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明明记得“骑”字之所以读作“qì”,是因为它算作一种专有名词,特指一人一马的呀?放在整首诗里,诵读起来韵律和谐平仄工整,也很贴合历史背景和要表达的意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察觉到,现在很多字的读音跟我们小时候学的都不一样了。
最近我的语文老师朋友偶然跟我谈到:杜牧的《过华清宫》中的第三句“一骑红尘妃子笑”,其中的“骑”读音由以前的“qì”改成了“qí”了!
我明明记得“骑”字之所以读作“qì”,是因为它算作一种专有名词,特指一人一马的呀?放在整首诗里,诵读起来韵律和谐平仄工整,也很贴合历史背景和要表达的意思。
毕竟像“一骑红尘妃子笑”这种语境,用qí的读音讲出来,很容易变成颜色意境。。。
而且读“qì”的时候多作名词,读“qí”则多作动词,既好区分又好记忆,怎么就改了呢?
家长们怕是也很绝望,做学生时被老师指错,当家长了还逃不过
很多年前
VS
很多年后
老师:这个骑字怎么读?
学生:qí
老师:???
学生:我爸妈说读qí
老师:这个骑字怎么读?
学生:jì
老师:???
学生:我爸妈说读jì
这种想哭却哭不出来的感觉是怎么回事?
这还没完,杜牧的另一首诗《山行》中的那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的读音,也从“xia”变成了“xie”,由于是诗词的最后一个字,其读音的更改对整首诗的影响就更大了。
诗歌每句的最后一个字,讲究平仄和韵律,最后一个字的读音对于保持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感非常重要,对比起来“远上寒山石径斜xia”显然比“远上寒山石径斜xie”更有韵味和意境。
除了以上读音的变化外,还有很多古文中的读音也被修改了,像韩愈《马说》中的“一食或尽粟一石”里面的“石”字,之前教的是“dan”现在却变成了“shi”,看似是越改越简单了,实际上却是把旧版教材的使用者们给忽悠了,好像十几年的书都白读了,毕业几年后发现,学的知识都成了错的。
还要被孩子质疑:爸爸妈妈连怎么连简单的字都不会读。作为家长,甚至都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解释明白教材的变化,因为很显然,在很多低龄段学生的心中,教材是不会更改的。
图源水印
我到现在都记得小时候因为把藤蔓(wàn)写成藤蔓(màn)被老师打的叉,结果现在无论是电视剧台词还是有声读物,所有的发音都是蔓(màn)!
那我当年被扣的分算什么?
马伯庸老师也对此发表过意见:哎!
然而,当你专门去搜索相关报道时,就会发现字音被修订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在2019年的时候,中国播音主持网就科普了很多被修订的读音。
古人可能怎么都没有想到,自己费尽脑细胞写出来的押韵就这么变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如今用输入法打原音已经打不出来了,打shuāi才能把这句话联动出来,可想而知平时打错这个字的人有多少,连输入法的大数据都不得不屈从了。
这下也好,大家不用特意去记,因为平时就是这么打的……
只是将这些字音改成这样,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教材的主编温儒敏在2024年再次作出了回应,首先肯定了教材的修改是参照国家语言文字相关法规来执行的,其中有一条“注音一律使用普通话音”,也是很多字修改读音的主要原因。
其次,针对“斜”字的读音,主编给出的解释是:朗读诗歌时,依旧读xia也不能算错,教材会参考家长们的建议,特别标注“旧读一作xia”,来避免争议。
其实有很多我们接受不了的字音,在很多年前就已经作了修订。这个对比1985年的审音表和2016版的修订稿就能看出来。
比如这几个1985年版就已经改变的读音:凿záo(统读)、骑qí (统读)、呆dāi(统读)…
也的确有一些字的读音,是在2016年修订稿中才改变的。至于大家能不能接受,就见仁见智了。
1985版,粳jīng(统读)——2016版,粳gēng(统读)
1985版,荨qián麻;荨xún麻疹——2016版,荨xún(统读)
说到底,语言本就是一种工具,工具就是会随着人们的使用习惯而不断更新的。
比如戛(gā)纳,原本“戛”只有jiá这个读音。当“工具”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自然就会被改良。所以2012版(第六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将gā这个音收入了其中,专用于“戛纳”这个词。
但是,对于一些古语来说,如果只是我们的使用方法错了,应该是去学习正确的发音和用法。而不能因为错的人太多,变成了对的人反而要迁就错的人。毕竟人类最大的长处就是拥有学习的能力,“不能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就把大家都变成“文盲”啊,随意修改字音,才是对文化最大的不自信!”
尤其是当我们看到一些本应郑重认真对待的声明文本,都错字错词病句满篇,重灾区还是“的地得”“再在”“那哪”这种最基础的文字用法时,更不应该迁就改进。
毕竟,你的cp真的不行和你的cp真得不行,它能一样吗?
…………
即可获取更多广州玩乐攻略
/
来源:子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