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商业,不止于消费,更在于与文化建立长效共生关系。摘要:烘焙联名、咖啡快闪、宠物友好空间、二次元IP市集……这些活动已是城市生活的“标准配置”,也让商业空间成为一部分人的情绪归属和打卡坐标。
撰文丨miaomiao
编辑丨锐裘
烘焙联名、咖啡快闪、宠物友好空间、二次元IP市集……这些活动已是城市生活的“标准配置”,也让商业空间成为一部分人的情绪归属和打卡坐标。
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上海的一些商业空间悄悄换了玩法,不仅仅围绕吃喝玩乐做叠加,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非遗文化、知识艺术、自然植物与音乐表达这些“内容力”更强的文化内核。从传统剪纸到江边爵士,从花市到诗歌对话,一系列兼具沉浸感与在地性的策展活动在城市中展开。
你可能在浦东前滩偶遇一个融合民族服饰与非遗技艺的生活节,也可能在青浦虹桥看到一系列以剪纸为灵感的当代艺术装置;你或许在杨浦大学路上参与了一场关于“知识艺术”的沉浸式讨论,又或者在徐汇江边随着爵士音乐放松了身心......
这些活动不只是为了消费而存在,它们更像是一种表达——借“文化内核”重新定义人与商业空间的互动方式。
非遗走入城市日常
越来越多非遗技艺不再局限于展馆或节庆舞台,而是走进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商圈与街区。它们不再只是“被观看”的对象,而成为人们可以触摸、参与、共创的文化日常。商业空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正为这些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生长土壤。
五一期间,“剪纸”、“民族服饰”、“手工器物”等元素走进了上海的商业空间,展开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尝试。
江南风物季·玩纸篇
一场剪纸与当代艺术的“纸上实验”
📍青浦区蟠龙天地
在开业2周年的契机之下,蟠龙天地在4月25日至6月15日用一场关于纸艺的实验,为春天的江南叙事增添了新的注解。这也是每年聚焦一项江南风物的“江南风物季”,继“织造篇”后的第二届“玩纸篇”,以“剪纸”为切入点,邀请新锐艺术家陈粉丸进行重新演绎,把非遗文化与商业空间的融合落地做出了新高度。
街区内随处可见粉色为主色调的纸艺艺术作品:烟雨廊桥前的直径13米巨型水上窗花、香花桥上的爱羽流光、水曲桥上的曲水微澜、香花亭的亭亭风笺、四知堂的心愿转盘......使蟠龙天地在视觉层面形成了统一的春日叙事,同时强化了空间的游走性与沉浸感。
除空间装饰外,纸艺元素还融入了艺术展陈、非遗体验与市集等活动内容,包括民间纹样复刻计划“窗花100”、与余德耀美术馆共创的10+场手作工坊以及20+江南风物摊主集结的蟠龙水集等,搭建出了一个可以被漫步、体验、寄托情感的流动空间。
传统剪纸在这里不再只是年节窗花,而成为可以“走进去”的艺术装置。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视觉突破,也让人们意识到:非遗不只是被保护,更可以在现代语境中焕发创造力,成为“未来的文化资产”。
早春非遗生活节
把108位匠人与都市日常连上线
📍浦东新区前滩公园巷 & 晶耀前滩
作为上海的社群型市集“早春乐事集”第26回的特别活动,早春非遗生活节集结了108位生活艺术家,在前滩公园巷及晶耀前滩呈现了一个“活”的文化节场景,通过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展示传统文化的创新魅力。
活动强调“非遗技艺在生活中的创新呈现”,内容包括非遗剧场演出、少数民族文化时装秀、手作工坊、传统茶道展示、地方风物售卖等,不同民族、不同技艺在都市公共空间中展开交流。整场生活节像是一座流动的非遗博物馆,不主打视觉奇观,而是用质朴的方式,与市民讲述“传统如何活在当下”。
活动期间人潮不断,吸引了家庭、年轻人等多类人群的驻足参与,而每个摊位前的停留,都显得耐心又安静。正是这种“不急不躁”的节奏,让非遗真正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日常。
知识赋能社区文化
“知识”不只是高校与讲堂里学习的限定体验,它也在变得轻盈、日常,甚至带有一点社交属性。从AI对谈到诗歌朗读,从青年戏剧到城市议题讨论,知识类内容逐渐走进社区和街区,打造青年表达、公共讨论、文化交流的新据点,在商业空间中形成了新的公共文化氛围,成为商业空间与社区连接的真正纽带。
第三届KIC知识艺术节
让知识成为社区文化的核心表达
📍杨浦区KIC创智天地
比起传统的“市集+演出”模式,KIC知识艺术节选择了一条更内容导向的路径,2025年已是第三届,邀请bilibili、悦悦图书、是光诗歌、Meetu Lab等多家文化品牌参与,以“知识阶梯”、“艺术在场”两大主题串联起40多场跨界活动,覆盖阅读、AI科技、可持续生活、青年戏剧等话题,将大学路街区打造为一座“无界的大学”。
在节日期间,大学路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文化漫游地带”,落地环境戏剧演绎、诗歌艺术展、限时售卖的“大学路人文长街宴”等多重内容。年轻人不仅来这里吃饭拍照,更愿意坐下来参与一场关于诗歌的对谈,或观看一出由学生社团导演的剧作。社区、知识与人,在商业空间中形成了一种有温度的连接。
大学路街区作为本地文化创新场域,进一步强化了“社区文化”与“公共知识”的融合。在市民的广泛参与下,KIC知识艺术节推动着青年文化内容在街区落地。
以花与音乐,重塑空间活力
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商业空间则试图提供更温柔、更开放的情绪出口。无论是街头盛开的花市,还是江边流淌的爵士乐,它们都不再只是点缀式的场景设计,而是成为重新唤醒城市人感知力的文化载体。
植物与音乐成为了连接人、空间与品牌的柔性语言,也为商业空间注入了更丰富的感官体验和情感温度。
东台好市·花语集
百年花鸟市场的城市更新实验
📍黄浦区太平洋新天地
“东台好市·花语集”以“花”为媒,重启了独具市井记忆的老街——东台路。这场市集在即将面世的太平洋新天地举行,不仅是五一假期的赏花活动,更是一场关于城市更新的文化策展。
曾经的东台路花鸟市场“回归”了,但不再只是售卖花鸟,而是与2025上海国际花展联动,在6500㎡的穹顶天幕下、2000㎡户外花园中,设置了70多个摊位,带来超100种时令花卉、80万株鲜花绿植,以及FILA、Gaga Coast等品牌的共创展陈,让百年老街焕发新生。
爵士春天音乐节
江边听爵士的松弛生活
📍徐汇区 GATE M 西岸梦中心
2025「爵士春天」音乐节在西岸梦中心举办,为期三天的假期演出,带来国内外多组爵士音乐人,融合爵士、电子、摇滚、拉丁等多元音乐风格。5月1日特别呈现了由兰蔻策划的“无乐不作”舞台,以女性音乐人主导的阵容开启节日气氛;5月2日推出特别企划《DREAMLAND 筑梦之地》筒仓天台音乐会,将古典乐与工业遗迹融合,呈现沉浸式夜间艺术体验。
整场音乐节的主舞台位于滨江户外场地,营造了开放式、可自由参与的观演体验,舞台前人头攒动,观众们在草地上席地而坐,随节奏轻摆,现场沉浸感十足。结合第三届西岸国际咖啡生活节、潮流快闪与艺术装置等,体现艺术内容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亲和力。
当消费趋于理性,商业空间比拼的不再是热闹程度,而是能否带来深度体验与持续记忆。今年五一的上海商业场景则给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好的商业,不止于消费,更在于与文化建立长效共生关系。
从剪纸、非遗生活,到知识艺术、花与音乐,一个个有文化脉络,激起情绪共鸣的内容,构建起了兼具公共性与在地感的“文化舞台”。它们不只是节庆节点的点缀,更成为商业空间长期吸引人群、维系关系的“精神基建”。
懂得挖掘好内容的空间,也更有可能在未来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回应城市人的精神需求,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生命力。
来源:RQ商业观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