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什么是蓝色恐怖?现在把你的眼睛转向窗外…对,就在此时此刻,在你猛然收缩的瞳孔里,它出现了……事情的起源,是有位网友发了这样一张照片:
文章系转载,非原创作品,原创 刘文瑾 博物
什么是蓝色恐怖?现在把你的眼睛转向窗外…对,就在此时此刻,在你猛然收缩的瞳孔里,它出现了……事情的起源,是有位网友发了这样一张照片:
文案作者:被裁码农躺游天地 拍摄者:小红书up铁合西街东
这张照片击中了很多人的旧日记忆,从而引起共鸣。不过,很多高赞评论都很“负面”:
有人说生理性不适,有人说蓝色恐怖记忆,有人说感觉自己上一条命死在了那里……
还有人说:要素堆砌、单调空虚,有种“核”的感觉。“核”是指梦核艺术(Dreamcore),这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美学风格。该风格通过各种等媒介来展现与梦境、白日梦或噩梦相关的常见元素,会给人带来怀旧、厌倦和困惑感。
中式梦核游戏《无人》图源:游戏官方(非广)
其中“中式梦核”的常见底色,就是破旧招牌与街道、游戏机、老式游乐场等等场景元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就是蓝色玻璃楼房,主打一个无差别攻击所有人的记忆。看到这扇窗,仿佛下一秒就听到了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声音,正在被黄昏稀释成丝丝缕缕。
图源:小红书up铁合西街东
所以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蓝玻璃窗?为什么我们看到它可能会产生恐怖的感觉?
蓝玻璃窗的流行
从八九十年代到千禧年前后,蓝玻璃窗在我国非常流行。流行的原因是因为好看、遮光、便宜、便宜、还是便宜。其实在人类制作玻璃的历史上,彩色玻璃才是主流。数千年前,由于玻璃制作工艺有限,很难清除原料中的杂质铁离子,所以最早的玻璃都是绿色的。透明玻璃?基本不存在。后来向这种杂质玻璃加入添加物,又制造出了棕色玻璃,这也就是为啥啤酒瓶多为大绿棒子和大棕棒子的原因。
我们会用“大绿棒子”指代啤酒
而蓝玻璃的颜色主要来源于钴,18世纪时,化学家通过在玻璃熔体中加入钴化合物(如碳酸钴或氧化钴),制造出了钴蓝玻璃。钴的染色效果特别好,价格也很低。
钴玻璃制品,小时候也很流行图源:Bing
钴蓝色图源:zhongguose
所以物美价廉的钴蓝色遮光玻璃,与绿色、棕色玻璃一起,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铺满大街小巷。
图源网络
在每一个阳光丰盛的午后,蓝玻璃窗会吸收掉其他颜色的光,只透射波长约在400nm~500nm之间的蓝色光线,这种蓝光让人有种说不出的不安感。
光谱波长比较图源:pllight
这种感觉从何而来,难道是因为蓝玻璃太遮光?然而同为遮光玻璃大户的绿玻璃窗、棕玻璃窗,似乎就没给人这么浓重的不适感。所以,蓝色恐怖是……错觉?不,这也许是正常生理反应。
毕加索蓝色忧郁时期的画作
热爱蓝光的“眼中第三者”
关于视觉,许多科普都告诉我们:视网膜中有两种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它们各自含有不同的色素蛋白,能在吸收光线时发生化学反应。视锥里的色素蛋白,擅长感受较强的光线,负责在白天分辨形状和色彩;视杆里的色素蛋白,则擅长感受较弱的光线,负责在晚上分辨形状。
按照通常说法,我们人类等大多数灵长类动物,视网膜中的视锥细胞更多,适合在白天看清东西;而像懒猴、果蝠、灵猫等夜行动物,视网膜中以视杆细胞为主,夜间视力更为发达。不过就在20多年前,科学家们发现了包括人类在内,哺乳动物的视网膜内层上,还广泛存在着第三种色素蛋白——黑视蛋白。
黑视蛋白受体图源:bing
黑视蛋白非常“懒”,它懒得去分辨物体的形状,也懒得去招呼所有的光线。唯一能得到它“垂青”的光,正好处于蓝-绿可视光范围内。黑视蛋白的“懒”和“挑”,是为了担负另一个重要责任。比如说,我们在阳光明媚的大中午不太容易睡着,但是拉起窗帘、光线变暗就容易入睡了。而通过光线变化来激活或暂停身体“睡眠模式”的,是什么呢?没错,就是黑视蛋白。激发黑视蛋白的蓝绿光,如果波长稍微偏长(也就是偏绿),那会产生快速的睡眠诱导。如果波长更短(偏蓝)一些,就会延迟睡眠、保持清醒。黑视蛋白受体细胞被激活后,会把光信号直接输送到脑内的“视交叉上核”。这个区域是我们全身所有昼夜节奏的控制中心。一旦这里受损,人就可能患上昼夜紊乱症。
视交叉上核位置图源:bing
对于昼夜紊乱症,医学上专门有一种针对疗法,就是用蓝绿光进行照射治疗,还挺有效。不过还有个问题:如果蓝光太多,会怎样?
蓝光看太多,真的会抑郁
饱受英语摧残的我们都知道,英语中“blue(蓝色)”就有忧郁的含义。而蓝色让人忧郁的生理机制,还真被科学家发现了。复旦大学的杨雄里团队和翁史钧团队,在Science姊妹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用小鼠做实验,证明在25分钟强光照射下,小鼠被诱导出了急性的类焦虑症状:小鼠对周围的探索欲明显下降、进入开放性场地的次数明显减少,更喜欢潜伏起来。
研究认为,这种照射后的类焦虑症状,主要就是因为黑视蛋白被蓝光所激活,和视杆、视锥没有关系。而且,已知的和焦虑症有关的脑区,基本都会受到黑视蛋白的影响。由黑视蛋白介导的光反应不仅起效快,还具有持久性,实验小鼠的类焦虑症状在照射结束后2小时才彻底消失。
做为对照,机智的研究人员在光照前给一部分小鼠注射了抗焦虑药物。他们发现,带药的小鼠就完全没有这种类焦虑行为,这进一步证明了黑视蛋白与焦虑增加有关。
这就是“蓝色恐惧”的真相?
但上面的实验,只证明了“蓝光”能让小鼠焦虑恐惧,对人类也会这样吗?人脑和鼠脑的细胞类型同源性很高,曾经有研究人员测序了1.6万个脑细胞,将它们分成了75个细胞类型,而这75个类型,全部都能在鼠脑中找到同源。
并且,主要引起焦虑行为的缰核、杏仁核脑区,被认为是“高保守进化型”器官,也就是在不同物种的演化过程中,结构、功能保持高度相似的器官。小鼠的实验结果,对人脑也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也有很多其他权威研究认为,人类大脑中涉及注意力、警觉性和情绪的区域,对 480 nm左右的蓝光(能最大程度激活黑视蛋白的波长)有优先反应。甚至在盲人身上,也检测到了同样的光效应。而在患有季节性情感障碍(SAD)的患者中,蓝光更是增强了后下丘脑对情绪刺激的反应。
甚至我们的瞳孔反射,也和黑视蛋白有直接关系图源:pubmed
综上,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出,为什么我们看到老楼房上的蓝玻璃窗,会瞳孔一震,感到焦虑甚至恐怖了。
多晒蓝光,还能减肥?
蓝玻璃窗带来的不适感,还有两项加成:首先是受当年技术所限,不锈钢、铝合金的窗框往往做得比较粗大,让整个窗户更显笨重。
图源网络
而在这份笨重之上,当年的建筑商还爱在外墙贴满白瓷砖,好家伙,白色和蓝色一对比,蓝色更鲜明、更抓眼球了,于是进一步加重了蓝玻璃带来的不适感,越看越觉得阴暗、幽闭、烦躁……
图源:小红书@铁合西街东
甚至可能觉得,也许那在扇阴暗的玻璃后面,有一个扭曲佝偻的黑影,正在悄悄窥视着我们……
bushi
不吓唬你们了,实际上关于黑视蛋白和蓝光,还有个有趣事儿:在我们的皮下白色脂肪细胞里,其实也广泛存在着黑视蛋白!Nature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把白色脂肪细胞暴露在蓝光下,细胞里的黑视蛋白受体就会被激活,产生稳定的电流。这些电流虽然没到让脂肪滋滋冒油的地步,但确实能够促进脂肪分解、脂滴变小。
蓝光照射下脂滴变化图源:nature
咦,这么一来咱们还跑什么步、节什么食?想减肥,直接拿蓝光灯照着一躺不就行啦?什么时候瘦成阿凡达,什么时候再起来!
来源:知识鉴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