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民调机构OpinionWay为“按需发薪”平台Stairwage所做的一项最新调查,63%的法国员工表示,他们希望能在每月多次领取已获得的部分薪资。在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中,这一比例甚至高达75%。
巴黎5月5日(许清如)法国的工资支付方式正面临一场潜在的变革。长期以来,“月底一次性发薪”几乎成为不成文的规范,但如今,这一模式正在被重新审视。
【薪资改革新风向:月底发工资将成过去?六成法国人希望按需领取薪水】
根据民调机构OpinionWay为“按需发薪”平台Stairwage所做的一项最新调查,63%的法国员工表示,他们希望能在每月多次领取已获得的部分薪资。在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中,这一比例甚至高达75%。
“这反映了薪资支付方式正面临一次深层次的社会变革,”Stairwage创始人扬·勒弗洛什(Yann Le Floch)分析道。“员工希望获得更大的财务灵活性。”在当前高通胀与生活成本持续上涨的背景下,这种需求显得尤为迫切。
如今法国的工资按月发放制度始于1970年代,是当时总统乔治·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为改善工人生活条件而推动的政策改革成果。在此之前,许多工人是按照小时或工作量领取工资。
现行制度下,员工若在月中有资金需求,可以在每月15日后请求领取“工资预支”(acomptes sur salaire),通常为当月工资的一半。这种预支不同于“薪资预付款”,因为它针对的是已完成的劳动报酬,而非对未来工作的预付款。
尽管工资预支在法律上是一项权利,但实际上,很少有人真正使用这一机制。一方面,传统流程繁琐;另一方面,一些员工担心此举会给雇主留下“经济困难”的印象。
为简化流程并应对员工日常生活中的流动性需求,近年来多款薪资管理应用应运而生,比如Stairwage、Rosaly、Spayr和NessPay。这些平台可以让员工通过手机即时领取部分已获得的工资,操作更加灵活且无需繁杂手续。
不仅是技术公司注意到了这一需求,法国政界也开始行动。执政联盟“一起!”(Ensemble)巴黎地区议员让·劳苏克(Jean Laussucq)即将再次提交一项经过修订的法案,建议放宽工资预支的频率和金额限制。
“我是在上次议会选举期间真正了解这个议题的,”劳苏克说。“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薪资灵活性的期待非常高。”他强调,月薪制仍将是基本规范,但建议政府可以通过法规设定每月更多次的预支可能,且每次领取的金额可以小于所对应的劳动价值。
他指出,工资预支的低使用率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性浪费——法国人每年因银行透支支付的利息高达70亿欧元。如果能让人们更早支配自己已经挣到的钱,就可能减少对消费信贷或透支的依赖,从而减轻财政压力。
早在2024年10月,来自右翼共和党(LR)的阿摩尔滨海省(Côtes-d’Armor)地区议员科伦坦·勒富尔(Corentin Le Fur)也曾提出一项类似议案,主张允许雇主与员工在合同中协定工资按半月甚至每周支付。他的法案提议,员工可在每月的7日、14日和21日领取工资,即变相实现“按周发薪”,且无需提供理由。
目前不少员工由于不了解权利,或担心被贴上“经济拮据”的标签而羞于请求工资预支。未来,如果议会通过新法案,或将彻底打破这一顾虑,让员工更有尊严地管理自己已赚得的劳动收入。
【法国政府拨款1亿欧元吸引外国科研人才,力图打造“科研避风港”】
在全球科研格局面临剧烈动荡的背景下,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于本周一在巴黎索邦大学(université parisienne de la Sorbonne)召开的“选择欧洲科学”(Choose Europe for Science)峰会上宣布:法国将通过“法国2030”国家投资计划,额外拨款1亿欧元,以吸引来自全球的优秀科研人员落户法国,或至少在欧洲开展科研工作。
这一决定,是对当前国际科研环境变化的直接回应。尤其是在美国削减科研经费、收紧签证政策,特别是气候与医学研究领域预算大幅缩水的背景下,马克龙呼吁欧洲必须成为“自由科学的避风港”。
“面对这些威胁,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欧洲必须接纳那些希望在自由环境中研究、教学、生活的科学家及其家庭。”马克龙在峰会上发表演讲时强调,并提出了“索邦呼吁”:“所有热爱科学、捍卫自由精神的人,请来欧洲。”
他还直言:“没有自由的科学,我们就会失去西方自由民主的核心。”
此次峰会汇聚了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众多欧洲研究部长及高校代表。马克龙借此强调,欧洲要借机反转局势,尤其是在美国加大科研限制的当下。“谁能想到,一个如此依赖自由科研支撑其经济体系的国家,会走上这种道路?”他批评美国当前对科研自由的打压,虽未点名,但暗指美国政府的一系列措施。
为吸引这些可能被美国政策“边缘化”的科研人才,法国政府已于四月中旬推出“选择法国科学”平台(Choose France for Science),目前已吸引超过3万次访问,其中三分之一来自美国。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也同步启动了类似计划,以争取更多国际科研力量加入法国科研体系。
法国的这1亿欧元拨款将用于设立新的科研岗位、启动资金、国际交流项目以及高端人才落地配套服务等。据爱丽舍宫透露,该笔资金来自此前“法国2030”计划中尚未动用的储备。
马克龙还明确表达对保护“科学难民”的支持,并表示将推进相关立法。他指出:“由于美国在全球科研中扮演枢纽角色,如果其数据平台与基础设施遭破坏,全球科研将面临关键资源的不可逆流失。”因此,他呼吁欧盟尽快建设或重建关键的全球性科研数据平台,接力承担这些责任。
同时,他也提出欧盟应集中资源,在健康、人工智能、核能、空间探索、气候变化、老龄社会、循环经济、半导体、电子与反虚假信息等“未来十项核心科研任务”上,进行“世纪性投资”。
在马克龙演讲前,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宣布,欧盟将为2025年至2027年新增5亿欧元科研预算,以提升欧洲科研吸引力。
“科学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坚定维护基础科研、开放科研的价值。”她表示。
为此,欧盟将推出为期七年的“超级资助”,并将现有研究人员奖金加倍,力求在2030年前实现科研投资占GDP 3%的目标。
尽管欧洲在科研投入和研究人员薪酬上与美国尚有差距,但冯德莱恩认为,欧洲拥有自由学术环境、稳定资金支持、优良科研基础设施等独特优势,“只要打造良好的接纳机制,欧洲完全可以成为世界科研的焦点。”
她还透露,欧盟正推动将“科研自由”写入法律,并简化科研人员签证与居留流程。“吸引全球最优秀的科学家,就是释放欧洲的最大潜能。”
【“法国已不再有真正安全的地方”引发政界激烈反应】
在一场时长近三小时的访谈中,法国司法部长热拉尔·达尔马南(Gérald Darmanin)直言不讳地指出,当今的法国已不复存在所谓的“安全地带”。他认为,毒品蔓延、治安恶化与社会整体暴力水平上升息息相关。这一言论迅速在政坛引发争议,反对党代表抨击其言论“虚伪”,并指责他对安全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达尔马南于5月4日接受知名YouTube频道《Legend》主持人纪尧姆·普莱(Guillaume Pley)采访。在这期节目中,这位现任司法部长罕见地以较为轻松的姿态,讲述了自己的日常与从政经历,并围绕社会暴力、治安问题发表了引发广泛争议的言论。
“今天的法国,已经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他在节目中如此表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就连最偏远的乡镇如今也出现了可卡因和大麻的踪影。过去,毒品问题或许只存在于大城市或地铁里,但如今它已经全面扩散,像癌细胞一样在社会各层蔓延。”
达尔马南认为,毒品带来的暴力已经渗透进法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这种“广泛性”的变化让公众感到尤为震惊。他强调,“这已经不是局部的问题,而是一种系统性的蔓延”。
然而,他的这一观点迅速遭到政界人士的猛烈抨击。极右翼国民联盟(RN)副主席塞巴斯蒂安·什努(Sébastien Chenu)5月5日做客法国新闻资讯台BFMTV时愤怒表示:“这完全是虚伪至极!”他质问道:“达尔马南这些年都在哪?他做财政部长时本可以打击欺诈,这同样是治安问题的一部分。后来他做内政部长,又是史上‘常规化’移民最多的人之一。现在当了司法部长,却在打击毒品上屡战屡败。”
国民联盟议员让-菲利普·唐吉(Jean-Philippe Tanguy)也在新闻资讯台CNEWS/Europe1的节目中直言不讳:“说到底,一个对法国治安恶化负有重大责任的人,如今却反过来说法国不安全了,这是不是太讽刺了?”他认为达尔马南是在为自己担任内政部长时的“灾难性政绩”开脱。
面对此类批评,达尔马南并未正面回应,但他在访谈中提出了解决社会暴力问题的方向: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在治安监控方面。他建议推广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并强调:“如果我们想要一个真正安全的社会,就必须依靠科技。正是通过人工智能与摄像系统的结合,才能有效遏制暴力行为。”
此举再次引发有关个人隐私与公共安全之间平衡的辩论。尽管法国社会普遍支持强化治安手段,但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合法性与滥用风险仍存在巨大争议。
事实上,这并非达尔马南首次因安全问题而陷入争议。今年4月,他曾因“监狱暴力与贩毒组织有关”的言论引发舆论热议。而这次“法国不再安全”的断言,更是将安全议题推向政治争论的风口浪尖。
【图说】
面对欧洲日益恶化的安全形势,法国高级计划委员会(Haut-Commissariat au Plan)提出了四种全面改革国民兵役制的方案,其中包括重新实行青年义务兵役制。
4月10日在法国维埃纳大区(Vienne)失踪的28岁慢跑者阿加特(Agathe)的遗体被找到。“今天进行的尸检尚未确定死因,”检察官在一份新闻稿中说,“正在进行几项补充分析,以继续调查。”据悉,周日晚些时候,一名徒步旅行者在搜索区域的灌木丛中发现了这名年轻女性的尸体。
【国际】
- 谁将成为下一任教皇?菲律宾人路易斯·安东尼奥·塔格莱(Luis Antonio Tagle)是热门人选之一。因为亲近最弱势群体,现年67岁的他被一些人称为“亚洲方济各”。
- 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université californienne Stanford)近日公布了一批前所未有的录音资料,内容为前里昂盖世太保头目克劳斯·巴比(Klaus Barbie)的采访录音。这些录音由一位德国记者于1979年在玻利维亚录制,详细谈及了法国抵抗运动领导人让·穆兰(Jean Moulin)的命运。
来源:旅法华人战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