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方所,看《巴黎评论》作家手稿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6 12:19 2

摘要:A.S.拜厄特:我写任何严肃的东西时仍然用手写。这不是个微不足道的问题。华兹华斯有个很精彩的说法,“感觉跟着心走”,我想我是带着流到指尖的血来写的,这是一种非常感性的行为。

《巴黎评论》:你开始是用手写的吗?你对打字和电脑文字处理怎么看?

洛丽·摩尔咦,人们还在问这种普通书写、打字、电脑输入相比较的问题?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

A.S.拜厄特:我写任何严肃的东西时仍然用手写。这不是个微不足道的问题。华兹华斯有个很精彩的说法,“感觉跟着心走”,我想我是带着流到指尖的血来写的,这是一种非常感性的行为。

保罗·奥斯特:我一直用手写。[……]笔是一种基本得多的工具,你感觉到词语从你的身体里出现,随后你把这些词语刻入纸页。对我而言,写作一直有那种触觉的特性。这是一种身体经验。

马克·斯特兰德:当我读一首手稿上的诗时,我是在聆听它。当我在打字稿上读它时,我只是在阅读它。因为打字稿的整洁性,一首诗看上去仿佛已经完成了,而我不希望它在成为一首诗之前,看上去已经完成。

马丁·艾米斯:手写稿的流动性是不可比拟的。你把东西搬来搬去,但它们还在原处——意思是,你只不过暗示一种新的可能,但原本的想法还在那里。电脑的问题就在于你得到的东西是没有记忆的,没有出处,没有历史——那个在屏幕中央抖动的光标还是叫别的什么,让你误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你没有。

特德·休斯:手写的关键要素也许是手在写的同时也在画。我知道我非常能意识到书写中隐含的意象感——一种本质的图像语言的潜文本。

聂鲁达:打字机把我与诗歌之间的亲密感割裂了,我的手又让我找回了那种亲密感。

亨利·米勒:单纯敲打键盘的机械动作所带来的手指的触感,都会让我产生很多新的想法[……]从某种程度上说,打字机扮演着兴奋剂的角色。

安·比蒂:在打字机上我每分钟打六十个词,在电脑上肯定可以打八十个词。这在写第一稿时很有趣,因为用电脑打字可以大致跟上我的思路。没有一台电动打字机(哪怕是IBM Selectric)能够跟上我的思路。

伊恩·麦克尤恩:电脑的文字处理更具有私密感,更像是思考本身[……]我喜欢储存在电脑记忆当中那些还没打印出来的文字材料所具有的那种临时性的感觉——就像是个还没说出口的想法。

各位好,这里是简体中文版《巴黎评论》系列编辑部。

继2019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扒了扒《巴黎评论》受访作家的阅读偏好”和2023年的“《巴黎评论》统计学:究竟谁才是真正“作家中的作家”?”之后,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与5家方所书店合作,再次策划了一个新东西:《巴黎评论》受访作家手稿展。

之所以想到做这个,是因为写作方式或介质是《巴黎评论》一直以来极其在意的东西,几乎每篇《巴黎评论》作家访谈里都会有一个固定提问:你用什么方式写作?手写还是打字机?

出于对作家们给出的答案的统计学分布的好奇,我们简单统计了一下简体中文版《巴黎评论》受访作家的写作介质偏好,结果显示:在75位清晰表明自己的写作介质偏好的作家中,有近六成(57%,43位)的作家选择手写,剩下31%(23位)的作家选择打字机,仅有12%(9位)的作家选择个人电脑。具体作家名单如下:

手写派(43位)

杜鲁门·卡波蒂、纳博科夫、雷蒙德·卡佛(手写草稿)、君特·格拉斯(偶尔打字机)、保罗·奥斯特、海明威(主要手写,相对容易部分用打字机)、帕慕克、桑塔格、聂鲁达、威廉·斯泰伦、富恩特斯、阿特伍德、阿摩司·奥兹、托妮·莫里森、石黑一雄、欧茨、威廉·特雷弗(也用打字机)、巴尔加斯·略萨、大卫·格罗斯曼、大卫·米切尔(手写构思)、詹姆斯·鲍德温、V.S.普里切特、伊斯梅尔·卡达莱、多斯·帕索斯(手写前几章,用打字机完成后面部分)、约翰·勒卡雷、A.S.拜厄特、哈罗德·布鲁姆、钦努阿·阿契贝、尤奈斯库、艾丽丝·默多克、塔哈尔·本·杰伦、克洛德·西蒙、J.G.巴拉德、詹姆斯·索特、马克·斯特兰德、马丁·艾米斯、盖伊·特立斯、波伏瓦、玛丽莲·罗宾逊(也用电脑)、毕肖普(写诗时)、奥克塔维奥·帕斯、特德·休斯、菲利普·拉金

打字机派(23位):

凯鲁亚克、亨利·米勒、约翰·厄普代克、加西亚·马尔克斯、德里罗、冯内古特、科塔萨尔、T.S.艾略特、约翰·欧文、威廉·特雷弗(也手写)、哈维尔·马里亚斯、田纳西·威廉斯、海因里希·伯尔、乔治·斯坦纳、朱利安·巴恩斯(打字机写作初稿,手写修改)、威廉·S.巴勒斯、劳伦斯·费林盖蒂、安东尼·伯吉斯、伊舍伍德、毕肖普(写散文时)、珍妮特·温特森、尤多拉·韦尔蒂、约翰·阿什贝利

个人电脑派(9位):

斯蒂芬·金(偶尔手写)、翁贝托·埃科(写作生涯早期手写)、萨拉马戈、达尼·拉费里埃、乔纳森·弗兰岑、杰夫·戴尔、玛丽莲·罗宾逊(也手写)、洛丽·摩尔、安·比蒂

与个人电脑普及后崛起的新一代写作者不同,绝大多数《巴黎评论》受访作家仍习惯手写或使用打字机,个人电脑多在创作定稿后的最终誊录阶段才会被使用。对这些作家来说,纸笔/打字机是一种创作工具,而电脑只是转录工具——二者的最重要差别在于,纸笔/打字机可以完整保留写作者写作过程中的所有书写痕迹(即使涂改也会保留物理痕迹),而个人电脑不能。对写作者而言,这不只是一个你能否在写作过程中有效保存被删减素材以方便后续利用的问题,还涉及一个可能听起来有些玄学的问题:个人电脑写作掩盖了写作作为一种日常身体劳作的那一面。

对读者而言,作家作品是一堆经过编辑排版处理的印刷字,无甚个性可言;但对作家而言,写作不但是精神性的,更是身体性的,它是一种具体的手工劳作,写作者在这一手工劳作中所产出的也远不止文字讯息。举个例子,帕慕克长篇小说《黑书》的手稿是这样的:

布罗茨基组诗《献给苏格兰玛丽女王的二十首十四行诗》的手稿是这样的:

再比如,翁贝托·埃科《玫瑰的名字》的手稿是这样的(这是他为书中人物绘制的肖像):

这些手稿全部出自简体中文版《巴黎评论》系列,是相关受访作家访谈随附的作家手稿图。《巴黎评论》系列出版至今,累计收录作家超过160位,随书收录的作家手稿图也达到了60+幅。媒介即内容,面对这些手稿图,面对本文开篇所引用的作家们关于写作介质的表述(同样出自《巴黎评论》系列),你脑中会自然而然地冒出一个想法:我们可能系统性地低估了20世纪中叶以来写作介质的变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尤其是当你知道有很多作家时至今日还在用打字机+剪刀糨糊写作的时候)

带着这样一种震撼与猜想,也为了推广《巴黎评论》系列,我们开始着手推进这个项目,给这些此前并未受到太多重视的作家手稿一个集中亮相的机会。

去年年底,我们与杭州单向空间合作进行了一次作家手稿展试展,今年我们决定把这件事继续推进下去,首批合作展方是5家方所书店(分别为广州方所、青岛方所、西安方所、成都方所、三亚方所)。

趁着今天世界读书日,我们在此宣布:《巴黎评论》系列与上述5家方所书店合作呈现的“《巴黎评论》作家手稿的艺术——简体中文版《巴黎评论》系列图书+全国巡展”已正式开启。即日起,上述5地的读者朋友已可以在您所在城市的方所书店看到这次特别展陈了,欢迎大家有空时前往一看。

作家手稿是本次展陈的核心内容。此次巡回展,我们精心挑选了近60位《巴黎评论》受访作家的独家手稿图呈现给大家(作家名单请见上图),以便让各位看到写作作为一种“手工技艺”的一面。我们相信,这些手稿将为大家提供一个重新认识这些作家的机会。

右滑查看更多现场照片(供图:各参展方所书店)

然后是作家金句。

作为一个作家访谈系列,《巴黎评论》最不缺的就是作家金句。此次特展,我们特别挑选了十多位受访作家的访谈金句,以单独物料的形式呈现给大家。

然后是部分《巴黎评论》受访作家的访谈现场原声或演绎音频(敬请留意:此次5家方所书店展陈暂不提供此项目)。

在《巴黎评论》创刊早期,作家访谈采访现场尚无录音设备介入,采访者多以两人为一组对受访作家进行采访。两位采访者会现场携带纸笔,同时记录作家的相关回答,事后再比对汇总成一篇完整的访谈,这样费时费力且难免错漏。六十年代,《巴黎评论》开始将录音机引入访谈现场,大大提升了作家访谈的记录整理效率。此后,只要受访作家同意,《巴黎评论》多会对访谈全程进行录音,事后再依据录音整理成文,从而在文字素材之外积累了大量的作家访谈现场原声素材。

和作家手稿一样,这些访谈原音具有弥足珍贵的现场感和“超文字”属性,能让读者在冷冰冰的访谈文字之外,亲耳听到受访作家们在访谈发生时刻的言谈、呼吸和心跳。

本次特展,我们特别设置了“聆听《巴黎评论》”环节,提供凯鲁亚克、托妮·莫里森、罗伯特·弗罗斯特等的《巴黎评论》访谈现场原声片段,以及波伏瓦、琼·狄迪恩等作家的《巴黎评论》访谈演绎音频片段,供有条件的书店在展陈现场播放或扫码在线播放,感兴趣的读者可在观展过程中选择聆听。

敬请留意:限于场地因素,此次5家方所书店展陈暂不提供此项目,我们后续安排。

再然后,是每次《巴黎评论》系列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敲章。

经常参加《巴黎评论》活动的读者应该知道,《巴黎评论》系列共有5枚读者纪念章,颜色各不相同,按款识等级从低到高排序依次为:“巴黎评论员”→“巴黎评论师”→“巴黎评论家”→“巴黎评论王”→“巴黎评论王中王”。

此次特展期间,这5枚读者纪念章将分别值守在5家参展方所书店,供读者敲章之用。纪念章具体分配为:

欢迎这五个城市的朋友到店敲章,成为《巴黎评论》的盖章认证读者。敲章规则各店不一,具体请参考各展陈书店的活动细则。

对于在书店展陈现场购买《巴黎评论》系列的读者,我们准备了两款独家赠品:

1《巴黎评论》受访作家手稿明信片

这是《巴黎评论》系列的保留项目,此次特展,我们特意准备了多达10位作家的《巴黎评论》手稿明信片,供大家选择。大家在展陈现场购买任意一本《巴黎评论》即可获赠1张明信片,明信片数量有限,赠完为止。

2《巴黎评论》logo焕新计划贴纸

这是我们为此次特展特意准备的新东西。“《巴黎评论》logo焕新计划”,顾名思义,就是给购买《巴黎评论》系列的朋友们一个改变书封《巴黎评论》logo的机会。

购买过《巴黎评论》数字编号系列的读者可能注意到了,该系列封面上的《巴黎评论》logo均为黑色,8本书8个黑色logo,看久了可能会感觉单调,这款贴纸就是为有这种感觉的读者准备的:“《巴黎评论》logo焕新计划”贴纸每张含8枚logo,pvc防刮材质,波普风彩色设计,大小可正好贴覆《巴黎评论》数字编号系列书封上的黑色logo,足以让你的8本《巴黎评论》本本与众不同。

这张贴纸也是在展陈现场购买任意一本《巴黎评论》即可获赠,数量有限,赠完为止。

另外,对于在展陈现场购买《巴黎评论·出版人访谈》一书的读者,另有少量《巴黎评论·出版人访谈》限定贴纸(如下)赠送,数量同样有限,赠完即止。

展陈时间和地点

截至目前,全部5家方所书店均已完成布展、开放展览了,各书店展期不一,基本会持续到5月下旬,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各展陈书店具体地址及营业时间如下:

方所西安店(小红书@西安方所)

书店地址:西安市莲湖区星火路22号老城根Gpark商业街区1F-68号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四10:30-22:00,周五至周日10:30-22:30

方所青岛店(小红书@青岛方所)

书店地址:青岛市山东路6号华润万象城B160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四10:00-22:00,周五至周日10:00-22:30

方所成都店(小红书@方所成都店)

书店地址:成都市锦江区中纱帽街8号远洋太古里M层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四10:00-22:00,周五至周日10:00-22:30

方所三亚店(小红书@方所三亚店)

书店地址:三亚市海棠区海棠北路118号三亚国际免税城二期F3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日10:00-22:00

方所广州店(小红书@广州方所)

书店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383号太古汇B1层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日10:00-22:00

展陈意见反馈

各位在观展过程中有任何意见、建议或想分享的东西,均可通过现场观展留言墙二维码(如下图)扫码反馈,也可通过小红书、微博、豆瓣给我们留言,以帮助我们改进和完善这一展陈项目。我们的主要社交账号如下,谢谢大家。祝大家玩得开心。

小红书@巴黎评论 Paris Review

微博@巴黎评论 ParisReview

豆瓣@巴黎评论编辑部

展陈鸣谢

主办: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

策划:简体中文版《巴黎评论》系列编辑部

物料设计:钱珺

特约展陈:广州方所书店、青岛方所书店、西安方所书店、成都方所书店、三亚方所书店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