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入侵印度之英帕尔战役(37):苦苦支撑的英印联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6 10:08 2

摘要:货栈山阵地失守后,按照日军的一贯作战风格,补给山阵地的战斗很快就会打响。补给山阵地原先的守军包括一个由少量战斗人员,工兵,文书和司机组成的混编连,由加文·劳里少校指挥。驻守南坡第一道防线的是2个拉其普特排(12日,连长米切尔上尉被日军炮弹弹片击中头部阵亡后,便

书接上回,本期将继续讲述英日双方在英帕尔战役中的较量……

货栈山阵地失守后,按照日军的一贯作战风格,补给山阵地的战斗很快就会打响。补给山阵地原先的守军包括一个由少量战斗人员,工兵,文书和司机组成的混编连,由加文·劳里少校指挥。驻守南坡第一道防线的是2个拉其普特排(12日,连长米切尔上尉被日军炮弹弹片击中头部阵亡后,便由苏尔坦·辛格准尉指挥)。库里延少尉指挥的另一个印军排负责守卫西面的侧翼阵地。

西肯特郡团C连和D连余部在弃守货栈山阵地之后,也被部署到补给山阵地。伊斯滕少校因伤离职后,D连余部由弗雷德·科勒特上尉指挥。整个补给山阵地的指挥权,就落到了资历最深的C连代连长科茨上尉身上。

日军在拿下货栈山后,需要重新构筑阵地,久战之后的部队也需要休整,在4月10日夜间,对补给山以火力骚扰为主,并没有发动步兵攻击。

科希马山岭东北居馆区的战斗在4月10日几乎持续了一整天。在4月9日到4月10日夜间,日军对A连阵地的进攻彻夜未停,每半个小时就会发动一次进攻。英印军虽然手握地利,但在兵力占优的日军连番冲击下,人员和体力消耗都非常之大。然而每当需要A连顶上的时候,哪怕他们浑身都被大雨湿透,身心再疲惫,也会毫不犹豫地顶上去。税务官居馆的仆人住所和其他一些可以隐蔽的房屋被日军的炮火点着,燃起了大火,A连就抓紧时间在这些建筑物下方挖掘和加固新战壕。

10日一早,大雾迷蒙,A连士兵发现网球场方向有人跑过来,警惕地将枪口对准了眼前的白色雾气。等到人影走近,大家才发现,居然是一位战友,搭在扳机上的手指这才放松下来。原来当天凌晨,日军攻下网球场角落前方的一座守军机枪阵地。一个机灵的英军士兵眼看不敌,急中生智,就倒在机枪阵地外面的地上装死。忙乱之中,日军也没察觉。第二天一早,这一带照旧雾气迷蒙。那个装死的英军士兵暗暗观察了一下,发现周围并没有日本兵,再不迟疑,腾身而起,拔腿就向英军阵地飞奔。浓雾之中,日本兵始终都没发现异常,让他顺利跑回了A连阵地。

虽然在加里森山的英印军指挥所区域能够俯瞰整个居馆区,但A连长凯尼恩少校在10日天亮后已经发现,除了从副官丘上可以观察陡坡到居馆屋顶的地方之外,在他的阵地上无法看到网球场之外的任何地方。相反,英印军在居馆区的整个阵地都完全暴露在远方那加村和梅雷玛岭日军火炮打击范围之内。副官丘对日军炮兵来说是视野最佳的目标,天亮后不过几个小时,两名副官丘机枪阵地的布朗式机枪手就都中炮身亡。

相对来说,日军当天对加里森山的炮击没有那么猛,但西肯特郡4营的通信参谋约翰·托普汉上尉在一次炮击中负伤(他的这次伤势并不致命,但科希马即将解围时,在疏散途中再次负伤,最终在医院不治身亡)。可是天黑后,日军集中火炮和迫击炮火力对整个科希马山岭实施持续炮击。日军的这次炮击下了血本,尽管火炮火力不足,但迫击炮火烈度创下围攻科希马以来的最高纪录。10分钟之内,仅主急救站和西肯特郡4营指挥所之间大约35米长的阵地上,就落下了100枚迫击炮弹。为了保证这次炮击的打击效率,日军连从宝库山缴获的英军3英寸口径迫击炮都全用上了。

“鬼子的这顿炮火还真狠!”A连长凯尼恩愤然而又无奈地骂道。这轮炮击,他的部队在网球场地区狭窄阵地里承受的日军迫击炮弹最多,人员伤亡和武器损失都非常严重。看来,日军下一步的重点进攻目标又是居馆区阵地。

战火洗礼的加里森山一览。

日军进行的虽然是持续炮火打击,但偶尔还会有间歇。丹尼斯·维克斯下士与一位名叫威廉姆斯的年轻士兵一起守在网球场边上的散兵坑里。也许是因为连续战斗导致食品没能按时送到,维克斯只觉得自己饿得实在忍不住了,和威廉姆斯打了个招呼,溜出散兵坑,想出去找些食物垫肚子。他刚爬出去不过10米,一枚炮弹正好落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在距离地面1.2米的位置爆炸了。维克斯感觉到爆炸气流的强劲冲击,顺势倒在地上,然后也顾不得仍在造反的五脏庙,回身跑向散兵坑,几乎一头就扎了回去。等他回到坑洞里,顿时吓得脸色刷白,原来威廉姆斯的腹部被一枚弹片击中,正流血不止。

A连在这轮炮击中幸存下来的战士们,不少都得了弹震症,还有一些人身心都已经到了承受极限,再也无力战斗。有一个班加上班长已经只剩下两人可以继续战斗。在炮击结束后,日军的进攻还没有发动之前,A连抓紧时间将伤病员都送去主急救站——包括威廉姆斯在内的一些战士最终都没能回到连队里。

凯尼恩连长抓紧时间整固被破坏的工事,对还留在战地的部队进行重编。所幸日军的进攻并没有立即开始,但前沿阵地的一座掩蔽工事里突然传来一声枪响。大家乍听时一惊,随即就各忙各的了,战斗期间日军狙击手的冷枪再平常不过,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伤亡的战友自有同一个战壕的战友照应。唯有一个人的心情不一样,就是这座工事里的维克斯下士,原来就在他向工事射击孔张望的时候,一枚日军狙击手的子弹正好飞来,却打偏了,落到了工事的后壁上。这已经是他今天第二次死里逃生了,庆幸之余,他显然不敢再那样大模大样地向射击孔位置张望了。

仗打到这个时候,科希马山岭的英印军各作战单位普遍严重缺员。守军战斗力最强的西肯特郡4营抵达科希马时,共有446人,C连和D连在战斗中减员都达到50%左右,B连在参加完第2次阿拉干战役后人员缺额已经比较严重,在科希马的战斗减员也不少,相对而言,反而是刚接管居馆区防务的A连人员损失相对较小。全营共死伤军官8人,士兵100多人,战斗人员还剩300人左右。阿萨姆团和其他阿萨姆地方步兵部队尚有150人左右,其他英国和印度混编部队还有约100人。第7拉其普特团4营也还有消耗很大的2个排在坚持战斗。尼泊尔谢尔团和缅甸团的一些人员战斗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当时科希马山岭阵地剩下的作战人员大约还有600人。对于守军来说,继续收缩防御阵地,似乎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经过连日苦战,所有人的心头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一切到底何时才能结束?救兵何时才能来接替我们?”军官们都在尽力维持士气,最难能可贵的是,地方税务官查尔斯·波西不仅一开始就拒绝转移到相对安全的约特索玛,而且每天都在他逐渐缩小的管区悠然散步,对日军狙击手熟视无睹。他时常停下脚步,给窝在战壕里,蓬头垢面,胡子拉碴的守军官兵们打气。看着他那穿着便服的身影在战壕和西肯特都团4营营部之间穿行,听着他从容而有力的声音说道:“援兵肯定会打破日本人的包围圈,根本没什么可害怕的。”大家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激起了军人的好胜心,觉得在精神上不能被这个文官比下去,对士气起到了一种非常奇妙的提振作用。

日军第31师团先头部队经过长时间围攻,同样损失巨大,但到了4月10日,日军后续部队纷纷到来。傍晚,138联队主力与先期到达岭北的第1大队会合。124步兵联队主力也到达加克巴马集结待命。佐藤见一线步兵部队已经基本到齐,于是将138步兵联队第3大队(加强124步兵联队第3大队第10中队)调给宫痘。得到5个步兵中队的援兵后,宫崎便让森本德治少佐率领第58步兵联队第1大队(欠第2和第4中队)按照原定计划,向克诺玛推进。为了保护整个师团的右翼,佐藤又下令将第124步兵联队第5中队转入师团司令部直辖,防备英军从莫戈琼格方向可能发动的袭击。

4月10日科希马山岭防御阵地要图

日军攻击兵力大增,而英印军援兵还在路上。日军不仅暂时取得了巨大的人数优势,而且由于正在逐步蚕食守军阵地,占据了周围地势较高的山头,能够俯瞰英印军阵地,更握有地利优势。对守军来说,更加糟糕的是,在日军支援火力,尤其是迫击炮火的持续打击下,山上的树木枝叶和地表植被都被削平了,使守军阵地和行动路线几乎都暴露在居高临下的日军视野之中。加里森山的主急救站一部分都暴露在日军狙击手可以观察的视野当中,但是在重重包围之下,根本就无法将伤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由于地形条件限制,空中疏散也不可行),只能继续暴露在危险之中。大量的伤员和非战斗人员无法转移,令守军的缺水问题更加突出。

当时日军一部已经在进攻约特索玛,印军第24山炮团难免分心,而日军37毫米速射炮也学乖了,会在发射几发炮弹后迅速转移阵地,从而削弱印军火炮的打击效率。科希马守军的迫击炮弹库存很难得到补充、消耗又快,日军在白天可以大大方方地进行密集迫击炮火打击,守军却只能在夜间有限的时间回击。

11日凌晨,日军终于开始再度进攻居馆区。约特索玛的印军火炮根据前敌炮火观察员发回的参数,对日军集结区进行了炮击。凯L尼恩组织他的部队,用手雷和轻武器,奋力击退了日军的这次攻击,但他的A连损失很大,乃至于他在战斗刚结束的报告中说:“我不知道鬼子到底是怎么攻击的,也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还活着。”他向营部请求让别的部队替换他已经奋战两夜,而且经历过一次日军集中炮轰的连队。这天傍晚,在日军的例行炮火打击结束后,约翰·温斯坦利少校的B连赶到居馆区接管了A连阵地。凯尼恩暂时率部退入B连在库奇·皮克特的阵地。

B连刚在阵地就位,日军就发动了新一轮攻势,力度一如往常。一开始,B连仍然能够得到约特索玛的火炮支援。日军的又一轮进攻到达极限后,不得不再次退过网球场,躲入他们在别墅区的战壕。然而不久日军就发现,英印军的火炮一时间没有继续落到他们头上。这个时候,印军24山炮团为了支援正在反击日军入侵约特索玛的第1旁遮普团1营,暂时停止对科希马山岭一带的远程炮火支援。因此在天黑后,B连只能更多地依靠手雷对抗日军的进犯。没过多久,第1旁遮普团1营的战士们拿下日军曾一度占据的约特索玛阵地以东山岭,24山炮团的3.7英寸山榴弹炮重新恢复了对科希马山岭的炮火支援。

对居馆区阵地的守军来说,没有约特索玛的山炮和阵地上的手雷,根本就无法想象能够多次打退日军的进犯,正是由于炮弹和手雷充足,日军还在一段距离之外时,英印军就能对他们实施打击,不用始终都陷入短兵相接的苦战,从而能尽量在敌军优势兵力压迫下保存实力。

B连长温斯坦利少校一直都在通过耶奥少校和约特索玛保持无线电通信,而日军一来炮弹供应一直都成问题,重火力不足,二来战场制空权完全被英国皇家空军掌握,日军飞机寥寥,缺少有力空中侦察,自然也就无法准确定位和有效摧毁科希马山的无线电通信设施,也就难以对约特索玛的印军第24炮兵团制造多少麻烦,无法长时间阻挠他们的炮击。

日军步兵在发动进攻的时候,为了让自己投入“疯狂状态,”总是会非常亢奋地大声高呼。为了瓦解守军斗志,有时日军还会用生硬的英语劝说英印军官兵投降,但守军的回应永远是子弹和手雷。时间一长,温斯坦利通过日军这种规律到几乎僵化的行为模式,已经能够相当准确地判断日军的行动时间,从而在日军正在发动进攻的时刻,呼叫火炮和迫击炮火支援,抓住正在集结的日本兵猛轰。一旦日军列队完毕,发起冲锋的时候,处于适合打击位置的B连右翼排就会狂甩一阵手雷。守军司令部非常清楚手雷对居馆区防御起到的重要作用,始终保证他们不会缺少这种武器。

英印军有效的中远程火力优势,使得日军冲锋部队在逼近之前,已经被打得七零八落,即便还想组织近身格斗战,兵力也已所剩无几。由于无法改善重火力缺乏的痼疾,日军就只能一再重复这种低效的突击方式。

在居馆区最初的战斗中,A连在那加山村日军炮兵的炮火打击下,损失相当大。日军在那加山村等地的炮兵阵地位置非常好,炮弹能够直射居馆区英印军阵地。问题在于日军的补给一直都接济不上,随着战事的延长,火力,尤其是步兵支援炮火和火炮弹药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炮弹缺乏,使他们既不能维持较大的炮火打击密度,也不能长时间连续炮击。B连在接管阵地后,将坑洞工事挖掘和修筑得更深更坚固,这样一来缺乏战役重炮的日军战术火炮和迫击炮弹在落下的时候,哪怕声响再大,也无法制造很大杀伤。相比之下,加里森山阵地上的工事和战壕由于地质较硬,无法深挖,更容易因为日军炮火产生人员伤亡。

相对而言,隐藏在网球场东面樱桃树林中的日军狙击手给B连制造的麻烦更多,但话说回来,属于英军正规军的西肯特郡4营各连都有接受过专门特训的狙击手。双方在这种冷枪战中互有斩获。

日军进攻重心北移后,补给山阵地的守军日子相对好过得多。11日,日军没有对补给山阵地发动步兵攻击,但火炮和迫击炮弹时常落下,当天造成1死3伤。D连16排连排长斯塔默斯上士在内,仅剩4人。C连的3个排一共还有46人,为便于战斗,临时被改编成2个排。

12日曙光初现,在日军监狱山炮兵阵地进行短暂火力准备后,大约一个日军步兵中队对补给山阵地发动了进攻。这次承受日军大部分压力的是南坡的2个拉其普特排和西坡库里延少尉指挥的印军排。在锡克前敌炮火观察员普尼亚中尉的引导下,约特索玛的3.7英寸榴弹炮炮弹,准确地落在3个印军排防线前方15米外的位置。得到有力炮火支援的3个印军排士气大振,用自己的子弹和手雷,配合友军的炮弹,将进犯的日军逼入绝境。日军在印军阵前丢下28具尸体后,狼狈地结束了这次攻击。

西肯特郡团D连的海恩斯军士长眼睛被炮弹弹片击中,导致失明,但职责所在,他没有离开战场,而是让一位二等兵充当他的眼睛,根据这位二等兵提供的信息,继续凭借他本人丰富的战场经验,为D连官兵提供帮助。C连一整天都受到日军迫击炮火打击,又造成一人重伤,一人轻伤。

从这一天傍晚开始,日军一直在补给山阵地前用麦克风劝降。令英印军士兵略有些诧异的是,麦克风里传出的是非常标准的英语:“你们被包围了。你们要么投降,要么就会被消灭。”还有人用乌尔都语对拉其普特士兵劝降,承诺日军会善待他们。多想了一些时间,大家自然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说乌尔都语的多半是随日军一同行动的“印度国民军”,至于那标准流利的英语,应当是被日军俘虏的口语颇佳的英印军士兵。

这一天开始,日军恢复从南面进攻科希马山岭的密集攻势,不仅监狱山的炮兵阵地居高临下,可以直接打击英印军部队的前沿阵地,日军步兵也一直都在对补给山阵地施加压力。12日天黑后,日军的攻势一波紧跟一波,英印军用布朗式机枪和步枪火力阻击,激战正酣时,又多次上演短兵相接的白刃战。

被围期间,盟军航空兵一直在设法安排运载量较大的C-47运输机为被围的英印军官兵空投各种急需的补给。4月13日,C-47运输机首次在科希马山岭上空出现。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加上科希马山岭阵地经过连日战斗,已经被日军压缩得更小,从空中看去目标非常小,空投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科希马山岭的补给山阵地鸟瞰。

4月13日,第一批3架C-47运输机错误地在日军占领的宝库山上空盘旋。尽管科希马山岭的西约克郡4营打出了红绿两色的信号灯引导,但最终装载的物资几乎都落入围困科希马的日军手中,守军满脸失望地看着降落伞飘过山谷向东,落进日军的控制区。糟糕的是这批物资当中有双方都急需的英制3英寸迫击炮弹和大量手雷。日军得到这批炮弹之后,又可以继续使用他们缴获的3英寸迫击炮来对付原先的主人。好在当天出动的第二批和第三批运输机都准确地将物资空投到英印军阵地,这两批空投物资当中包括守军急需的医疗用品。

德莱尼空军中尉当天驾驶一架运输机参加了这次空投行动,因为空投区域实在太小,他不得不降低飞行高度,这样做在山区非常危险、他的座机机身数次被日军的防空火力打出洞孔,好在都不是被大口径炮弹击中。在空中,德莱尼发现,哪怕悬挂物资的降落伞能落在守军阵地内,陆军官兵们要想离开藏身的战壕收集这些物资也不容易。在接下来的三周时间里,德莱尼先后十五次飞往科希马执行任务,令他欣慰的是,每次他都能看到山岭上的地面部队战友在积极战斗。

有些飞行员在执行任务的时候,还会和地面部队的战友并肩战斗。5月1日,瓦伦斯驾驶C-47运输机正要在科希马山岭上方空投物资,刚好看见东南大约400米位置的日军迫击炮阵地开火的闪光,随即又看到炮弹落在山上,威胁自己的战友。瓦伦斯驾着飞机就向日军阵地冲来。飞机上的两位枪炮手也不用瓦伦斯发话,非常默契地用机载机枪扫射日军阵地。好歹杀了一阵日军的威风,瓦伦斯才回到空投区城上空,完成当天的空投任务。

日军和复杂的地形使得空军的每次飞行任务都极端危险。英国皇家空军第31中队的彼得·布雷飞行上尉在4月和5月,先后13次飞临科希马上空。每一次飞行,他都要从阿萨姆的阿加塔拉机场前后往返3小时45分钟。在科希马山岭实施空投困难,其中最困难的空投点就是岭北的居馆区阵地,任何一次空投失准,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物资损失。有一次,皇家空军的百风式战斗机就在距离执行空投任务的C-47运输机外几百米的空城执行战斗任务,任何一方一旦出现差错,都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空投补给变成了一项技术含量非常高的任务,随着在科希马上空往返次数的增加,飞行员们对战场变得十分熟悉。

日军非常清楚C-47运输机的价值,尽管他们时常能够获得未能空投到指定位置的物资,但一来能获得的食物数量有限,二来日军缴获的英制武器由于制式口径不同,即使得到英军空投的少量弹药,也不够长时间使用,总的来说,空投物资对科希马守军更加重要,所以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用防空火力打击这些运输机。由于日军基本上都在热带雨林的树冠下隐蔽,飞行员们很容易辨识他们的位置,有时甚至能看到那些正在向他们射击的日本兵的脸。在空投准备期间,约翰·贝尔飞行上士会和僚机一起将飞行高度降到距离科希马山顶76米左右的位置,当时日军的防空枪炮肯定会向正在飞行的运输机喷射密集的弹流。

即使是悬挂250磅炸弹,装备20毫米和40毫米口径航炮的腿风式战斗机,在科希马地区执行地面打击任务时也相当危险。对于藏身在山地战壕坑洞的英印军步兵来说,看到空军飞机轰炸日军坦克或者日军工事,就像在注射兴奋剂一样令人振奋,不过日军工事能承受大部分攻击,只有被英军坦克主炮直接在近距离命中,或者被飓风式战斗机悬挂的带11秒延时引信的250磅炸弹直接命中时,才会受到实质损害,而在执行近地攻击任务时,如果飞行高度过低,飞行员就会冒极大风险。4月18日,曾在北非征战多年的加拿大空军吉米·沃伦上尉,在对日军工事进行空中扫射时,被地面火力击中。当时沃伦的飞机离地不过6米,直接一头扎向地面,机毁人亡。

自从能够得到运输机空投的物资之后,科希马守军的补给状况确实好转不少,但在地面部队援兵到达之前,他们还要在优势敌军的强大压力下苦苦支撑。

就在C-47运输机首次在科希马山岭实施空投的同一天,补给山阵地频频告急。天还没亮,日军就从第7拉其普特团4营两个排防御的南坡前沿阵地的缺口当中,进行了成功的渗透作战。日军已经占据了南坡阵地中间的一座茅屋,而苏尔坦·辛格准尉指挥的2个排经过长时间鏖战,消耗很大,无力将日军逐出。眼看情势危急,因为误会,一直都尽量避免和守备司令理查森上校打交道的西肯特郡团4营营长莱弗蒂中校,心急火燎地请求派兵助战。理查森得到急报,丝毫没有拖延,派乌塔姆·辛格·切特里准尉率领阿萨姆团第9排增援。切特里的阿萨姆土著士兵经过一番激烈搏杀,终于将日军全部逐出。

临近中午,日军在监狱山的迫击炮和速射炮对准补给山南坡就是一顿直射,炮弹都落在2个拉其普特排和阿萨姆排的战壕里外。这次炮击造成的破坏和伤亡很大,苏尔坦·辛格准尉带领他损耗严重的部队,经西肯特郡团4营C连和D连残部阵地后撤。辛格部下的一个排已经减员到7人,实在无力继续支撑。

补给山再度告急,日军正在进行全面渗透。莱弗蒂中校只得让在库奇·皮克特进行过短暂休整的A连再度上阵。杰克·福克纳中尉指挥的一个排率先赶到补给山,凯尼恩少校率领连主力随后赶到。福克纳在战斗中相当卖力,为了将一座被日本兵占据的茅屋夺回,他使用了燃烧瓶,点燃的时候连自己的眉毛都烧掉了。被火势逼出茅屋的日军,被英印军士兵—一射杀。尽管如此,早就严重减员的A连还是无力夺回所有被日军占据的阵地。

夜间,日军轻手轻脚地试图从多雷萨中尉指挥的一个排据守的战壕渗透过去。英印军虽然减员严重,极度疲惫,但在这种紧要关头,没有任何人会大意,一直都在注意树木阴影下的情况。人影出现了,移动缓慢而坚决,看上去非常谨慎,距离大概在20米开外,英印军士兵们谁都没有扣动扳机。尽管运输机已经开始空投物资,但子弹依然很宝贵,多雷萨早就说过,没有命令不准开枪。15米,多雷萨还是什么都没说。10米,他依然一语不发。“难道要放鬼子进入我们的阵地关门打狗?”有的战士脑海里闪过这样的疑问,但不等日军再前进1米,就被自己否定,如果这个排齐装满员,那么这个战术是可取的,但现在这种状况,这样做就太冒险了。

8米,7米,6米,5米!

“开火!”多雷萨一声断喝。战士们按在扳机上几乎已经紧张到僵硬的食指终于扣动了。一时间枪声大作,汤姆森冲锋枪和李―恩菲尔德步枪的火力线撕裂着日军士兵的身躯,人影在树影之间纷纷扑地。

英军使用的各种燃烧瓶。

在战斗间歇期,A连的皮科克二等兵只觉得筋疲力尽,躺在散兵坑里近乎虚脱。当他缓过气醒来时,发现有个日军军官就躺在他身边。原来这个日军军官以为他已经死了,就大模大样躺在“尸体”一旁休息。皮科克当时既紧张又害怕,步枪一时也找不到。多犹豫一秒钟,他就多一份危险。皮科克再也不能犹豫,直接扑向那个日军军官。日军军官猝然遇袭,虽然身上佩戴着指挥刀,却被对方抢占先机,无法拔刀,只得赤手肉搏。占得先机的皮科克很快就扼住这名军官的咽喉,任他如何挣扎,都死死卡住不敢放松,直到对手断气为止。皮科克还是不敢大意,他的对手就是因为大意而丢掉性命的,他取下对手身上佩戴的指挥刀,截了他几下,没有反应,这才放心。

皮科克遇到的这种险情在补给山阵地并不少见。守军虽然阻止了日军的这次渗透,但补给山的战况仍然没有多大改观。事实上由于补给山上的英印军参战单位太多,缺乏协同,这一天的战斗从白天到夜晚一直都很混乱。当时科茨的C连仅剩14人还有战斗力,其他各部的战斗人员也已锐减。虽然理查兹任命劳里少校为补给山阵地指挥官,但劳里既不知道西肯特郡团4营D连当时的具体位置,也不了解凯尼恩指挥的A连的情况。事实上,整个科希马山岭战斗力最强的西肯特郡团4营一直都有忽略其他各作战单位的倾向,凯尼恩本人也不否认这一点,但是他承认其实其他各作战单位还是帮得上忙的。

到了4月14日,西肯特郡团4营B连坚守多时的岭北居馆区阵地,有一个方位也出现被日军突破的迹象。凌晨2点,满月当空,守卫俱乐部屋西北角的霍格中尉听见网球场方向有奔跑的动静。那是一股四五十人,已经给步枪上了刺刀的日军,分为两股,包抄俱乐部屋两侧。日军的这次行动非常隐秘,

霍格听到声音的时候,端着刺刀的日军已经杀到,霍格身边的数名士兵都被刺刀刺中,

霍格本人也挨了一刺刀,但这一刀正好扎在他的背带,这才护住了要害。霍格顺势向后一退,回手一枪将那个日本兵放倒,高喊:“开火!立即开火!”霍格虽然及时组织抵抗,但日军的这次突击确实出乎意料,不仅杀入俱乐部屋阵地,而且一路渗透到了俱乐部屋后方,几个日本兵都摸上了副官丘山顶。这里是英军的一个布朗式机枪阵地,机枪手遭遇突袭,反应不及,被日军用刺刀杀死,副机枪手威廉姆斯二等兵情急之下,抢起一把铁锹就和日军拼杀起来。威廉姆斯身大力不亏,当先冲向他的日本兵的步枪被他━锹砸歪,紧跟着第二锹就砸在脑门上毙命。

另两名日军士兵见他如此凶悍,不禁心生怯意。威廉姆斯对两人又是一顿狠砸,两人不敢硬挡,连连后退。威廉姆斯总算保住了这个制高点的机枪阵地。然而,经过日军的这一轮近战拼杀,居馆区眼看已经无法再守下去了。这个时候,温斯坦利连长亲自率部从后方顶上来支援,终于将日军逼退。日军在天亮前仍然发动了多次进攻,但已有防备的B连不会再给他们机会。天亮后,居馆区阵地前到处都是夜间阵亡的日军和英军士兵的尸体。霍格的第10排只剩下3人,几乎彻底打光。

除了A连和B连先后在居馆区战斗中蒙受巨大损失外,科希马山岭南方的补给山阵地上,D连仅剩30人,C连还能战斗的人员大约仅剩10人。莱弗蒂中校的西约克郡团4营已经损失过半,再没有任何预备兵力可调,只得再度请求理查兹调兵增援。理查兹知道形势严峻,亲自从指挥所跑到医院支峰,命令巴斯特·布朗中校从阿萨姆团抽出彼得·斯泰因中尉的一个排,再从阿萨姆步枪团抽调唐纳德·克莱兰中尉的一个排调到居馆区阵地,由阿萨姆团B连连长阿尔伯特·卡里斯坦少校统一指挥。

傍晚,温斯坦利的B连和卡里斯坦的阿萨姆部队交换了阵地。在替换B连的时候,这支阿萨姆部队因为日军狙击手的狙杀,至少损失9人,连阿萨姆团的詹姆斯·阿斯库少校也在路经守军司令部时,被一颗狙击子弹射杀。斯泰因和克莱兰的两个排分别在居馆区左右就位,当时阵地周围都是交战双方留下的尸体。

黄昏时分,日军再次组织步兵攻击,这一次不仅有手榴弹,而且使用了多挺机枪支援。阿萨姆团和地方部队在耶萨米和科希马山岭之前的战斗中,已经证明了他们的战斗力并不比英国正规军逊色,掷出的密集手雷照样让日军无功而返。

卡里斯坦少校的这支阿萨姆混编部队,在居馆区阵地一直坚持了5天。阿萨姆团1营的英军2英寸轻迫击炮在战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炮手们将射角调到最大,弹着点就能够控制到阵前20米的位置,日军要突破这道弹幕,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人员伤亡代价。约特索玛印军24山炮团的火炮支援也一如既往地精准和及时。英印军的远程和近程炮火杀伤力非常大,形成了一道几乎不可逾越的火墙。而日军经过多日进攻战的消耗,一线步兵损失惨重,不得不改变大举正面进攻的战术,将部队化整为零,运用小股部队使用更多更灵活的渗透,尝试突破阿萨姆部队的防线。但日军无论怎样变化战术,阿萨姆部队的哨兵吸取了西肯特郡团4营的前车之鉴,警惕性极高,一旦发现日军的踪迹,轻武器,手雷和2英寸迫击炮反应速度极快,直接就是一顿暴打,令日军却步。

【未完待续……】

来源:明潭暗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