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赋能春耕,科技助力农业新飞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6 14:15 2

摘要:随着气温回升,大地回暖,全国各地陆续进入春耕时节。从南到北,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与以往不同的是,智能化技术正成为今年春耕的新亮点,为农业生产注入新活力。其中,无人机凭借高效精准的作业优势,在春耕生产的多个环节大显身手。

随着气温回升,大地回暖,全国各地陆续进入春耕时节。从南到北,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与以往不同的是,智能化技术正成为今年春耕的新亮点,为农业生产注入新活力。其中,无人机凭借高效精准的作业优势,在春耕生产的多个环节大显身手。

在浙江平湖市广陈镇,多架载重无人机组成的 “空中运输队” 成为肥料运输的主力军。这些无人机搭载了先进的导航与避障系统,在起飞前,操作员只需通过专用 APP 设定好肥料投放点,无人机便能按照规划航线自动飞行。它们单次载重可达 150 多斤,凭借出色的续航能力,在广袤的田野间往返穿梭,短短几分钟就能将肥料送达田间指定位置。

相较于传统人工运输,无人机不仅大幅提升了运输效率,还避免了人员在泥泞田地中行走的不便,降低了劳动强度。与此同时,在武义县熟溪街道,2000 多亩油菜田也迎来了无人机施肥作业。这里使用的无人机配备了智能喷洒系统,可根据油菜生长状况和土壤肥力,精准控制肥料的喷洒量。操作员将有机肥装入无人机容器后,无人机便能按照预设航线,以固定高度、均匀速度自动开展施肥作业,一天内可完成近 300 亩冬油菜的施肥工作,效率是人工的几十倍。而且,无人机施肥能够保证肥料均匀覆盖,避免了人工施肥可能出现的肥料堆积或遗漏问题,有效提升了油菜的生长质量。

在湖北宜城南洲村的小麦种植基地,植保无人机在北斗导航的精准指引下穿梭于田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一喷三防” 作业。这些植保无人机配备了高分辨率摄像头和传感器,在飞行过程中,能实时监测小麦的生长状况和病虫害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区域,无人机可立即调整作业参数,对病虫害区域进行重点喷洒。

同时,北斗导航系统确保无人机在作业时保持精准航线,相邻两次喷洒之间的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既保证了农药喷洒的全面性,又避免了农药的浪费,助力小麦田间管理迈向智能化、机械化。宜城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别兆清介绍说:“无人驾驶技术让作业更加智能高效,目前春季订单托管面积已达 20000 亩,其中 3000 亩已开始作业。”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植保无人机总量近 20 万架,年作业面积突破 21 亿亩次,已成为春耕春管的重要力量。无人机的广泛应用,不仅显著提升了春耕生产效率,还为农业的绿色、精准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农业机械相关企业超249.8万家。其中,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15.8万余家,从企业注册数量趋势来看,近五年间,农业机械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并在2024年达到顶峰。从区域分布来看,山东省以超过25.8万余家的农业机械相关企业数量位居首位,占全国企业总数的10.34%。排在其后的是安徽省、河南省、吉林省和河北省,分别为16.6万余家、14.6万余家、13.5万余家和12.8万余家。此外,通过天眼查天眼风险和深度风险来看,涉及司法案件的农业机械相关企业约占总数的2.42%。

除了无人机,其他智能化技术也在春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春耕春灌期间,山东郓城县引入的微喷、滴灌等智慧灌溉技术大显身手。这些新技术不仅省工省时,投资成本更低,相比传统灌溉方式,可节省用水 65%、人工 50% 以上。当地电力部门还积极引导农户避峰用电,进一步降低灌溉用电成本,预计全年可累计节省农业成本约 1100 万元。

在甘肃临夏赵官村的农业育苗温室大棚内,自动化育苗播种机正开足马力,工人们分工协作,摆盘、覆土、点种、运盘等工序一气呵成,为春耕生产筑牢根基。临夏县先锋乡工人斗东霞表示:“我们目前主要培育辣子苗,所在小组每天育苗量可达 15 万株左右。”

此外,安徽固镇县的 120 万亩冬小麦已陆续进入返青期,当地借助物联网监测、大数据分析、智慧农机调度等数字化手段,显著提升了田管作业效率,让科技赋能春耕跑出 “加速度”。

目前大田种植信息化率已达到 26.4%,智慧农业已成为春耕春管的重要力量。智慧灌溉技术与工厂化育苗也得到广泛普及,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物联网等技术在墒情、虫情、灾情、苗情监测及智能预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育种到插秧,再到田间管理,智能化技术贯穿春耕备耕全过程,助力各地抢抓农时,为全年丰收奠定坚实基础。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融合将不断深化,“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 的智慧农业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如意商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