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活跃于楚考烈王时期(前262-前238年),这位老将堪称楚国最后的防御大师。
活跃于楚考烈王时期(前262-前238年),这位老将堪称楚国最后的防御大师。
前241年五国合纵攻秦时,景阳率楚军担任联军先锋,在蕞城之战中突破秦军防线,直抵函谷关下。
他巧妙利用地形设置伏兵,迫使秦将蒙骜退守关内。
此战虽未取得决定性胜利,却延缓了秦国东进步伐三年之久。
其晚年独守陈城,以两万残兵阻挡秦将王贲十万大军长达四个月,为楚国宗室南迁争取时间。
但因其治军严苛引发贵族不满,最终遭排挤罢官。
本是赵国人,投奔燕昭王后参与乐毅伐齐之战。
前284年他率偏师攻克齐国聊城,首创"围三阙一"战术,故意留出东门缺口,待齐军突围时以车阵截杀,歼敌三万。
前243年以七十六岁高龄挂帅攻赵,在龙泽之战中示弱诱敌,待赵军渡河时决堤水攻,大败赵将扈辄。
但因轻敌冒进,次年遭庞煖反击阵亡。
其军事教材《剧子》十三篇对燕国骑兵战术影响深远。
这位出身黔中的蛮族将领创造了战国最远距离奔袭记录。
前279年,他率三万山地兵逆长江而上,穿越巴蜀险地,远征滇池流域。
在夜郎国境内遭遇瘴气与象兵,发明"火牛冲阵"破解象兵战术,最终建立滇国。
返程时因秦军切断长江通道,就地称王。
其行军路线比霍去病河西之战早百年,但因地处偏远未被中原重视。
被称作"智将之耻"的争议人物。
前275年华阳之战,他故意放弃三城诱使赵军深入,联合韩暴鸢实施反包围,斩首十三万。
此战首创"空心方阵"对抗骑兵冲锋,比罗马战术早两百年。
但其晚年贪图贿赂导致陉山之战惨败,被太史公评为"小智误国"。
鲜为人知的是,他训练出战国首支专业化工兵部队"穴师",擅长坑道作战。
白起副将中唯一善终者。
长平之战时负责截断赵军粮道,发明"移动粮仓"——用牛车装载三十日粮草伴随部队机动。
前258年邯郸围城战,他指挥的砲兵部队首次使用配重式投石机,发射百斤石弹摧毁城墙。
因反对坑杀赵俘与白起产生矛盾,后任蜀郡尉期间改进都江堰分水系统,使成都平原灌溉面积扩大三倍。
济西之战惨败的替罪羊。
前284年率齐军主力对抗乐毅,实际采用弹性防御战术,在黄河沿线五战五退,成功保存二十万有生力量。
但因齐湣王强令决战,在临淄保卫战中用火牛阵重创燕军前锋,后因贵族开城投降被俘。
其"纵深梯次防御"思想被田单继承,用壕沟与拒马结合的战法,使燕军日伤亡达三千人。
伊阙之战的隐形主角。
前293年任韩军主将,面对白起24万秦军,他力排众议将重兵部署在伊阙山南麓,用强弩封锁河谷。
若非魏将公孙喜临阵脱逃,本可形成反包围。
败退时组织"车城"战术,以战车首尾相连阻挡追兵,保存七成兵力。
前275年与芒卯合围赵军时,其重甲步兵方阵正面击溃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兵。
被低估的合纵战略家。
前241年率五国联军攻秦,突破函谷关后采用"蛙跳战术",分兵夺取安邑盐池,导致秦国经济瘫痪三个月。
肥之战中,他指挥赵国车兵与代郡骑兵协同作战,阵斩燕将剧辛。
晚年著《庞煖兵法》提出"五兵并用"理论,强调各兵种配合,比戚继光"鸳鸯阵"早1800年。
但因赵王迁猜忌,其新军整训计划流产。
战国全胜战绩保持者。
前314年率军五十日灭燕,首创"武装游行"战术,通过快速机动瓦解敌方斗志。
垂沙之战中夜渡沘水,用火把绑牛角制造混乱,大败楚军。
最辉煌战绩是前298年攻破函谷关,迫使秦国割让河东之地。
其"因粮于敌"的后勤体系能支撑十万大军境外作战三年,比拿破仑早两千年实现。
但因劝谏齐湣王勿称东帝被疏远,晚年郁郁而终。
暴鸢(韩国)
庞煖(赵国)
匡章(齐国)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