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品对外传播的强表达进路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6 10:32 2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对进一步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出了明确要求。推出主旋律国际传播产品,构建有效传播体系,在国际舆论场中形成对中国文化产

作者:王娟 刘书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对进一步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出了明确要求。推出主旋律国际传播产品,构建有效传播体系,在国际舆论场中形成对中国文化产品深层认知的全面传播,宣介中国成就、展示中国形象,成为当下国际传播工作的重心。

中国文化产品是指国内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创作的产品,通常包括文学、艺术、影视产品等。人们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将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感受、认识和审美等转化为具体的文化产品,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这些产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舞台上的亮相越来越常见。近年来,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短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相继登场,以独特的中国文化符号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内在品质和现实风貌。但同时,国际文化传播中也存在显著的“折扣效应”,即传播过程中因受众文化、价值观、认知结构的差异导致信息失真、传播低效,难以引起目标受众的情感共鸣。因此,深入探讨如何在文化产品创作过程中优化内容形式、创新传播手段,使中国文化更好地与外国受众产生情感共鸣,是目前构建多元化对外传播体系的重要任务。

研究目标及方法

本研究基于对来自美国、日本、几内亚、新加坡、法国、巴基斯坦、马尔代夫、马里8个国家的150余名外国人士的调研。在调研对象的选择上,注重从国别、性别、年龄、文化背景、职业等多方面进行差异化考量,他们的职业涵盖教师、医生、商人、大学生(含在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自由职业者等。调研发现,外国受访者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但由于对中国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缺乏深入理解,他们常常只能通过表面印象来认知中国。这就导致中国文化产品在对外传播时不仅面临与其他国际文化产品竞争的压力,还需克服异国观众的文化认知障碍、思想偏差。这要求文化产品多维呈现,更加贴近目标受众的生活体验和审美需求,改变跨文化语境中的刻板印象,以情感共鸣为桥梁来缩短文化距离,使中国文化产品的表达更加富有张力、传播更为高效。

本研究试图达成如下目标:分析受访者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反馈与期待,关注文化传播中的不足之处;收集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直观印象和体验,多角度分析他们对中国文化产品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探讨如何在内容和叙事上更加贴近外国受众的需求,进而提升中国文化产品的创作质量;探寻通过交互体验、情感共鸣降低“文化折扣”的可行性路径,提高中国文化产品对外传播的效能。

中国文化产品国际传播中的局限和壁垒

本研究将首先分析中国文化产品在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的认知障碍以及在内容创新性、参与感、情感表达及传播渠道等方面的不足,进而为多维传播体系的构建指明方向。

(一)文化认知障碍亟待破壁

中国文化产品在跨文化传播中经常面临认知障碍。近四成受访者在访谈中提到,有些中国电视剧、电影、文学产品在其国家传播,有时会因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的差异而引发误解。例如,在中国工作多年的英国籍受访者A提到,他们在观看涉及传统习俗和特有文化符号的中国纪录片或电视剧时,容易因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感到困惑,导致对文化信息的传达停留在浅层。有的产品演绎中国封建王朝的故事,虽原本要表达打破封建思想桎梏的意涵,但其中“男尊女卑”等情节展现时,外国观众会生出疑惑,不知中国现代社会是否仍存在这种守旧现象。这要求创作者在产品表达中提供详尽的文化背景描述和清晰的历史年代阐释,引导外国观众建立正确的文化观感。

就读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的马尔代夫籍受访者B表示,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但知之较少,虽然正在学习汉语,但列举古代文化名人时只能说出孔子和李白。同时,对中国古代文字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比如《论语》中“朝闻道,夕死可矣”,受访者通过字面意思理解为“早上听到对方所在的路线,晚上死了也可以”。但该语句实际含义却是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从中揭示“知”和“行”的关系,并不是真的“去死”。

(二)传统文化技艺需古今联动

中华传统文化和技艺技法是凝聚着中华文明精髓的创造性源泉,也是道德传承和文化思想传播的有力阵地。调研访谈中,六成受访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技艺产品在与现代化生活结合方面有改进空间。尽管书法、陶艺等传统文化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它们的实操应用需要具备极其扎实的基础和底蕴,否则很难得到广泛的使用和传播。上述马尔代夫籍受访者B提到,他欣赏中国的景泰蓝工艺和皮影艺术,但认为这些技艺在现代化运用和推广中存在明显局限性。

外国年轻群体更倾向于看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时尚元素结合的文化产品,这样不仅能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感,还能增加产品的现代吸引力。不少受访者提出,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将古老技艺融入现代设计、科技和日常生活的展示和应用。

(三)互动体验创新应用欠缺

中国文化产品的互动性和参与感相对较弱,这是调研中被广泛提及的不足。当前的文化产品多以静态形式呈现,缺乏深度互动和沉浸体验,这使得受众难以长时间保持兴趣。多名受访者建议,文化传播应更多地引入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造互动式的文化体验。这类技术不仅能让观众“走进”中国的历史场景和建筑,还能参与体验传统节日和习俗。例如,VR项目可以模拟古代建筑的结构,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文化认同感,从而提升产品的国际吸引力。

来自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软件专业的意大利籍留学生C接受访问时表示:“如果有VR项目让我能够在家中体验古代长城的修建过程,我会很愿意尝试。”通过技术手段增强产品互动性和沉浸体验,中国文化产品可以打破传统展示模式的局限,拓宽传播渠道,满足国际观众对深度文化体验的期待。

构建多维精准国际传播体系,做好跨文化调适

具备宏大主题和深厚思想内涵的中国文化产品如何在国际传播中获得“流量密码”,已经成为国际传播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促进中国文化产品价值有效提升的重大议题。这既需要整合全媒体资源,使内容与技术相互支撑,提升资源聚集生产多元化产品的输出能力,也需要提升创作者的跨文化辨识能力,及时转变观察视角和叙事策略,做好跨文化调适,从而构建强有力的多维精准国际传播体系,最大化地实现有效传播。

(一)轻量化表达:动静结合突破文化时空界限

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传播内容,在设定主题时就要充分顾及不同文化群体、国别受众的心理结构和集体情感,要将宏大产品轻量化处理,把可能产生跨文化误解的故事元素进行巧妙制作处理。如何将中国文化庞杂的表述和厚重的思想内涵进行形象化、通俗化表达?漫画、插画等静态文化产品通过图像与文本的结合,或与动画等形式融合,使文化内容更具直观性和故事性。通过视觉叙事与符号表达,突破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其内涵,从而跨越文化和时空的界限,成为更有效的价值输出载体。

比如,《论语》记录了先圣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观,但简单直译成英文、日文、韩文后,多数外国人不能明白其中蕴含的意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创作了原创漫画栏目《Bilingual Sage Wisdom圣贤智慧》,将孔子、孟子生平故事及《论语》中的内容以漫画、动画等形式呈现出来。其中《小壹问道》双语漫画在2023年度山东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2024年4月,借日韩山东周契机,在中英双语版本的基础上,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加推《Bilingual Sage Wisdom圣贤智慧》中日双语版和中韩双语版,得到海外受众的认可。

纵观国际市场,对中国文化产品尤其是国产动画的接受度在逐渐提升。《哪吒》系列动画电影在海外上映,叙事方式上采用了去宏大叙事乃至去异域主义的处理方式,让家庭和个体成为叙事焦点,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语境对阅读电影故事的限制。虽海外票房不及国内,却也反映出国外观众对中国动画这种新颖文化载体的逐步认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在漫画基础上创作出动画作品《孔子智慧》,在国内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流量可观,也被多家海外媒体转载发布。该作品将孔子言行和《论语》文字深度剖析,使受众对儒家文化有了更通透、更深层的认识。对儒家思想等中国本土文化的轻量化处理,体现了文化开放性的发展特征,也进一步展示了传播领域的文化创新。

(二)科技化表达:沉浸场景技术加持主客体互动

交互作用是美国哲学家杜威为颠覆西方传统哲学中主客体分离思想而提出的重要概念。元宇宙带来的现实与虚拟衔接空间正契合该理论,其包含区块链、人机交互、电子游戏、人工智能、网络及运算和数字孪生等六大关键技术。在虚实互嵌的空间中,国际传播的交互智能产品借助技术应运而生。

受众主体性的崛起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技术应用为受众服务的本质属性。元宇宙技术出现后,迅速在传媒业得到应用。早在2022年,齐鲁壹点就将元宇宙技术引入全球“云祭孔”,实现了受众在元宇宙空间里向孔子敬酒、献花、行鞠躬礼等,打造了全球化、全天候的“云祭孔大典”,让儒家文化在多维空间被激活。2023年,齐鲁壹点又推出山东首个元宇宙文化综合社区“壹点天元·鲸鱼座”。“传媒+元宇宙+国际传播”拓展了媒介的边界和深度,推动了国际传播模式创新。

(三)故事化表达:空间视阈下的有趣叙事和思想共融

故事化表达,是借助感性、生动化的故事表达阐述精神、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受众可产生临场感、亲切感,更易于理解、接受创作者所传达的内涵。中国文化产品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可以倚重故事性传播,用中国故事解读中国道路、用平实话语阐述中国精神,精心构建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实现思想共融。

在全球传播环境不断演变的背景下,如何让山东这座“故事富矿”在国际舞台上焕发更强的影响力?讲故事的方式至关重要。学者纪忠慧提出,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需要突破传统的“复述事实”模式,向更具情感共鸣和叙事吸引力的表达方式转变。这意味着,在传播山东故事时,不仅要挖掘山东文化的厚重底蕴,还要通过贴近国际受众的叙事方式,展现山东的文化自信与时代活力。正因如此,自2019年以来,大众报业集团持续推动“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山东分站赛,并连续两年联合主办全国大赛颁奖典礼,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也连续五年承办赛事。通过这一系列实践,山东正在探索如何在全球语境下塑造自身文化形象,让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在国际舞台上讲述更具吸引力的山东故事。

结 语

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的文脉是中国文化产品生产传播的底气,“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是对外文化传播的软实力展示渠道。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分三个层面,分别是认知、价值形成与维护、社会行为示范。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传播效果认定也要从这三方面展开,边反思边提升,沿着破除认知障碍、增加体验式互动、提升观感实效的路径,达成海内外受众思想层面的共融。

无论是通过冷静阐释诉诸理性,还是通过拟剧化叙事诉诸感情,国际传播都需要遵循传播规律、讲究传播技巧,在跨文化交流中构建立体多维的传播体系。其中,创作具有独特价值的正能量文化产品,进一步利用数字技术,拓展多元化的传播渠道,确保文化信息的准确高效传递,都是未来构建中国文化产品对外传播体系的重要策略。

(王娟:大众报业集团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对外传播部主任;刘书昊: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3月号,原标题为《中国文化产品对外传播的强表达进路》。

来源:大众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