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春节,河南许昌的胖东来超市单日客流量突破80万人次,单日营收过亿,远超省内5A级景区的吸金能力。人们拖着行李箱、驱车数百公里涌入这家超市,仿佛在朝圣。在实体零售普遍萧条的今天,胖东来逆势崛起,甚至被冠以“不挂牌的6A级景区”之名。这让我不禁追问:胖东
2025年春节,河南许昌的胖东来超市单日客流量突破80万人次,单日营收过亿,远超省内5A级景区的吸金能力。人们拖着行李箱、驱车数百公里涌入这家超市,仿佛在朝圣。在实体零售普遍萧条的今天,胖东来逆势崛起,甚至被冠以“不挂牌的6A级景区”之名。这让我不禁追问:胖东来最牛的究竟是什么?是极致的服务?是员工的幸福感?还是某种难以复制的文化基因?答案或许藏在商业本质与人性的交汇处。
胖东来的服务早已超越传统零售的范畴,它重新定义了“购物体验”的边界。
细节的魔鬼超市入口提供七种手推车,包括带放大镜的老年车、带安全带的婴儿车;生鲜区配备免费加工服务,切好的水果按甜度排序,海鲜区沥干水分称重;雨天提供一次性雨衣,湿手器解决购物袋难搓的痛点。这些细节看似琐碎,实则直击人性需求:它让顾客感受到被尊重,而非被“收割”。超越交易的情感连接
一位顾客为病母寻找荞麦面未果,员工次日免费送货上门;母婴室配备温奶器、消毒柜,甚至专人协助哺乳。胖东来将服务从“解决问题”升级为“创造感动”,用“情绪价值”取代了冰冷的交易逻辑。正如其创始人于东来所言:“我们不是服务客户,而是与顾客分享生活”。透明化的信任机制
商品标签公开采购价与毛利率,服饰区导购主动劝顾客少买,生鲜区公示农药检测数据。这种反商业常识的透明,恰恰击穿了消费者对“套路”的防备,建立起稀缺的信任资本。
胖东来的另一颠覆性在于,它证明了“善待员工”不是慈善,而是最精明的商业策略。
高薪与尊严:打破零售业的“低端循环”普通员工月薪四五千元,店长年薪五六十万,远超当地平均水平;免费三餐、健身房、图书馆、带薪“不开心假”……这些举措让员工从“生存挣扎者”变为“价值创造者”。对比某些企业“擅自加班罚款5000元”的荒诞规定3,胖东来用真金白银重构了劳资关系的底层逻辑。“家文化”的双面性
每周二闭店、春节连休5天,让员工彻底回归生活;但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一旦曝光,涉事员工可能被直接解雇(后经民主投票改为留岗学习)。这种“恩威并济”的管理,既保留传统“家文化”的温情,又通过制度化避免人治的随意性。从“执行者”到“共创者”
胖东来的服务创新多源自一线员工:比如常年陈列滞销的高价镜头只为展示品类齐全,劝导顾客理性消费的导购话术。当员工真正认同企业价值观,他们不再是机械的“服务工具”,而是商业创新的源头活水。
胖东来的真正壁垒,在于其创始人于东来构建的独特价值体系——一种近乎理想主义的商业哲学。
“非典型企业家”的价值观于东来早年捐钱造航母、大额赈灾捐款、将70%股权收益分配给员工,这些行为与其说是商业策略,不如说是个人价值观的外化。他坦言:“做企业除了赚钱,更要传播‘自由·爱’的精神”7。这种超越功利主义的追求,让胖东来成为商业世界的“异类”。供给侧改革的微观实践
当传统商超沉迷于价格战时,胖东来选择“养鱼两三天再卖”,宁损15%净重也要保证品质;当电商冲击实体店时,它用代驾停车、免费煎中药等“非购物服务”重塑线下价值。这印证了一个真理:消费升级的本质不是价格,而是供给侧的品质与体验革命。“慢扩张”背后的战略定力
拒绝资本绑架,不盲目全国扩张,只深耕许昌、新乡两地。这种“小而美”的战略看似保守,实则暗合零售业的本质——服务质量与规模扩张往往呈反比。正如于东来所说:“企业的价值不在规模,而在创造幸福”。
在许昌百货大楼的玻璃幕墙上,倒映着中国零售业最荒诞的镜像:一边是永辉超市连续五年关店超400家,盒马鲜生遭遇盈利魔咒,沃尔玛中国区利润率持续走低;另一边是胖东来单店年销15亿,坪效是行业均值3倍,员工离职率不足1%。这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胜利,更是对资本异化的革命性突围。
当互联网巨头用算法将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当新消费品牌用营销话术编织消费主义陷阱,当连锁商超用996榨取最后一滴人力红利时,胖东来却把46%的利润分给员工,允许清洁工坐着擦地板,为试吃区配备恒温保鲜柜。这不是简单的"善待员工",而是用制度设计对抗资本对人性的异化。于东来办公室挂着的那幅"扪心自问"书法,恰恰照见了中国企业家集体缺失的商业伦理。
在郑州大学EMBA课堂上,教授们总爱用胖东来挑战经典管理理论:这个拒绝上市、不搞加盟、固守四线城市的区域企业,如何用"反效率"缔造商业神话?
悖论一:高成本创造超效益
为800元茶叶配置万元级紫砂壶体验区,给生鲜区安装百万级新风系统,这些被商学院视为"成本失控"的举措,却让胖东来客单价达到行业均值2.3倍。当盒马把大海鲜做成引流工具时,胖东来却在活鱼池旁放置水质监测仪——这种"过度服务"沉淀出惊人的客户黏性,许昌消费者宁愿排队两小时也要等待补货的丹尼斯草莓。
悖论二:慢扩张催生强壁垒
28年只开35家店,这种"龟速"扩张却让胖东来在每个区域市场形成绝对统治。新乡胖东来开业首日因客流过载被迫歇业,南阳门店用三个月完成当地商超三年客流量——证明真正的护城河不是资本规模,而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信任累积。相比之下,苏宁家乐福的闪电并购、物美集团的资本运作,最终都在胖东来的服务铁幕前溃不成军。
悖论三:去KPI实现高执行
取消销售提成,废除惩罚制度,这些"反管理"举措反而锻造出零售业最恐怖的执行力。当永辉员工为完成指标给蔬菜喷水增重时,胖东来理货员会主动下架切开超过2小时的西瓜。于东来那句"把员工当人,员工才会把顾客当人",撕开了绩效主义温情脉脉的面纱。
在洛阳某商超的帮扶日志里,记录着于东来改造企业的"魔鬼细节":将保安岗亭改造成母婴室,给收银员配发减压握力器,要求管理层每月站8小时柜台。这些看似琐碎的改造,实则是商业文明的重构工程。
1. 利润分配的革命性突破
胖东来的"532"利润分配法(员工50%、发展30%、股东20%)不是慈善,而是精准的人力资本投资。保洁员5500元底薪+2000元服务奖的薪资结构,本质是将人力成本转化为服务溢价。当郑州便利店给理货员开2200元月薪时,胖东来用高出124%的薪资获取了300%的人效提升。
2. 服务设计的降维打击
在胖东来,每个服务细节都是精心计算的商业武器:购物车配置7种车型不是炫技,而是用母婴车日均使用频次倒推出来的精准配置;免费改裤脚服务看似亏本,实则带动服饰品类复购率提升37%。这种将用户体验量化到毛细血管的运营哲学,让标准化服务沦为笑谈。
3. 文化渗透的恐怖控制
晨会上背诵《弟子规》,春节给员工父母发红包,这些"土味管理"背后是文化控制的最高形态。当海底捞用摄像头监控服务员微笑时,胖东来员工会自发组织"找茬小组"——文化认同产生的内驱力,远比制度约束更可怕。
4. 区域深耕的生态霸权
在许昌,胖东来用免费公交接驳车重构城市商业地理,借社区老年课堂培养忠实客群,通过农产品直采掌控供应链命脉。这不是简单的门店布局,而是在区域市场构建商业生态系统。当互联网巨头烧钱做社区团购时,胖东来早已用20年时间织就了密不透风的本地化网络。
2025年的玉石风波,将胖东来推入罗生门。这场看似偶然的舆论危机,实则是两种商业文明的终极对决:当流量经济催生的网红生态遭遇实体商业的价值坚守,当暴力营销碰撞诚信经营,胖东来的困境恰是中国商业觉醒的阵痛。
在帮扶湖南某超市时,于东来要求撤掉所有促销喇叭:"安静,是对顾客最基本的尊重。"这句被业界讥讽为"迂腐"的忠告,却让该店客诉率下降68%。这提醒我们:当所有企业都在用噪声争夺注意力时,真正的商业智慧或许在于学会沉默。
胖东来最牛之处,不在于它多成功,而在于它证明了商业可以不那么残忍。当我们在抖音围观企业家跌落神坛,在知乎争论"福报论"时,许昌百货大楼里那个跪着擦地板的保洁阿姨,用每月7500元工资供儿子读完硕士的故事,或许才是商业文明该有的模样。
结语:站在新乡胖东来顶楼观景台俯瞰,这座被戏称为"6A级景区"的商超里,父母推着婴儿车在图书区漫步,老人在免费茶歇区下棋,年轻人举着网红蛋糕自拍。这个乌托邦式的商业空间,或许正是中国零售业穿越至暗时刻的微光。当于东来在晨会上带着员工高喊"创造幸福"时,他真正喊出了被资本异化的商业世界最稀缺的宣言——我们可以不做狼。#你认为胖东来最牛的是什么?#
来源:天予杜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