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知识爆炸、信息迭代的时代,知识呈指数级数增长、查阅检索越来越方便,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更是风起云涌,有人认为单一的知识学习不再重要了,也有人对如何学习充满困惑。
“AI一秒生成论文,孩子还有必要背公式吗?”
“当人工智能能解答几乎所有考题,人类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从‘知识灌输’到‘素养培育’,教育到底该怎么转型?”
在知识爆炸、信息迭代的时代,知识呈指数级数增长、查阅检索越来越方便,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更是风起云涌,有人认为单一的知识学习不再重要了,也有人对如何学习充满困惑。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郅庭瑾 ,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陆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王烽,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建中等专家在《光明日报》教育思想版就“正确处理好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这对重大关系”展开圆桌对谈,认为当机器越来越像人,教育必须让“人”更成为“人”。
以下为论点摘要:
郅庭瑾认为,首先,更需深思“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即什么知识能够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对海量信息予以甄别和筛选,去伪存真,求“真学问”。其次,有意义的“知识学习”不仅是“知道是什么”即学习“事实性知识”,而是一种深度学习,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思辨、整合、转化,掌握“概念性知识”“元认知”,使之内化为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建构个体认知基础。此外,知识获取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呼吁知识学习方式的变革,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人机协同、机器学习的机遇转变学习方式,实现学习的便利化、多样化和深度化,助力主动个性发展。王烽认为,新的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总量在猛增,死记硬背已不可行,也无必要。要改变知识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锻炼思维,注重知识同生活实践、生产实践相联系,让知识“活起来”。李建中提出,如今,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实践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若知识只“限于一隅”,必然对个人发展不利。要成为博雅的人,需要更广泛地从人类文明留下的经典、从其他专业学科、从实践中获取新知,这正是通识教育重要性的体现。马陆亭指出,从实践看,素质教育仍在探索有效的实现模式。“套路化刷题”让本来锻炼思维力的解题成为“条件反射式”的技巧,过于重视片面、窄化的知识学习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做法,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社会对教育的功利性需求仍然普遍存在,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仍然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教育综合改革的艰巨性不容小觑。来源:光明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