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童话照进现实,为何观众却“想逃”?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6 10:25 3

摘要:3月21日,由动画长片改编、耗资高达2.7亿美元的真人电影《白雪公主》全球上映,截至目前全球票房仅为2亿美元,IMDb评分低至1.6,可谓从票房到口碑全面崩盘。

3月21日,由动画长片改编、耗资高达2.7亿美元的真人电影《白雪公主》全球上映,截至目前全球票房仅为2亿美元,IMDb评分低至1.6,可谓从票房到口碑全面崩盘。



迪士尼公司的真人版动画电影翻拍之路由2010年上映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开启,该电影斩获10.25亿票房以及两项奥斯卡大奖。此后《沉睡魔咒》《灰姑娘》《美女与野兽》《黑白魔女库伊拉》等影片,在保留原作剧情的同时进行时代性改编,均受到一定好评。但是近年来情况急转直下,《花木兰》因文化误读惨遭滑铁卢;《木偶奇遇记》直接跳过院线登陆流媒体;《小美人鱼》陷入选角争议与票房疲软……曾经所向披靡的迪士尼真人版动画电影,为何逐渐失去了它的“魔法”?



人物难评,立体躯壳难调众口之鲜


于真人版动画电影而言,演员的选角在筹备阶段就会引发观众的大规模讨论。将政治正确作为“免责声明”已经成为近几年迪士尼真人版动画电影的常规操作,从黑人小美人鱼到拉丁裔白雪公主,仅仅简单粗暴地将“拥抱多元价值观”作为唯一选角标准,并不能让网友买账。


《小美人鱼》中黑人选角的舆论风暴导致影片在播出前遭到观众的反对,不少观众直接用“水鬼”“比目鱼”“鲇鱼精”等极具侮辱性的词汇评价爱丽儿,更有观众认为这是对黑人的反向抹黑。



此次《白雪公主》则让拉丁裔演员瑞秋·齐格勒演白雪公主,改变了原版因肤色雪白而得名的设定,转而以白雪公主出生在雪天作为她这一称号的来源。而盖尔·加朵演的王后嫉妒白雪的美貌,魔镜将内在美作为评价标准得出白雪公主最美的结论,都给人以荒谬之感。迪士尼既想标榜种族多元,又不愿放弃“白雪”的视觉符号,直接导致了观众对角色的“嘲讽”以及叙事逻辑的崩坏。



真人动画电影遭受诟病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人物塑造的空心化。一方面,迪士尼把主角塑造成一个天生的完美偶像,成长弧光断裂。动画版《花木兰》靠智慧与苦练打破世人偏见,真人版却赋予她“天生拥有气”的奇幻设定,当奋斗被简化为“天命所归”时,其抗争便失去了撼动人心的力量。



另一方面,是将反派塑造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人,反派的一切行动目的都是为了毁灭主角。《白雪公主》的大反派新王后是一个天生“纯恨”的角色,在魔镜未说出白雪公主最美前,她杀死国王、搜刮百姓,促使乔纳森到宫殿中偷土豆偶遇白雪公主。得知白雪公主最美后,王后对白雪公主几次三番的刺杀更是成为故事推进以及白雪公主和乔纳森感情升温的催化剂。而王后上述的恶行都是毫无原由的或者说极其幼稚的。



将动画改编为真人版电影,整体上是把一个高度假定性、非现实的乌托邦世界变为具体的现实的成人化世界。想要获得观众认可,既需要在选角色贴合原作,还需要将人物变成三维立体的真人的同时,避免形象的单一和内核的空洞。


创意鸡肋,经典回锅食之无味


动画电影是迪士尼建构超级IP的核心一环,真人动画电影的出现无疑是对动画电影版图的再次扩大。翻拍经典IP具有天然优势,然而前作珠玉在前,翻拍版也更容易受到观众苛刻的要求。若真人版动画电影仅通过套用公式化的剧本或者对动画版逐帧照搬的方式进行改编,缺乏艺术冒险,那么观众的观影期待也不会被满足。


但迪士尼公司改编真人电影的真正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其对公共文本的垄断,维护核心粉丝的忠诚度与粘性并将受众指向文本外的空间——迪士尼乐园以及其他衍生品。因此,迪士尼对动画版的改编往往采用保守策略,讲述正义主角经过重重磨难战胜邪恶反派最终实现“大团圆”的故事。



例如《小飞象》中小象丹波因巨大耳朵被视为怪胎,被霍尔特一家收养并加入马戏团,最终丹波与霍尔特一家联合马戏团的伙伴们,揭露了文德维尔的阴谋,救出丹波母亲使其重回自由;《狮子王》中辛巴、娜娜与荣耀王国的其他动物们打败凶狠残暴的刀疤与鬣狗,辛巴最终救下母亲沙碧拉,夺回荣耀王国,成为新一代狮子国王;《木偶奇遇记》中匹诺曹与蟋蟀吉明尼经历了多次冒险后成功救下了父亲,变成了真正的男孩。这些改编固然不会出错,但是也没有为观众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重复的故事更像是一本本工整的流水账。



虽然近年来迪士尼开始尝试为传统的故事注入现代性,将更贴近社会热点的议题融入经典的童话,但现代价值观的融入也流于工业化剧本创作的一环。


例如《白雪公主》的原版动画已然不符合时代思潮,空洞浮华的宫廷叙事在现代社会未免显得乏味,而真人电影版《白雪公主》虽然让白雪公主打败王后成为领袖夺回王国,但方式竟然是通过“开盒”般地说出所有士兵的姓名来历来感化士兵,最终王后“破防”,自己打碎魔镜后变成灰烬。编剧给予白雪公主领导者的身份,却未曾安排合理的、能够展示白雪公主能力的情节,这种“儿戏般”胜利更是让白雪公主的人设站不住脚。



手握众多经典IP,迪士尼原本可以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动画王国,然而“外形手术式”的改编并未改变动画原先略显陈旧的内涵,反而使真人版动画电影落入“伪现代性”的陷阱。


文明切片,文化拼盘难掩殖民之实


迪士尼真人电影全球遇冷,不仅是创作力的衰退,更是其本土化策略的全面溃败。在“全球IP+地方元素”的公式下,迪士尼试图将经典动画包装成“文化乐高”,却因对异质文化的符号化掠夺、普世价值观的粗暴植入,最终陷入“西方中心主义”与“伪多元主义”的双重泥潭。


迪士尼的本土化始终困在“他者凝视”的殖民视角中,所谓的文化融合更像是单向的文化挪用。动画版《花木兰》对主要人物采用了国画的绘制形式,片中的长城、烽火以及建筑等元素具有中国古典韵味。而真人版《花木兰》在具体中国元素的选择上却不尽如人意,影片将花木兰这一北方人的生活建筑设定为“福建土楼”,将动画版中的花家仙灵、吉祥物小蟋蟀和守护神龙木须合并为“凤凰”这一角色,并且将原本的反派角色匈奴族的单于,替换成拥有高强法力、能够幻化出几千只鹰的邪恶女巫。



影片在人物的妆容上更是呈现了夸张的编排,浓艳的腮红、额头的花黄、粗黑的眉毛看似是在还原,实则是过度夸张。这些细节之处的文化误读令大多数中国观众感到不适,大呼出戏。



无独有偶,主打“异域浪漫”的《阿拉丁》也被诟病为是对中东文明的碎片化掠夺。影片中的“阿格拉巴城”混杂了印度泰姬陵的穹顶、土耳其清真寺的尖塔与摩洛哥市场的装修风格。这种“文化拼盘”暴露了迪士尼对伊斯兰文明的浅薄认知。


动画版《阿拉丁》本就因歌词“他们砍手若偷窃”被批评种族歧视,而真人版电影非但未修正这一争议,反而将阿拉伯社会简化成“残暴苏丹统治下的愚昧世界”,通过更“真实”的视觉呈现加深了负面联想。这种选择性叙事的本质正是殖民话语的延续,迪士尼未将阿拉伯世界视为“有血有肉的精神家园”,而是当作“异域风情的主题乐园”,印证了其宣传的所谓多元化宣言不过是一场“花车游街”式的虚伪表演。



当文化差异被简化为景观猎奇,当地方传统沦为票房市场的提款机,观众的反噬便成为必然。



迪士尼真人版动画电影的溃败,是资本逻辑对艺术灵性的绞杀,更是文化傲慢对多元价值的践踏。当角色成为政治正确的傀儡,当故事成为IP榨取的残渣,观众想逃离的不仅是银幕,更是同质化的工业童话王国。但观众从未拒绝相信魔法,当迪士尼学会停下流水线的轰鸣,聆听每一寸土地上真实的心跳,魔法或许会以另一种形式重生。




— THE END —


作者 | 刘慧娜

主编 | 彭侃

执行主编 | 刘翠翠

排版 | 高嵩昕



来源:影视产业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