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其生长过程中常受到多种病害的威胁,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本文将系统介绍大豆常见病害的种类、症状识别及科学防治方法,为种植户提供实用技术指导。一、真菌性病害及防治1. 大豆根腐病(镰刀菌根腐病)症状表现: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初
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其生长过程中常受到多种病害的威胁,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本文将系统介绍大豆常见病害的种类、症状识别及科学防治方法,为种植户提供实用技术指导。
一、真菌性病害及防治
1. 大豆根腐病(镰刀菌根腐病)
症状表现: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初期茎基部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逐渐扩展环绕茎部,导致植株萎蔫死亡。拔起病株可见主根和侧根变褐腐烂,严重时仅剩纤维状维管束。
防治要点:
(1)轮作倒茬: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2)种子处理:选用35%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
(3)生物防治:播种时沟施木霉菌生物菌肥(200kg/亩)
(4)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
2. 大豆灰斑病
症状识别:主要危害叶片,初期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点,后期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
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如垦丰16、中黄13等
(2)清除病残体:秋季深翻土地30cm以上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间隔7-10天喷1次
二、细菌性病害防控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典型症状:叶片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为多角形褐色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茎秆病斑呈条状凹陷,豆荚病斑为圆形凹陷斑。
综合防治:
1. 种子消毒: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小时
2. 农业防治:避免田间积水,合理密植(常规品种保苗1.2-1.5万株/亩)
3. 药剂防控:发病初期喷施20%噻唑锌悬浮剂600倍液
三、病毒病防治体系
大豆花叶病毒病
传播特点:主要由蚜虫传播,种子带毒率可达30%。
识别特征:
轻花叶型:叶片出现轻微黄绿相间斑驳
重花叶型:叶片皱缩畸形,植株矮化
芽枯型:顶芽变褐枯死
防控策略:
1. 选用无毒种子:建立无病留种田
2. 治虫防病:苗期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防治蚜虫
3. 增强抗性:叶面喷施0.1%硫酸锌+0.2%磷酸二氢钾溶液
四、生理性病害管理
1. 大豆缺素症
(1)缺钾症状:老叶边缘黄化焦枯,豆荚发育不良
补救措施:追施硫酸钾(10-15kg/亩)或喷施0.3%磷酸二氢钾
(2)缺钼症状:叶片狭长呈杯状,根瘤发育差
防治方法:播种时用钼酸铵拌种(每kg种子用2g)
2. 药害预防
常见药害类型:
除草剂药害:叶片皱缩、白化
杀菌剂药害:叶缘焦枯
应急处理:立即喷施芸苔素内酯(0.01mg/L)+氨基酸叶面肥
五、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1. 预防为主
(1)选用包衣种子:含噻虫嗪+精甲霜灵+咯菌腈的三元复配种衣剂
(2)平衡施肥:推荐N:P2O5:K2O=1:1.2:1.5的配比
(3)适期播种:5cm地温稳定通过10℃时播种
2. 精准用药技术
(1)植保无人机施药:亩喷液量1-1.5L,添加有机硅助剂
(2)交替用药:不同作用机理药剂轮换使用
(3)安全间隔期:收获前15天停止用药
3. 生态调控措施
(1)田边种植诱集植物:如蓖麻诱杀地下害虫
(2)释放天敌:每平方米释放赤眼蜂50头防治食心虫
(3)性诱剂使用:每亩悬挂3个大豆食心虫诱捕器
六、新型防治技术展望
1. 抗病育种进展: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病毒新品种
2. 生物农药应用:枯草芽孢杆菌B006菌株防治根腐病效果达75%
3. 智能监测系统:基于多光谱成像的早期病害诊断技术
特别提示:
1. 病害诊断要点:注意区分生理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必要时送样至植物检疫站检测
2. 施药注意事项:避开盛花期施药,保护传粉昆虫
3. 抗药性管理:同一生长季同种药剂使用不超过3次
通过以上系统防治措施,结合当地实际发病情况灵活应用,可有效控制大豆主要病害,将产量损失控制在5%以内。建议种植户建立田间病害档案,记录每年发病情况和防治效果,为科学防治积累经验。
来源:农民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