营调查与剖析”。新华社将内参全文发表。我写的大明集团资本经营透视,一组五篇,为多家报纸发表。

第十一步:公开报道全部碰壁。处理公开稿时,一家经济大报理论编辑说,资本经营不能发。理由有两条:一是理论上复杂化,把资金经营与资本经营混在一起了。企业是资本增值的“机器”的提法没有人提过。另一家经济大报的编辑说,“产权还要流动,这也太超前了吧。老李啊,这个资本经营,你不要讲得太多,把人讲怕了。”在通常发稿的主流渠道,我的努力并没有得到理解。我处在极大苦闷之中,亦为卞和怀玉之境遇而苦恼。

第十二步:调查报告从南方开始“北伐”。我转而投向南方各市场类报纸。四川的《厂长经理日报》总编辑龙良贤以5个头版头条报道了我的调查报告。随后,调查报告由广州、深圳、成都、重庆、上海、无锡、济南、北京,一路北上,形成连续冲击。到11月底,国内已有21家报纸以24个头版头条全文刊登了这个调查。其中有《经济参考报》《社会科学报》《中国信息报》《中国经营报》等8家报刊发表我代拟的评论员文章。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召开后,《人民日报》也在短期内连续3次刊登大明集团资本经营的报道,图片由范敬宜总编辑亲自处理,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载。

第十三步:资本经营理论在全国兴起。《山东经济日报》发表我的《资本经营:企业管理思想的第三次飞跃》一文,是6月11日。8月,这家报纸再发消息“本报率先推出胜利油田大明集团经营管理报道,资本经营理论在全国引起重大反响”。从1996年开始,由专门的经济学者阐述资本经营理论的著作便出来了。从1997—1999年,中国经济书籍最为热销的书便是资本经营。

第十四步,“资本”一词写入十五大报告。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在考察山东企业改革情况时说:

我向吴邦国副总理当面汇报胜利油田资本经营的情况,副总理讲你为国有企业改革下这么大力气真是难得。

这个调查思路新,事实也讲得有说服力,资本经营实际上就是讲的经济增长方式,搞活资产,形成好的资本运行结构。

我的调查报告在“内参”发表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体改委主任李铁映批示,并转《改革内参》转载。山东省委书记赵志浩、山东省省长李春亭批示“要抓好这些典型,把这件事办好。”

两年后,党的十五大第一次将“资本”一词写入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江泽民总书记提到“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经济学家赵锋在《评李锦对资本经营理论的探索》写道:李锦提出的资本经营论,改写了马克思对资本的概念,填补了我国系统研究资本经营理论的空白。

要求

理论的调查研究要求,明显高于一般调查研究。一般要求:一、理论上的准备是理论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二、深入实际,亲身了解并掌握第一手调查资料;三、敢于论战,敢于创新的调查研究的作风;四、坚持问题导向是推进理论创新的实现路径;五、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引领理论创新;六、以理论创新引领新闻创新与传播创新。

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发现问题是理论创新的现实起点。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理论创新就是以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目标,在1995年到胜利油田就是为解决中国如何走市场经济道路这个大问题去的。这次调查发生在党的十四大与十五大的中间。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抓大放小”使国有资产大规模流失,社会主义前途面临安全问题。

抓住问题就找到了实践前进的突破口。从我调查大明集团情况来看,在前20多天,一直在搜集材料,目的就在于选择主题、提炼主题。我曾想到几个主题,然而他都放弃了,原因是不够“大”。30多天后,他终于抓到资本经营这样的大主题。

正视问题的理论自觉和勇气是理论创新的动力。一直到1995年,“资本”仍然是令理论家噤若寒蝉的词汇,主流大报均延续旧见。当时《经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对资本经营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资本便是资本金。我看后,既失望又兴奋。失望的是主流媒体的后知后觉,兴奋的是自己的研究具备的开创意义,下决心以最快速度将理论难题破解。

筛选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关键环节。首先要明确筛选问题的标准。当时要回答“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集中力量、攻坚克难解决主要矛盾。

研究问题是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这个理论从哪里来的,是从调查研究中来的,是通过与200多人谈话调查得出的结论。从日记看,“从5月15日至6月15日,这一时期我把重点转向研究,理论研究。读书成了我的第一要务:《资本论》第二卷、《我的经济观》(1-5卷)都在阅读之列。重点围绕资本、资本经营、投入回报率三个问题。”

李锦的著作《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记叙调查研究过程。

李锦的《新质生产力与新国企》第二次印刷

目前,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国内唯一的一本从国企角度研究新质生产力的著作。第一版已经脱销,第二批已经印刷。

联系电话:15266690288(李锦亲笔签字版

● 习近平重要讲话及高层会议精神解读

● 国企改革

● 李锦调研典型案例与沂蒙精神

来源:李锦解读国资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