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牛黄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趋势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牛黄为牛科动物牛的干燥胆结石,是中国四大名贵珍稀动物药材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在我国药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牛黄的功效为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
1、牛黄概述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牛黄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趋势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牛黄为牛科动物牛的干燥胆结石,是中国四大名贵珍稀动物药材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在我国药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牛黄的功效为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天然牛黄资源稀缺,可替代性低。目前,市面上主要的牛黄原材料可分为四种,分别为天然牛黄、培植牛黄、体外培育牛黄和人工牛黄。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牛黄产生条件苛刻,牛患病概率低,原材料来源下降
牛黄为牛科动物牛的干燥胆结石(少数为胆管或肝管结石),其形成主要是由于牛的肝脏中受到细菌(如大肠杆菌)的侵染,导致胆道发炎或者是患有胆汁排除障碍,胆汁中的胆固醇、钙盐和胆色素沉淀并凝结,影响正常代谢最终形成粒状物或者块状物。而牛得胆结石病的概率仅有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100万头牛才能产3-4公斤牛黄。按出栏量来看,从2017年开始,我国牛肉出栏量开始迅猛增加,2023年达到5023万头。按存栏量来看,2017年牛肉存栏量是6617万头,2023年牛肉存栏量则达到1.05亿头,大约增长了4000万头,存栏量增长幅度较大,但是牛增速仍然无法满足牛黄需求的快速上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同时,养殖场牛喂以饲料,患胆道疾病的几率小,而天然牛黄的形成一般要5岁以上,10多年的老牛患胆结石的概率更大。目前,国内养牛产业以食用牛为主,一般在1.5-2岁出栏宰杀,而天然牛黄一般出现在年老的病牛体内,产出具有随机性,不具备批量生产的能力。
3、国家放宽对于进口牛黄的限制,或缓解国内供应紧张
此外,为防止疯牛病通过牛黄等用药途径的传播,国家药监局于2000年和2001年相继发布《关于加强牛源性药品进口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禁止药品、生物制品生产中使用疫区牛源性材料的通知》。自2002年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牛源性及其相关药品监督管理的公告》,公告规定我国禁止使用进口牛源性材料如牛黄等制备中成药。
在上游原材料供应紧张的背景下,近几年,天然牛黄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根据康美中药网的数据,2023年6月,天然牛黄的价格已经突破每公斤100万元的大关,截至2024年6月30日,已攀升至每公斤165万元。受此影响,以天然牛黄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随之进行提价。2023年5月5日,片仔癀也曾发布公告称,鉴于片仔癀产品主要原料及人工成本上涨等原因,布片仔癀锭剂国内零售价从590元/粒上调到760元/粒。
因此,2024年7月1日,据国家药监局网站消息,国家药监局会同海关总署起草了《关于允许进口牛黄试点用于中成药生产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提到为加强牛黄(指天然牛黄,下同)进口管理,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对来自于不存在疯牛病疫情禁令国家(地区),且符合我国海关检疫要求和药品质量检验要求的牛黄,允许其试点用于中成药生产。这意味着,国家放宽对于进口牛黄的限制。
但是,《征求意见稿》对进口牛黄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管理办法,如限定牛黄进口申请者的使用权限为“仅限进口申请人自用于相关中成药的生产,不得销售”。同时,其规定试点区域与时限,具体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浙江、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四川、福建、广西等12个省(区、市),时限为公告发布之日起2年。因此,随着进口牛黄在本土市场的应用,或可缓解本土牛黄供应紧张的压力、稳定牛黄市场价格。
4、体外培育牛黄成天然牛黄最好替代,待开发市场空间大
除了进口牛黄替代外,为解决天然牛黄市场供需不平衡问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自1972年以来陆续批准3个牛黄代用品,即人工牛黄、培植牛黄和体外培育牛黄,但由于人工牛黄与天然牛黄各方面差距其远,而培植牛黄无法规模量产,所以体外培育牛黄成天然牛黄最好替代。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体外培育牛黄行业产量约为4.12吨,2017-2022年CAGR为6.69%。
体培牛黄的优势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有650多种中成药制剂处方中含有牛黄及其代用品,其中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含牛黄及其代用品的中成药制剂共有95个品种。23个中药制剂使用牛黄,占比达24.2%,1个制剂二十五味珍珠丸使用体外培育牛黄,1个制剂西黄丸使用的是牛黄或体外培育牛黄。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现阶段,人工合成牛黄总需求量旺盛,国内需求量在500吨左右。在中药领域,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含牛黄及其代用品的中成药制剂中70个中药制剂使用人工牛黄,占比达73.7%,其中牛黄上清胶囊、牛黄消炎片、牛黄蛇胆川贝液和牛黄解毒片等为人工牛黄重点中药产品。因此,未来体培牛黄替代率提升,待开发市场空间大。(WYD)
来源:农村茶花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