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溲疏,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据《唐本草》记载,溲疏因“形似空疏,树高丈许,白皮”而得名,其果实“色赤似枸杞子,味苦”,与空疏(杨栌)有明显区别。李时珍在《本草会编》中进一步辨析,指出古人常因名称相近而混淆其与枸杞的差异,实则溲疏属虎耳草科
溲疏,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据《唐本草》记载,溲疏因“形似空疏,树高丈许,白皮”而得名,其果实“色赤似枸杞子,味苦”,与空疏(杨栌)有明显区别。李时珍在《本草会编》中进一步辨析,指出古人常因名称相近而混淆其与枸杞的差异,实则溲疏属虎耳草科,与枸杞科属迥异。其名“溲疏”寓利尿之意,“溲”指小便,“疏”为疏导,暗示其传统药用功能。
溲疏(学名:Deutzia scabraThunb.)是虎耳草科、溲疏属的落叶灌木。高可达3米,小枝中空,赤褐色,幼时有星状毛,老时光滑或呈薄片状剥落。
叶片对生,有短柄,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2-4厘米,先端尖至钝渐尖,基部稍圆,边缘具小齿,两面均有星状毛。
圆锥花序直立,长3-10厘米,花瓣5枚,白色或外面有粉红色斑点,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外面有星状毛。花色多为白色,也有带粉红色斑点的。比如“粉铃铛”初开时颜色最粉,随着盛开,花色会逐渐变淡。花期较长,初夏盛开,花朵洁白,繁密而素净。花期5-6月,果期7-10月。
花型有单瓣和重瓣之分,单瓣品种花开星状,团簇盛开;重瓣品种如“粉铃铛”“罗切斯特的荣耀”则更像是挂在枝头飞舞的精灵,曼妙动人。
蒴果近球形,直径1-3毫米,表面深褐色,具三浅沟及多数白色斑点,疏生浅黄色柔毛或无毛,顶端扁平,横断面可见3室,每室充满黑色种子。
溲疏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贵州等地区。它们多生长在山谷、山坡、岩缝及丘陵低山灌丛中,比如海拔1000-1500米的山谷林缘处。
这种别致的小花。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阴,较耐寒且耐旱。它能适应四季分明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富含有机质、pH值6-8、排水良好的土壤生长较好。
初夏白花满树,洁净素雅,花期较长,适应性强,是常见的园林观赏灌木,可孤植、丛植、群植于草坪、坡地、水畔、山石旁,也可列植成花篱。
其根、叶、果均可药用,性味苦、辛,性寒,小毒,归膀胱、肾、胃经,具有清热、利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发热、小便不利、遗尿等症状。
它主要是以扦插方式繁殖。扦插繁殖极易生根成活,是生产上常用的繁殖方法。如果是播种种子需在10-11月采收,晒干脱粒后密封干藏,翌年春播。当然也可采用压条和分株的方式繁殖。
春末夏初,正值溲疏花期。花量巨大,枝条自然下垂时,白色的小花似满天繁星,种在高处,等到满树花开倾泻而下,就可以欣赏到如瀑似海的盛景。
溲疏跨越千年,从《本经》药典走向现代园林,其名虽古朴,却以洁白花姿与实用性获得很多人的青睐。
来源:金鱼涂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