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鼻咽癌是一种好发于鼻咽顶前壁和咽隐窝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属于高发肿瘤。常见症状包括涕中带血、鼻塞、耳鸣、听力下降、头痛及复视等 ,其发病与感染、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相关。由于鼻咽癌发病部位隐蔽,70%以上患者确诊时已是局部区域晚期,治疗难度大。不过,近年来我国在鼻咽
鼻咽癌是一种好发于鼻咽顶前壁和咽隐窝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属于高发肿瘤。常见症状包括涕中带血、鼻塞、耳鸣、听力下降、头痛及复视等 ,其发病与感染、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相关。由于鼻咽癌发病部位隐蔽,70%以上患者确诊时已是局部区域晚期,治疗难度大。不过,近年来我国在鼻咽癌治疗领域取得了众多突破性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放疗技术的革新
放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案,因其大多属于低分化鳞癌,对放射治疗较为敏感。随着科技发展,放疗技术不断革新。福建省肿瘤医院的“鼻咽癌诊疗新技术的系列研究及应用”项目成果显著,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基于精准调强放疗鼻咽癌肿瘤体积预测预后的新方法,发现原发肿瘤体积大于50cm³时,患者生存率与T4期相似,是独立不良预后因素,为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参考。同时,在国内率先构建复发鼻咽癌的精准调强放疗技术体系,使用调强放疗后,无病生存可达65.8%,后遗症发生率降低15% ,相关成果被国际放疗教科书收编。还率先开展局部晚期鼻咽癌及残留病灶的优选治疗技术,对残余病灶精准提升照射剂量,提高了15%的生存获益,被写入《中国鼻咽癌放射治疗指南》 ;开展精准调强放疗联合化疗以及同步放化疗联合尼妥珠单抗靶向治疗新技术,改善了局晚期患者的治疗抵抗。
化疗方案的优化
化疗在鼻咽癌治疗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常与放疗联合使用。传统化疗方案存在诸多问题,如毒副作用大、患者耐受性差等。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团队在化疗方案优化上不断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改写国际指南。1998年国际指南推荐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患者放化疗后接受3个疗程高强度传统辅助化疗,但马骏团队通过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发现该方案不能提高疗效,反而增加毒副反应和经济负担,研究成果于2012年发表于《柳叶刀·肿瘤》,次年被国际指南采纳。之后,团队提出将化疗提至放疗前的诱导化疗方案,并证实其有效性,成果于2016年发表于《柳叶刀·肿瘤》,诱导化疗成为首选化疗时机 。针对诱导化疗三药方案毒性大的问题,团队提出“吉西他滨+顺铂”两药静脉化疗新方案,可显著降低患者远处转移风险,毒副作用较小,研究成果于2019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被国际指南列为首选诱导化疗方案。
免疫治疗的突破
免疫治疗为鼻咽癌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药物,通过激活自身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牵头开展的III期JUPITER - 02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这是鼻咽癌免疫治疗领域首个国际多中心、样本量最大的双盲、随机对照III期临床研究。研究入组289例既往未接受系统治疗的复发转移鼻咽癌患者,对比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结果显示,联合方案将死亡风险降低37%,中位生存期尚未达到,对比化疗组的33.7个月有显著延长;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延长接近3倍,从8.2个月延长到21.4个月;完全缓解率是单纯化疗的2倍,分别为26.7%和13.3% ;中位缓解持续时间是化疗组的3倍,分别为18.0个月和6.0个月 ;还能更快降低EBV DNA拷贝数,且不易反弹。2023年10月,特瑞普利单抗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复发转移鼻咽癌的全线治疗,成为美国首个且唯一获批用于鼻咽癌治疗的药物。
马骏团队还在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方面进行探索,2024年5月发表在《柳叶刀》的研究,探讨在标准吉西他滨+顺铂诱导化疗加同步放化疗基础上加用信迪利单抗治疗高危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发现加入信迪利单抗可提高无事件生存率,虽不良事件较高但可控 ,有望改变治疗指南。2025年,团队首次在152例局晚期鼻咽癌患者中采用诱导化疗后单纯放疗联合12个疗程的纳武利尤单抗,在诱导化疗、单纯放疗、放疗后辅助三个阶段联合使用,该方案使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达到88.5%,相较于既往“诱导化疗后同期放化疗”提高了10.5% ,严重急性毒性发生率降低至40.2%,其中放疗时相的严重急性毒性发生率仅为16.7%,为患者带来“高效低毒、耐受优质”的治疗新选择。
维持治疗的新模式
放化疗结束后,如何降低患者疾病进展风险也是研究重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孙颖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的研究,首次建立鼻咽癌放化疗后使用卡培他滨节拍维持治疗的新模式。卡培他滨是经典化疗药,通过低剂量、长时间口服的“节拍式”给药,可在持续抗肿瘤的同时降低毒副作用。该研究招募406名高危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患者,结果显示,放化疗后使用卡培他滨节拍维持治疗一年,将3年无瘤生存率从75.7%提高到85.3% ,严重毒副作用发生率仅为17%,且卡培他滨维持治疗一年总费用不足五千元,口服治疗方便,患者接受程度高。
精准分型与个体化治疗
实现精准分型,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马骏团队提出“临床分期+分子标签”精准分型策略,通过对患者临床分期和分子特征分析,甄别低危患者,创立“豁免化疗及缩小放疗范围”的新策略,减少毒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针对低危鼻咽癌患者,团队牵头开展单纯放疗对比同期放化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非劣效3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两组生存结果相似,为低危患者治疗提供了更优化选择。
在分子水平研究上,福建省肿瘤医院开发了鼻咽癌免疫治疗新靶点及免疫预后风险模型,发现PNCK是鼻咽癌治疗新靶点,构建CCND1及PRKDC与免疫预后相关的风险模型 ,为筛选免疫治疗优势人群、避免过度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我国在鼻咽癌治疗领域的研究成果斐然,无论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还是维持治疗和精准分型,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进展不仅提高了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还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会有更多创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出现,为鼻咽癌患者带来更多治愈的希望,让我们拭目以待鼻咽癌治疗领域的下一个辉煌篇章。
来源:癌症放疗患者之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