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中洲特种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300963)发布的 2025 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营业收入 2.10 亿元,同比下降 14.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292.18 万元,同比下降 15.49%。这一数据看似平淡,但结合公司近期动向
上海中洲特种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300963)发布的 2025 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营业收入 2.10 亿元,同比下降 14.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292.18 万元,同比下降 15.49%。这一数据看似平淡,但结合公司近期动向,却暗藏深意。
尽管营收和净利润下滑,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改善 52.57%,从 - 3617.71 万元收窄至 - 1715.87 万元。这得益于货款回收效率提升(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同比增长 11.71%)和采购支出优化(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同比下降 9.38%)。这种 “止血” 能力为公司技术研发和战略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撑。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性调整货币资金同比减少 45.38%:主要因银行借款净流入减少,反映公司主动优化负债结构。预付款项增长 48.12%:预付货款增加,可能与原材料储备或新业务布局有关。应付票据增长 49.77%:通过票据结算供应商款项,降低短期资金压力。股东结构的稳定性
冯明明持股 35.54% 仍为第一大股东,韩明与韩悦辰为一致行动人,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超 60%。这种集中的股权结构有利于长期战略执行,尤其是在技术研发等高投入领域。中国环流三号的里程碑意义
2025 年 3 月,我国自主研制的 “中国环流三号” 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 1.17 亿度、电子温度 1.6 亿度的双亿度突破,综合参数大幅跃升,标志着核聚变向工程化应用迈出关键一步。这一成果直接推动相关概念股爆发,中洲特材 5 月 6 日股价一度涨停。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的战略价值
合肥 BEST 装置工程总装提前启动,预计 2027 年建成,5 年内有望实现聚变发电。该装置将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为商业化奠定基础。据测算,若 2030 年后全球核聚变装置进入规模化建设,市场规模或达 2.26 万亿元。上游材料的核心壁垒
可控核聚变对材料性能要求极高,需同时耐受超高温(1 亿℃以上)、强辐射和极端腐蚀环境。中洲特材作为国内高温耐蚀合金龙头,其钴基、镍基合金材料在核电领域已通过中核、中广核认证,而这类材料正是核聚变装置第一壁、偏滤器等核心部件的关键原材料。技术迁移的可能性X750 镍基合金环件:股吧信息显示,公司试制的 X750 材质环件用于核聚变反应堆,耐中子辐照性能达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标准的 2 倍。尽管董秘回应称 “目前未应用”,但技术参数已具备可行性。焊接设备升级:2025 年 1 月公司经营范围新增 “金属切割及焊接设备制造”,可能与核聚变装置精密焊接需求相关。例如,ITER 装置的磁体馈线系统需高精度焊接工艺,中洲特材的 PTA 焊接设备已量产并应用于核电领域。同行业对比与竞争优势
尽管安泰科技、西部超导等公司已明确参与 ITER 项目,但中洲特材在高温合金全产业链布局(铸造、变形、粉末冶金)和核电领域的长期积累具有独特优势。例如,公司高温合金粉末已批量出口海外 3D 打印市场,技术延展性较强。
中洲特材 Q1 的业绩下滑看似平淡,实则是战略转型期的阵痛。其在高温合金领域的技术积累、核电领域的资质认证,以及市场对核聚变概念的追捧,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投资逻辑。尽管公司尚未直接参与核聚变项目,但其技术路径与行业需求高度契合。正如 “中国环流三号” 的突破所揭示的 —— 核聚变的商业化或许比想象中更近,而中洲特材能否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值得持续关注。
来源:财经浩然