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钦老和尚闭关四十九天后说:“念佛有诀窍”,原来就是这四个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6 11:00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资料来源:《楞严经》、《心经秘解》、《高僧大德修行实录》、《佛门修行忌讳录》、《古寺院志》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资料来源:《楞严经》、《心经秘解》、《高僧大德修行实录》、《佛门修行忌讳录》、《古寺院志》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广钦老和尚,民国时期著名高僧,台湾佛教界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在闽南佛门中,提起广钦老和尚的名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老和尚一生苦行,曾多次闭关修行,其中有一次闭关四十九天出关后,突然对众弟子宣说:“念佛有诀窍。”这句话顿时惊动了整个佛门。究竟什么是念佛的诀窍?为何连广钦老和尚这样的高僧也要特意闭关后才能悟得?这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修行智慧?

春末夏初,福建莆田广化寺内,草木葱茏,晨钟初响,惊起寺院前方池塘中的几只白鹭,扑棱棱飞向远方。

院内的老榕树下,几位年迈的比丘正围坐一圈,神情专注地听着中间那位清瘦老僧讲述。此时正是广钦老和尚闭关出来后的第三天,许多闻讯而来的僧人和居士都想一睹老和尚的风采,聆听他闭关所得的心法。

“师父,您这次闭关四十九天,可有什么心得?”一位年轻的比丘恭敬地问道。

广钦老和尚微闭双眼,手中的佛珠缓缓流转,脸上浮现出祥和的微笑:“四十九天,眼不见外物,耳不闻俗声,心中只有一句佛号,倒也悟得些许门道。”

众人听罢,更加专注地注视着老和尚。只见老和尚慢慢睁开眼睛,目光如水般清澈,轻声道:“念佛有诀窍。”

此言一出,在场众人都屏住了呼吸。要知道,念佛法门看似简单,实则玄妙无穷。能从广钦老和尚口中听到“诀窍”二字,实在是难得的机缘。

“师父,请指点迷津!”一位年长的比丘双手合十,恭敬地请教。

广钦老和尚环顾四周,见众人神情专注,便缓缓道来:“我观近年来,许多修行人虽勤念佛号,却总不得力。为何?因为口在念,心不在念;或是心在念,心又不清净。”

“阿弥陀佛!”众人齐声念道,深以为然。

此时,一位面色黝黑的农夫模样的居士跪地叩首,眼中含泪道:“弟子愚钝,念佛二十余年,却总觉得心中杂念纷飞,不得一日清净。每日念佛一万声,却如同嚼蜡,不知滋味。请师父慈悲,指点迷津。”

老和尚慈祥地看着这位居士,轻轻点头:“你且说说,平日如何念佛?”

那居士恭敬回答:“弟子每日早晚课诵,持佛号一万声,有时默念,有时出声。但常常念着念着,心就跑到田里、家里,或是想着明日要做的事情。等回过神来,才发现佛号早已不知所踪。”

老和尚微微一笑:“此乃常态,不必自责。但你可曾想过,为何念佛难以专心?”

居士茫然摇头。

“因为你只知其‘念’,不知其‘方’啊。”老和尚语重心长地说道。

这时,寺院钟声再次响起,提醒众人已是午膳时分。老和尚站起身来,却见众人都不愿离去,仍然目光殷切地望着他。

“罢了,且随老僧到禅堂一叙。”老和尚慈悲为怀,带领众人来到了禅堂。

禅堂内,广钦老和尚取出一卷《阿弥陀经》,轻轻打开,指着其中一段经文道:“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老和尚合上经书,语重心长地说:“经中所言‘一心不乱’,正是念佛的关键所在。但如何做到一心不乱?这就是我闭关所悟的诀窍。”

众人屏息凝神,生怕错过老和尚口中的一字一句。

“念佛的诀窍,就在于...”老和尚正欲说出口,忽然寺院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老和尚的话语。

一位年轻的沙弥慌忙跑进禅堂,跪地禀报:“师父,不好了!寺外有村民带着重病患者前来求医,情况危急!”

广钦老和尚闻言,立刻站起身来:“众生苦难,不可不救。诸位且稍等片刻,老僧去去便回。”

众人虽心中焦急,却也理解救人要紧的道理,只得耐心等候。

老和尚去了约莫半个时辰才返回禅堂。众人见他回来,立刻围上前去,期待他继续之前未完的开示。

“师父,您刚才说念佛的诀窍是什么?”那位农夫居士急切地问道。

广钦老和尚捻动佛珠,看着众人渴求的眼神,微微一笑:“诸位,且听好了。我闭关四十九天所悟得的念佛诀窍,其实就是四个字。”

四个字?众人面面相觑,不知这四个字会是什么。是“一心不乱”?是“都摄六根”?还是“净念相继”?

老和尚看着众人期待的目光,缓缓道出了那四个字......

“都在当下。”广钦老和尚语气坚定而平静,如春风拂面,又如雷霆震撼人心。

“都在当下?”众人低声重复着这四个字,似懂非懂。

老和尚看着众人困惑的表情,意味深长地说道:“诸位可曾想过,为何念佛念了多年,却总不得力?就是因为心不在当下。口里念着‘阿弥陀佛’,心里却在过去未来中游荡。这样的念佛,如何能与佛感应道交?”

那位农夫居士顿时恍然大悟,双手合十道:“师父,弟子明白了。我平日念佛时,心常常想着田里的庄稼,家里的琐事,根本没有把心安住在当下的佛号上。”

“正是如此。”老和尚点头道,“《楞严经》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都摄六根’,便是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摄回当下,专注于佛号;‘净念相继’,便是在当下一念接一念、清净无杂念地持诵佛号。”

一位年长的比丘突然想起什么,恭敬地问道:“师父,《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现前’是否也是指当下?”

“善哉,善哉!”广钦老和尚赞叹道,“正是此意。‘现前’即是当下,念佛人若能在当下与佛相应,虽未往生极乐,心中已有净土。”

老和尚站起身来,走到禅堂中央的佛像前,面对阿弥陀佛像深深礼拜,然后转身对众人说:“诸位且看,这尊佛像,是否在当下?”

众人齐声回答:“是。”

“诸位念佛时,佛号是否在当下?”

众人再次回答:“是。”

“那么,念佛之人的心,是否也在当下?”

众人沉默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念佛时的心,常常不在当下。

老和尚微笑着继续道:“若人能使佛号与心同在当下,心佛一如,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这便是念佛的最高境界——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禅堂内一片寂静,众人都在消化老和尚的话语。忽然,那位农夫居士再次跪地叩首:“师父,弟子还有一疑,如何才能使心安住在当下?”

广钦老和尚慈祥地看着他说:“方法很简单:念佛时,心中要有佛,眼中要见佛,耳中要闻佛,全身心都要沉浸在佛号中。开始时可能困难,但只要坚持,必有所得。”

老和尚转头看向窗外,阳光正好,院内的菩提树叶随风轻舞,发出沙沙声响。他指着窗外道:“看那树叶,此时此刻,不是在想过去,也不是在想未来,就只是在当下随风而动。我们念佛的心,也应如这树叶,安住当下,随佛号而转。”

众人闻言,都看向窗外,心中豁然开朗。

这时,一位年轻的比丘问道:“师父,弟子常听闻‘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是否也是说的当下之理?”

“正是此意。”广钦老和尚颔首道,“一念,即是当下这一念。若能使当下这一念与佛相应,便是一念佛;若能使念念都在当下与佛相应,便是念念佛。所以,念佛的诀窍,归根结底,就是‘都在当下’这四个字。”

老和尚又取出一串佛珠,轻轻拨动着说:“诸位看,这串佛珠,百零八颗,代表断除百零八种烦恼。每拨动一颗,即念一声佛号,心随珠走,珠随手转,手随心动,心随佛念。此时心中若只有佛号,无有他念,便是安住当下。”

众人听得入神,不少人已然泪流满面,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省悟。

“师父,您闭关四十九天,为何只悟得这四个字?”一位年轻沙弥好奇地问道。

广钦老和尚大笑:“四十九天,我就是在体验‘都在当下’的境界啊!一日、二日、乃至七七四十九日,每一天、每一刻、每一念,都安住在当下。久而久之,自然明白这四个字的重要性。”

老和尚环顾四周,见众人或低头沉思,或面露喜色,知道他们已经领会了自己的意思,便说道:“诸位且记住:念佛不在多,在于专;不在久,在于切;不在苦,在于乐;不在他时,只在当下。今日所说,望诸位谨记在心,依教奉行。”

禅堂内,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老和尚身上,形成一圈金色的光晕。众人望着老和尚的慈颜,心中百感交集,只觉得老和尚所说的“都在当下”四个字,如醍醐灌顶,直指人心。

广钦老和尚最后总结道:“念佛法门,看似简单,实则深奥。若能在当下与佛相应,一念净心,即是净土。往生极乐,不在远方,只在当下这一念之间。诸位好自珍重,精进修行,愿我们都能在当下见佛,往生极乐。”

说完,老和尚合掌礼佛,众人也跟着一起合掌,齐声念道:“南无阿弥陀佛!”

这一声佛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清晰、纯净,因为在这一刻,大家的心,都安住在了当下。

来源:渡鹤云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