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5日,湖北某年轻女性,因腹痛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肠胃炎。医生给她开了头孢曲松钠,输液数分钟后患者感到呼吸急促并自行拔针,但仍在出现深昏迷。患者最终仍因过敏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于4月20日抢救无效离世。
多巴胺今晨在网络上看见了一起不幸事件,大致如下:
2025年4月15日,湖北某年轻女性,因腹痛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肠胃炎。医生给她开了头孢曲松钠,输液数分钟后患者感到呼吸急促并自行拔针,但仍在出现深昏迷。患者最终仍因过敏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于4月20日抢救无效离世。
家属提供的急诊病历显示,患者就诊前4小时余,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症状,同时伴有发热、心慌表现。经门诊诊断为,腹痛、急性胃肠炎。既往存在左氧氟沙星过敏史。
监控显示:
23:23:患者在一楼治疗室开始输液。
00:35:护士为其换药并输注头孢曲松后离开。
00:39:患者出现身体不适,起身呼喊,但无医护人员在场。
00:41:患者自行拔针后倒在输液椅旁。
患者最终于4月20日经抢救无效死亡。
以上资料来自网络。
其实,类似事件在网络上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在生活中也并非个例。
比如,2018年北京某三甲医院,有一位65岁男性,因肺炎静脉滴注头孢曲松(皮试阴性)。患者在输注头孢曲松5分钟后出现喉头水肿、血压骤降,虽然立即给予肾上腺素,但最终还是因呼吸道梗阻死亡。最后经司法鉴定,认定为头孢曲松导致的 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
又比如浙江省药监局2020年通报过一起头孢曲松的不良反应事件,一名6岁女童,因扁桃体炎输注头孢曲松(未皮试),在用药1分钟后突发面色青紫、呼吸心跳停止,最终抢救无效死亡。后来做了尸检,被认定为过敏性休克所致。
在看见这起新闻报道后,多巴胺觉得有几个问题有必要和大家探讨一下:
1.头孢曲松是什么?
2.头孢曲松为什么会致人过敏或头孢类抗生素过敏的机制是什么?
3.头孢类药物过敏的主要症状有那些?
4.过敏性休克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5.为什么现在头孢类抗生素使用前不再行皮试?
6.该新闻报道中年轻女性患者的死因除头孢曲松所致过敏外,还会不会有其它原因?
7.如果在输液过程中出现过敏或疑似过敏该怎么办?
下面,一一解答:
1、头孢曲松是什么?
头孢曲松在临床上的使用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在一些诊所、社区,几乎无论是呼吸道感染还是消化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甚至根本没有细菌性感染存在的情况下,也会被经常经验性使用。
如果你留意的话,就会发现很多诊所使用的抗生素中,头孢曲松便是最常见的主角。
当然,被广泛使用甚至滥用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医生无指针的使用、患者强烈要求使用、价格相对便宜、迫于条件限制被可替代药品使用等等。
头孢曲松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通过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干扰肽聚糖交联,导致细菌裂解死亡。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效,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包括部分青霉素耐药株)、化脓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包括产β-内酰胺酶株)、淋病奈瑟菌(包括青霉素耐药株)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等,尤其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较高。其长半衰期(6-9小时),可每日一次给药。
总而言之:头孢曲松疗效广谱、长效、组织穿透性好,适用于多种感染。也正是因为使用量大,所以可能会导致更多过敏情况的出现。
2、头孢曲松为什么会致人过敏或头孢类抗生素过敏的机制是什么?
头孢曲松也是头孢,所以它和其它头孢相比,致人过敏的核心机制是相同的,均涉及 β-内酰胺环和侧链结构的免疫原性。而β-内酰胺环是主要过敏原,可与血清蛋白结合形成完全抗原,诱导IgE产生。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区别,那也是在侧链结构上。比如头孢曲松R2侧链的三嗪环,其独特结构,其他头孢少见,所以可能会出现少数患者仅对头孢曲松过敏,而对其他头孢不过敏。
3、头孢类药物过敏的主要症状有那些?
简单的说主要分为三大类:
第一、 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Ⅰ型超敏反应)
这种情况下患者在用药后数分钟至1小时内就会发病,如出现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瘙痒、喘息、喉头水肿(窒息感)、呼吸困难,甚至是低血压、心动过速、过敏性休克(意识丧失、脉搏微弱)等情况。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过敏不一定就是非要出现皮疹、瘙痒,有患者一开始就是胸闷气喘甚至休克、意识丧失。
上文介绍的三例过敏死亡的情况便属于Ⅰ型超敏反应。
第二、非IgE介导的迟发型过敏
这种情况常见于在患者用药后的数小时至数天。临床上有很多患者在用药甚至停药后的数天才出现斑丘疹、固定性药疹、多形性红斑等过敏症状。
第三、 严重皮肤不良反应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用药后1-3周,比较严重的是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 /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患者会出现大片皮肤剥脱、黏膜糜烂(口腔、眼、生殖器)、高热。作为急诊医生,这种情况,多巴胺较少见到。
虽然以上情况都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但作为急诊医生,结合临床实际,多巴胺需要特别提醒大家:无论使用什么药物,一旦出现下面情况,可能便提示严重过敏反应,需立即停药并急救:呼吸困难、气喘严重、血压骤降、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4、过敏性休克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在处理之前,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
第一、不需要等待患者完全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才去处理,真正等到这个时候才采取行动的话可能已经为时已晚。实际上,只要符合以下任一条件即可诊断并治疗:(1)皮肤/黏膜症状(如全身荨麻疹) + 呼吸或循环障碍;(2)接触过敏原后迅速出现低血压或支气管痉挛。
第二、注意ABCDE原则,即Airway、Breathing、Circulation、Disability、Exposure。
用药方面,肾上腺素依旧是一线用药,成人0.3-0.5毫克肌注,儿童0.01mg/kg,最大0.5mg。因为肾上腺素可作用于α1受体使血管收缩以达到升血压的目的,可作用于β1受体以使心肌收缩力增加,也可作用于β2受体以扩张患者的支气管。用法方面,因为肾上腺素肌注后血浆峰值浓度约 5-10分钟,半衰期仅 2-3分钟,所以可以根据情况每5-15分钟重复一次。通常情况下是:“5分钟评估,必要时重复”。还有一点便是,肌注部位以大腿外侧优于上臂,盖因吸收更快,血药浓度更高。
对于过敏性休克患者来说,延迟使用肾上腺素的死亡率是及时给药的数倍。在肾上腺素之后,便是液体复苏、抗组胺药、激素等对症支持治疗。越早发现识别,越早用药,效果越好,否则可能会致死。
5、为什么现在头孢类抗生素使用前不再行皮试?
多巴胺刚工作的时候,所有头孢,尤其是输液前,都是要做皮试的。但也经常遇见下面几种情况:患者以前不存在过敏,现在却是皮试阳性。患者几天前皮试阴性,现在是皮试阳性。患者明明皮试阴性,用药后却出现过敏症状。患者明明只是有一次皮试阳性,但却一辈子不再敢使用头孢。
后来,头孢不再行皮试。临床工作中,也还是经常有患者问:“为什么不皮试了?”但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多数时候只能以不需要皮试几个字来回答患者,而没有多余时间来详细解释。
目前,头孢不再皮试的主要原因如下:
缺乏标准化皮试方法:头孢皮试的阳性预测价值低(假阳性率高),且无国际公认的皮试液浓度。低交叉过敏率:与青霉素的交叉过敏率仅约1%(侧链相似性低时)。循证依据不足:多数头孢过敏并非由IgE介导,皮试无法预测非免疫性反应。国内2021年《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指导原则》指出,无青霉素过敏史者不需头孢皮试,而美国IDSA等指南同样不建议常规皮试。
简而言之,头孢做皮试没有意义,皮试阳性不代表就一定是对其过敏,皮试阴性也不代表就对其不存在过敏。
6、该新闻报道中年轻女性患者的死因除头孢曲松所致过敏外,还会不会有其它原因?
从新闻报道中的表述信息和网络上流传出来的抢救病例看,过敏性休克是存在的,且是排在第一位的致命因素。但在此之外,会不会有其它可能存在呢?
患者的主诉是:腹痛、呕吐、腹泻,同时伴有发热、心慌。经门诊诊断为,腹痛、急性胃肠炎。
多巴胺不敢妄下结论,但若是多巴胺接诊的话,一定要刨根问底搞清楚下面几个主要问题:腹痛的位置,腹痛后位置有无变化、究竟是恶心还是呕吐,呕吐物怎么样、是大便次数增多还是真正的腹泻、发热的规律、心慌的具体情况、既往有无类似情况出现。同时还要搞清楚血压、脉搏、呼吸、指脉样、血糖、心电图、电解质等基本情况。
因为多巴胺就曾旁观或亲自经历过,在胃肠炎症状背后的:急性心肌梗死、爆发性心肌炎、嗜铬细胞瘤破裂、脓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等。
以多巴胺个人有限的经验来看,院内,尤其是急诊室内发生的单纯过敏性休克,虽然病情危重,但真正最后死亡的情况较少,因为总能第一时间被发现处理。或许这和能否被第一时间发现,医疗团能的响应、处理能力等诸多因素有关,但在过敏性休克之外是否存在其它致命因素,依旧是值得商榷的。
如果能行尸检最好,但迫于现实情况,最终能尸检明确死因的案列极少。
7、如果在输液过程中出现过敏或疑似过敏该怎么办?
很多人都会遇见这种情况,正确的应对方法是立即关闭输液器,而非拔针。因为一旦出现严重情况,医务人员再次静脉穿刺,特别是在休克条件下静脉穿刺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其实就是六个字:“停药物,保通路。”
如果医务人员距离较远,应该在大声呼救的同时按下呼叫铃,毕竟如果患者多、环境嘈杂的情况下,医务人员是有可能听不见或反应迟钝的。
当然,对于医务人员来说,还应该记录药物名称、批号及输注时间,保留原药液备查。
以上,只是多巴胺个人对于该事件的一些简单看法,甚至可能有不足之处,主要目的不是评论该事件,而是希望通过这起不幸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知识盲点。
欢迎指正补充。
来源:重症医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