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5日,阳泉市城区义井镇白羊墅村田野里,一架黑色的植保无人机,在“嗡嗡”的轰鸣声中缓慢升空。机身下方,特制的施肥装置均匀地将有机肥撒出,在田间“绘出”一个个“音符”。
4月25日,阳泉市城区义井镇白羊墅村田野里,一架黑色的植保无人机,在“嗡嗡”的轰鸣声中缓慢升空。机身下方,特制的施肥装置均匀地将有机肥撒出,在田间“绘出”一个个“音符”。
田埂上,“飞手”赵波手持遥控器,一会儿抬头看看无人机的飞行路线,一会儿低头瞧瞧遥控器液晶屏幕上的提示,偶尔拨动摇杆,调整飞行路线。
“空中农夫”代替人工播撒肥料,望着眼前省心省力的作业现场,白羊墅村村委会副主任周旭斌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不赖,真是不赖,无人机撒得均匀,密度也合适。”
撒完“肚子里”的有机肥,赵波操控无人机平稳落地。等待其他人装料的空当,他在遥控器上调整参数。“只要圈定好作业区域,再依次设置飞行高度、巡航速度、播撒行距,输入每亩地的施肥量,无人机就能按照设定好的参数,在田间自动完成施肥任务,全程既高效又省心。偶尔飞行有误差,拨动摇杆就能调整。”说话间,赵波没有停下手上的动作。
对于赵波提到的“科技感”,周旭斌点头表示赞同:“与传统人工施肥相比,无人机施肥不仅效率高,还能精准控制播撒数量和位置,让每一寸田都能‘吃’到合适的肥料,有效提高玉米单产。尤其是无人机可以在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作业,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大灵活性。”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除了播撒有机肥,白羊墅村还利用无人机进行播种。“空中农夫”凭借精准作业、高效便捷的优势,为农耕文明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推动农业生产迈向现代化。
来源丨阳泉日报
本文来自【阳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