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研的浩瀚星空中,有两位从兰州大学走出的杰出女性熠熠生辉,她们用智慧、毅力和对科学的执着热爱,在各自的领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成为了中国科学界的璀璨之星。她们,就是吴骊珠和郑晓静。
在科研的浩瀚星空中,有两位从兰州大学走出的杰出女性熠熠生辉,她们用智慧、毅力和对科学的执着热爱,在各自的领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成为了中国科学界的璀璨之星。她们,就是吴骊珠和郑晓静。
1968年,吴骊珠出生于甘肃天水,成长于兰州,自幼便对科学知识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渴望。1986年,她踏入兰州大学化学系,开启了与化学的不解之缘。在兰州大学的求学时光里,吴骊珠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凭借着优异的成绩,于1990年获得了理学学士学位。
本科毕业后,吴骊珠进入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深造,师从佟振合院士。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她在有机化学专业深耕细作,于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1996年,她被破格提升为副研究员,两年后又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员,这一系列的成就彰显了她在科研上的卓越天赋和深厚造诣。1997 - 1998年,吴骊珠前往香港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与支志明院士合作,这段经历让她接触到了更前沿的科研理念和技术,拓宽了自己的科研视野。
1999年,吴骊珠来到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在这里,她历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超分子光化学实验室主任、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她全身心投入到有机光化学的研究中,长期致力于探索超分子体系中的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她在有机光化学合成和人工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为解决能源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她模拟自然界光合作用系统I和系统II,开发出了高效、稳定、廉价的可见光驱动放氢和放氧催化体系,实现了在没有牺牲剂条件下高效稳定的可见光催化全分解水制氢和放氧,将国际上最高产氢催化转换数提升到1600万,这一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吴骊珠的科研成果丰硕,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等发表论文300余篇 ,并多次应邀在IUPAC等重要国内外学术会议做邀请和大会报告110余次。她担任多个国内外学术刊物编委或顾问编委,为推动光化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在科研领域的杰出贡献,吴骊珠获得了众多荣誉。2001年,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3年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24年7月,她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中国科研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除了科研工作,吴骊珠还热心社会服务事业。她多次走进大学校园、科研院所,为大中小学生及研究生作报告,开展科学普及活动,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为培养未来的科研人才奠定了基础。
1958年5月,郑晓静出生于湖北武汉,她的科研之路同样精彩非凡。1982年,郑晓静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之后在华中理工大学力学系继续深造,于1984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1987年,她在兰州大学师从叶开沅教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从此与兰州大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87年12月起,郑晓静在兰州大学力学系任教,开启了她的教育与科研生涯。1993 - 1995年,她前往美国Kenturky大学和Clarkson大学进行合作研究,这段海外经历让她接触到了国际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技术,为她日后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回国后,1995年起她担任兰州大学力学学科博士生导师,凭借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力学人才。
在科研方面,郑晓静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板壳非线性力学、电磁固体力学、风沙环境力学等多个领域。她在非线性圆薄板方程精确求解以及近似解析求解方法的收敛性等问题上做出了具有终结性意义的工作,被钱伟长等学界同行评价为“是国内外少见的优秀工作”“已处国内外领先地位,是五十年来该课题最完备的一项研究” 。在电磁固体力学领域,她针对复杂电磁场环境下的铁磁等功能结构材料力学行为开展了理论和计算研究,研究成果获得IEEE超导委员会的最佳贡献论文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沙尘暴进入高发期,为了解决国家实际需求,郑晓静毅然转向风沙环境力学研究。她带领团队在甘肃民勤建成风沙流和沙尘暴全方位全场精细观测的野外观测阵列,积累了被国际上称为“独一无二”的基础数据,开创了风沙环境力学这一新的研究方向。她提出的固沙优化方案切实可行且显著降低成本,得以推广示范,为我国的沙漠化防治和生态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她在风沙运动研究方面的工作多次应邀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形成了中国学派,被国家最高奖获得者曾庆存院士评价为“将原有的风沙物理学理论体系向更为合理和准确的方向大大推进了一步”。
郑晓静不仅在科研上成果卓著,在教育和行政管理方面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1996年3月,她担任兰州大学科研处处长;1998年11月,担任兰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07年12月,兼任兰州大学研究生院院长。2009年,郑晓静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12 - 2017年,她先后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党委书记、校长等职务,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9 - 2020年,她担任觅音计划负责人、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等。2020年6月,担任西北工业大学极端力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继续在科研和教育领域发光发热。
郑晓静的科研成果丰硕,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论文1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和科普著作1部。她获得了众多荣誉,1988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1年获“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8年起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年获“周培源力学奖”等;2023年4月位居2023中国品牌女性500强第97位 。
吴骊珠和郑晓静,这两位从兰州大学走出的杰出女性,在各自的科研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她们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科研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也为兰州大学的辉煌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相信在未来,她们将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事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