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正坐在村口的石凳上掰玉米,看着刘婶急匆匆地掀开塑料布,把堆在院子里的被褥往外抱。玉米粒掉在地上,我也懒得捡。
村里那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天闷得慌。
连续下了半个月的雨,一大早就听见刘婶在村头喊:「今儿个太阳出来了,被子都能晒干。」
我正坐在村口的石凳上掰玉米,看着刘婶急匆匆地掀开塑料布,把堆在院子里的被褥往外抱。玉米粒掉在地上,我也懒得捡。
其实这两天我心思都不在家里,都在二蔸家。
二蔸是我大哥辈的人,按辈分我得喊他一声二伯。当然,那都是我小时候的事了,现在我们都是中年人了,有些礼数上的东西也就不那么讲究了。
虽说是伯,但二蔸小时候跟我们玩得也挺疯的。他比我大十来岁,总是往村西头的小河里捞些螃蟹回来,跟我们几个小孩分。那会儿他就有点傻气,嘴角挂着傻笑说:「娃儿们,吃吧,河里多着呢。」
吃得我们一群人满嘴流油,他自己就坐在一边,掰一个柿子啃。直到现在,我都记得那个场景——没擦干净的河泥留在他背心脏兮兮的褶皱里,身上总有一股河水和鱼腥混合的味道。
那会儿谁能想到,几十年后的二蔸,会是村里的困难户呢。
我一直记得二蔸结婚那天,村里锣鼓喧天。他娶的是隔壁许家村的姑娘,叫秀娥。秀娥长得不算漂亮,但是干净利索,眼睛又大又亮,像洗过的枣核。婚礼那天,她穿着鲜红的嫁衣,头上的金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当然,后来我才知道,那些金饰都是借的,第二天就还回去了。
二蔸他们成了家,日子过得也算平顺。虽说不富裕,但夫妻感情好啊。二蔸干活踏实,秀娥也勤快。不出两年,他们就有了个儿子,取名江河,说是要像水一样灵活,像江河一样奔流不息。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说快也不快,说慢也不算慢。
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二蔸他爹得了一场大病,花了不少钱还没治好。老人临走前,二蔸借了村里七家八户的钱,最后攒了近十万块,送老人去了省城最好的医院。谁知道钱是花了,但人没留住。
那段时间,二蔸就像变了个人,整天沉默不语,秀娥喊他吃饭,他就摆摆手,拿起烟袋在屋外的石阶上一坐就是大半夜。
村里人都替他们发愁,十万块的债务,对种田人家来说不是小数目。
那年江河刚上小学一年级,整天抱着书包等爸爸陪他读书,但二蔸总是心事重重,有时连看都不看儿子一眼。
临近年关的一个下午,我正在自家院子里剁猪草,听见秀娥来找我媳妇。她眼圈红红的,递过来一个布口袋,里面是件旧毛衣。
「嫂子,这毛衣我织了一个月,本来是要给二蔸的,现在…你帮我收着。我要…要出去一段时间。」
我媳妇问她出去干嘛,她没回答,只是看了看远处在打水的二蔸。
「下雨天,记得帮我看着点他们父子俩。江河还小,怕二蔸照顾不周。」
原来秀娥打算去城里打工还债。这事后来在村里传开了,大家都说秀娥心挺大,撇下家里爷俩不管。也有人说秀娥做得对,家里这么多债,总得有人出去挣钱。
我没发表意见,但心里明白,债务压得他们快喘不过气了。这几年村里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像二蔸这样的家庭,一旦遇到变故,就容易掉进无底洞。
秀娥走的那天,二蔸没去送。他缩在堂屋的角落里抽烟,烟雾缭绕中,只能看见他眼睛里的泪光。
江河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要走,一路哭着追到村口。秀娥蹲下来,把儿子搂在怀里,轻声说:「妈妈去挣钱,等攒够了钱就回来接你。」
我看见秀娥眼里的不舍和决绝,也看见二蔸站在远处的电线杆旁,手里拽着江河的小书包,怎么也不肯走近。
秀娥走后,二蔸的日子过得更糟了。他既要照顾江河,又要下地干活,还得应付前来讨债的人。
那段日子,我经常帮着照看江河。有时,二蔸忙不过来,江河就在我家吃晚饭。小家伙特别懂事,每次都把碗筷洗干净才走。有一次,我发现他偷偷把饭菜包在纸巾里带走,问他干嘛,他说是给爸爸留的。
「爸爸忙着干活,晚上回来没胃口,但我包回去的,他都会吃。」
听得我鼻子一酸。
一个季节又一个季节,秀娥偶尔会寄钱回来,但很少打电话。江河的学校要交电话费,二蔸掏遍全身的口袋,才找出几张皱巴巴的零钱。
我问他:「秀娥在那边还好吧?」
他眼神闪烁:「听说在广东一个厂里,条件还行。」
村里人背后议论纷纷,有人说秀娥在城里过得好,不想回来了;有人说她肯定是遇上了困难,不好意思说。这些话传到二蔸耳朵里,他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干活,头低得更深了。
那年冬天格外冷。江河发了高烧,二蔸背着他走了五里地的夜路,去镇上的诊所。回来时,二蔸的背心都冻透了,脸色惨白。我媳妇连忙给他倒了碗热姜汤,问他:「怎么不打个电话让人来接?」
二蔸摇摇头,掏出手机,屏幕上的电量显示为零。
「没电了,充了一晚上都没反应,估计是坏了。」他苦笑着说。
后来我才知道,二蔸的手机早就停机了,他交不起话费。而那部手机,是他和秀娥唯一的联系方式。
日子就这么艰难地过着。江河上了二年级,三年级,学校的联系簿上,老师总是让家长签字,但从来没见过妈妈的名字。
每到周末,村里的孩子都有爸爸妈妈接送,只有江河,总是一个人拖着书包,慢慢地往家走。
有一天下午,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出门买盐,看见江河蹲在村口的小卖部屋檐下避雨,书包被雨水淋湿了一角。
「叔叔,」他看见我,眼睛亮了一下,「你看见我爸爸了吗?他说今天来接我的。」
我摇摇头,知道二蔸最近在镇上的工地打零工,可能是被雨困住了。
「来,叔叔送你回家。」我脱下雨衣给他披上。
路上,江河忽然问我:「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们了?」
我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我同学都说,妈妈不要我了,才不回来看我。」他的声音很小,但很清晰,「叔叔,你能告诉我实话吗?」
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分不清是雨还是泪。我蹲下来,看着这个才八岁的孩子,心里一阵酸楚。
「你妈妈很爱你,她是去挣钱了,等债还清了就会回来。」
「真的吗?」江河抬起头,眼里带着希望。
「真的。」我点点头,虽然我自己也不确定。
秀娥的音信越来越少,村里的闲言碎语也越来越多。有人说她在城里有了新欢,有人说她出了意外。二蔸从不反驳这些传言,只是埋头干活,晚上就坐在油灯下,一遍遍地看着唯一一张全家福——那是江河刚出生时照的,照片已经泛黄,边角也卷起来了。
我有时会去他家串门,看见厨房里的锅碗瓢盆摆放得整整齐齐,灶台擦得干干净净,就像秀娥还在家里一样。二蔸虽然是个糙汉子,但在这些小事上,却做得出奇的细致。
「二蔸,」我问他,「你跟秀娥还有联系吗?」
他摇摇头,又点点头,表情复杂。「她上个月寄了2000块回来,说在一家玩具厂上班,工资还不错。」
「那她…」
「她说再攒两年,就能把债还清了。」二蔸的声音很轻,像是怕说出来,这个希望就会破灭。
江河在学校学会了画画,他画了很多画,都是一家三口手牵手的场景。他把这些画贴满了墙,有时还会对着画说话,好像在跟远方的妈妈聊天。
有一次,我在他家看见一个日历本,每一天都被画了个叉。我问江河这是干什么,他认真地说:「我在数妈妈离开的日子,等妈妈回来,我要告诉她,我一天都没有忘记过她。」
那一刻,我不得不转身,不让他看见我眼中的泪水。
三年过去了,村里的变化不大,只是多了几户搬出去的,少了几个老人。二蔸的头发白了不少,额头上的皱纹也深了。江河上小学五年级了,长高了不少,但还是那么瘦,像根竹竿。
这一年的春节前,村里通了宽带。李家开了个网吧,江河放学后经常偷偷跑去上网。二蔸发现后,狠狠地骂了他一顿。我正好路过,看见江河哭着跑出来,手里还拿着一张纸。
「江河,怎么了?」我拦住他。
「我…我就是想找妈妈…」他抽泣着,把纸递给我。
那是他在网上查到的一个广东玩具厂的电话号码。
我叹了口气,把江河带回家,给二蔸做思想工作。二蔸坐在门槛上,一根接一根地抽烟。
「你媳妇都走了三年了,总得有个说法啊。」我劝他。
二蔸沉默了很久,才低声说:「她每个月都寄钱回来,从来没间断过。债…已经还了一大半了。」
「那为什么不打电话?」
「手机号换了,我们…联系不上。」二蔸的声音哽咽了,「她只在信里说,等债还清了就回来。」
我看着他通红的眼睛,心里一阵难受。这个倔强的男人,独自扛着家庭的重担,却不愿让人看见他的脆弱。
那天晚上,我把江河找来,告诉他我会帮忙联系他妈妈。江河破涕为笑,从书包里掏出一沓信纸。
「叔叔,这是我写给妈妈的信,攒了三年了,你能帮我寄给她吗?」
我接过那沓厚厚的信纸,心里一沉。上面有课堂笔记、画画的草稿,还有歪歪扭扭的字迹:「妈妈,我想你了」、「妈妈,今天我考了第一」、「妈妈,爸爸教我骑自行车了」…
每一张纸都是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思念,每一个字都刺痛我的心。
那年夏天,我找朋友帮忙,联系上了秀娥工作的那家玩具厂。厂里的人说,秀娥确实在那工作,而且干得很出色,是车间的小组长。
我让朋友帮忙转告,让秀娥给家里打个电话。两天后,村里唯一的公用电话响了。李婶匆匆跑来喊二蔸,说有远方的电话。
二蔸跑得比平时赶集还急,江河也撒腿跟上。我远远地看着他们父子俩站在电话亭前,二蔸的手微微发抖,好几次都没拿稳听筒。
那通电话打了很久,村里人都围了过去,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给这家人一点私人空间。隔着马路,我看见二蔸一手握着电话,一手抹眼泪;江河则趴在电话亭的玻璃上,嘴巴一张一合,好像在说「妈妈」。
电话挂断后,二蔸像是变了个人,整个人精神了许多。他主动跟村里人打招呼,还去小卖部买了江河最爱吃的冰棍。
「秀娥说什么了?」我问他。
「她…她说再有半年,债就还清了,到时候就回来。」二蔸的眼睛亮得像星星,「她还说,想给江河买个手机,以后可以经常视频。」
从那以后,二蔸家的电话成了固定的,每周日晚上七点,秀娥必定准时打来。江河总是早早地守在电话亭旁,有时还会带着自己的作业本,想让妈妈检查作业。
村里人都替他们高兴,说秀娥是个有担当的女人,不像有些出去的,就再也不回来了。
转眼又是半年,秀娥说的日子快到了。二蔸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还特意去镇上买了新窗帘,是秀娥喜欢的淡绿色。江河更是兴奋,每天放学就往村口跑,生怕错过妈妈回来的身影。
眼看着到了约定的日子,二蔸家的院子里早早地就贴上了大红的「喜」字。村里人都知道秀娥要回来了,纷纷送来自家种的瓜果蔬菜,说是给秀娥洗尘。
那天一大早,村里的大喇叭突然响了,播放着喜庆的音乐。平时这喇叭只有过年或者村里有红白喜事才会用。
「各位乡亲们注意了,我们村的秀娥同志即将回家,欢迎大家去村口迎接…」村支书的声音从喇叭里传出来,洪亮而激动。
村里人都放下手中的活,三三两两地往村口走。二蔸穿上了那件秀娥出门前给他织的毛衣,虽然已经洗得有些发白,但他穿得端端正正,还特意理了头发。江河更是穿上了新校服,手里拿着一张画满了爱心的纸。
「爸爸,妈妈会认出我吗?」江河仰着脸问。
「会的,妈妈一定记得你。」二蔸蹲下来,帮儿子整理领子,「你长高了,但眼睛还是那么像妈妈。」
我和媳妇也加入了迎接的队伍。说来惭愧,我心里其实有点担心,生怕秀娥已经适应了城市生活,回来会不习惯。但看着二蔸父子俩期待的眼神,我又觉得,无论如何,一家人团聚才是最重要的。
村口的老槐树下,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妇女们手里拿着自家的特产,老人们则坐在树荫下摇着蒲扇,孩子们跑来跑去,整个村子都沉浸在喜悦中。
十点钟,远处传来汽车的轰鸣声。一辆崭新的面包车缓缓驶来,车上挂满了彩带和气球。
「来了!来了!」有人喊道。
车门打开,一个穿着朴素的中年妇女走了下来。她的头发短了,皮肤也黑了不少,但那双明亮的眼睛,还是当年那个秀娥。
在场的人都安静了几秒,然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秀娥站在那里,有些拘谨地笑着,目光在人群中搜寻。当她看到二蔸和江河时,眼泪瞬间涌了出来。
「秀娥…」二蔸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
「妈妈!」江河冲了过去,投入秀娥的怀抱。
秀娥紧紧地抱住儿子,泪如雨下。她一只手还提着一个沉甸甸的布袋,里面不知装了什么。
二蔸也走了过去,站在一旁,不知所措。秀娥抬头看着丈夫,伸出手。
「对不起,我回来晚了。」她哽咽着说。
二蔸握住妻子的手,眼里含着泪水,却笑得像个大男孩:「你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
秀娥从布袋里拿出一个信封,递给二蔸:「这是全部的债,我还清了。」
二蔸接过信封,手微微颤抖。他打开一看,里面是厚厚一沓现金,还有各种欠条,上面都盖了「已还清」的章。
「这些年,你受苦了…」二蔸的声音哽咽。
「我不苦,」秀娥摇摇头,「厂里的工作虽然累,但老板人好,知道我的情况后,还特意给我加了工资。这三年,我省吃俭用,就想着早点把债还清,早点回家。」
她从布袋里又拿出两个盒子,一个递给丈夫,一个递给儿子。
「这是给你们的礼物,打开看看。」
江河迫不及待地拆开盒子,里面是一部崭新的智能手机。「妈妈,真的是给我的吗?」他兴奋地跳起来。
二蔸慢慢地打开自己的盒子,里面是一块手表,不是什么名牌,但很精致。「你…你还记得啊。」他眼眶湿润。
原来二蔸年轻时一直想买个手表,但家里条件不允许。秀娥出门前,他把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那块旧手表典当了,换了路费给秀娥。
「我记得,」秀娥轻声说,「我记得你说过的每一句话,想过的每一个愿望。」
她转向村里的乡亲们:「谢谢大家这些年对我家的照顾。这些年,我在外面攒了点钱,不多,但我想请大家今天一起吃个饭,热闹热闹。」
村里人都拥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说着祝福的话。有人抹着眼泪,有人笑着拍二蔸的肩膀,还有人帮忙提秀娥的行李。
我和媳妇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家三口紧紧相拥的背影,心里满是感动。
当天中午,村里的大院支起了十几张桌子,摆了一个盛大的宴席。秀娥站在灶台前,熟练地炒着家乡菜,香味飘得老远。二蔸在一旁帮忙,不时递给她需要的调料,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就像秀娥从未离开过一样。
江河穿梭在桌子之间,给每个人倒水,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
席间,村支书举杯致辞:「今天是个好日子,秀娥回来了,一家人团聚了。这些年,二蔸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秀娥一个人在外打工,更不容易。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还清了债务,用自己的坚强维系了这个家。我提议,大家一起为这个勇敢的家庭干杯!」
所有人都站了起来,举起杯子。我看见二蔸悄悄地握住秀娥的手,眼里满是珍视;秀娥靠在丈夫肩上,脸上满是幸福;江河站在父母中间,一手拉着爸爸,一手拉着妈妈,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那一刻,我知道,再多的艰难困苦,也抵不过团圆的喜悦;再长的分别,也割不断血浓于水的亲情。
村里人都哭了,为这一家人的重聚,为这份历经磨难却依然坚韧的爱。
也许是人间最美的风景,莫过于历经风雨后的彩虹。
后来,秀娥带来的那些钱,二蔸拿出一部分在村里开了个小卖部,生意还不错。江河也考上了镇上的重点中学,每天骑自行车往返。秀娥经常站在村口,看着儿子远去的背影,眼里满是骄傲。
有时候,我会在傍晚路过他们家,看见一家三口坐在院子里,二蔸抽着烟,秀娥缝补衣服,江河做着作业。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映出一片温暖的金色。
那天我去小卖部买东西,看见秀娥和二蔸正在整理货架。秀娥笑着对我说:「这三年在工厂学了不少东西,回来正好用上了。」
二蔸在一旁插嘴:「她现在可厉害了,连账本都用电脑记。」
秀娥轻轻拍了他一下,脸上却满是幸福。我买完东西正要离开,看见墙上挂着一张全家福,是秀娥回来后新照的。照片里,三个人紧紧依偎在一起,笑得那么灿烂。
照片旁边,还贴着江河这些年画的那些画,一张张记录着他对母亲的思念。秀娥说,她要把这些画永远留着,提醒自己,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回家的路。
村里人都说,秀娥一家是村里的榜样,用爱和坚持,诠释了家的真正含义。
而我,每每想起那个团聚的场景,心里就会泛起一阵温暖。那天,我们不只是在欢迎一个归乡的游子,更是在见证一个家庭的重生,一段爱的传奇。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有些东西在变,有些东西却永远不会变——比如亲情,比如家的牵绊,比如那些看似平凡却又珍贵无比的幸福瞬间。
来源:张富强聊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